APP下载

大学生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分析

2020-11-19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工作者社团

■饶 芳/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一、前言

知识共享是指人们在组织、团队的内外部或组织、团队之间相互探讨和交流知识,提高知识利用率,扩大知识效应的活动。为此,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入分析大学生的知识共享,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更好的获取、积累知识,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及对策

大学生作为共享知识的主体,其知识垄断心理作为影响共享活动效果的主要因素,直接降低了他们的知识共享意识。就目前来看,当代大学生早已经认识到当前人力资源市场竞争的激烈性,所以为了保持自身在知识方面的领先和垄断,学生们都会尽量避免知识共享,同时,由于当代大学生群体主要以独生子女为主,并且接受了外界的“个人主义”思想,使其独立意识增强,合作意识淡薄,对知识共享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形成了影响知识共享的心理因素。基于此,教育工作者要做好知识共享的号召工作,帮助学生逐步树立集体观念,并且让学生认识到知识共享为其带来的益处,消除由于垄断心理而产生的共享障碍,全面提升大学生教学工作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学工作者可以举办一些知识交流活动,促进大学生尝试知识共享,逐步树立知识共享意识,例如:2020 年2 月华东理工大学举办的线上主题读书分享活动,此活动共计2200 人参与,活动中包含经典诵读、专业教学、学习打卡等内容,充分展示了42 个文化活动、理论学习类的社团特色,实现了学生之间的知识共享、互助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们树立知识共享意识。

三、学习意识缺乏因素及对策

相较于知识共享意识,作为知识接受方的学生们,其学习意识的缺乏也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知识共享。一般来说,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模式与之前的学习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大学生学习任务相对较轻,所学习知识内容已经比较有深度了,但是相较于高中或初中,知识的密度较低,并且更侧重于特定的专业领域,所以大学生往往具有比较大的自学空间和较长的课余时间,而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较低、自学能力较弱,造成了他们的知识共享积极性低,形成了影响大学生知识共享的学习意识缺乏因素。为此,教育工作者需要赋予这一部分学生知识共享的动机,使其能够主动地追求知识,积极对外交流,调动其知识共享意识。在此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适当地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管理,提高期末期中学生考评工作力度,使他们产生知识共享需求和动机,同时,学校还要号召教师积极与学生沟通,为其自主获取知识提供优质的条件,促进学生养成知识共享的习惯,提升大学教育工作水平。此外,教育工作者还要优化图书馆资源设施的建设,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成功率,培养其自主追求知识的习惯,增强知识共享效果。

四、共享平台因素及对策

在知识共享中,渠道作为共享行为开展的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不佳会直接影响到知识共享的效果。而就目前来看,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种类比较多,包含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贴吧、论坛等多种形式,但以知识共享为主的交流平台相对较少,使学生之间的知识共享缺乏渠道支持,降低了知识共享的可操作性。为了确保大学生之间能够顺利地实现知识共享,教育工作者需要构建出一个专门的知识共享平台,向学生提供优质的知识共享条件,例如:在2019 年上线的首款大学生知识共享平台“大学圈”,该平台作为一款以知识共享为主的APP,包括学习圈、校园圈、兴趣圈、活动圈这几大部分,其中学习圈主要是为学生们分享考研、兼职、出国、创业等方面的知识,既有课堂笔记分享,还有兼职、考研心得的分享,以便于学生为自身未来的发展提前做好准备。校园圈则分享了校园动态、生活、人文知识,学生可以在这个版块浏览不同大学的学术氛围,开阔学生的眼界。此外,兴趣圈和活动圈,为学生与他人的交流提供了优质的平台,并且可以通过该版块,来获取知识讲座、竞赛等活动的信息,使他们能够顺利地参与外界知识交流活动,扩大知识共享的范围。

五、校园文化因素及对策

校园作为大学生们长时间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校园文化对他们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向具有极大的影响,但部分高校并未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使其难以发挥自身的效用,不能将知识共享意识和行为方向传递给学生,降低了大学生知识共享的效果,不利于大学教育的发展。一般来说,校园文化包含办学理念、校风学风、规章制度等多个方面,它全面地渗透于大学校园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围绕知识共享做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知识共享校园氛围,促使学生们积极地开展知识交流,优化大学教育水平。在此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意识到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性,并以传递知识共享理念为目标,结合当代学生的偏好,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娱乐身心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共享思维、理念和观点,为大学生知识共享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此外,教育工作者还要通过各个线上学生交流平台,来了解学生的舆论导向,并及时纠正错误言论,同时,向他们推广知识共享理念,扩大基于知识共享的校园文化影响力,构建出竞争、合作、信任、兼容并包的知识共享型校园文化氛围[1]。

六、隐性知识本身特质因素及对策

通常情况下,知识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其中隐性知识是人们在做事的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这种知识难以用语言表述,因此在传递过程中存在困难,从而形成了基于隐性知识特质的知识共享影响因素。考虑到这一点,大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打破传统高等教育的偏理论局限,在课程设计中加入实践性的技巧教学,使学生能够顺利学会如果吸收操作中的隐性知识,即强化学生接受和传递隐性知识的能力,提高知识传播和获取的成功率,弱化知识共享中的阻碍。而这一目标的达成在很大程度上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育工作者应当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使其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获取和传播隐性知识的能力,为大学生知识共享的发展做好铺垫。在此过程中,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与权威性的隐性知识教学培训、交流会等活动,强化教师的业务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建立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群,使师生之间沟通便捷化,实现隐性知识的社会化,提高知识共享效果[2]。

七、教学模式因素及对策

在当代大学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比较分散,近距离条件下的相互沟通大多仅局限于短暂的上课时间,而线上的知识共享又对学生的自律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大部分情况下,这种粗放的教育管理模式使大学生之间的知识共享难以实现,产生了知识共享的教学模式影响因素。为了弱化该项因素为知识共享带来的困难,缓解教学模式问题,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加强校园内的社团建设,将学生们以团体的形式联系在一起,提高其知识共享的自主性,增强共享行为的可执行性。在此过程中,学校可以举行校园社团文化活动,来号召学生参加和组建社团,调动学生知识共享的积极性,例如:在2019 年12 月13 日,湖北民族大学举行的社团文化节,此次校园文化节为期两天,校内各社团通过展示精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开展创意树叶画互动活动、提供计算机电气义务维修服务等活动向其他学生们展现出了自身的风采,增强了社团内外和社团之间的知识交流共享,有助于大学生知识共享机制的优化[3]。

八、结语

综上所述,优化大学生知识共享效果有助于大学教育水平的提升。在大学教育中,缓解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共享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共享知识提供条件、创造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增强学生获取和传播隐性知识的能力、优化大学教育模式,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当前的知识型社会。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工作者社团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多彩”书法社团展示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几点思考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社团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