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究

2020-11-19柴慎之苏州科技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30期
关键词:立德资助立德树人

■柴慎之/苏州科技大学

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提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党的十九大更是确定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高校通过资助来开展诚信教育、爱国教育,让学生能更好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达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效果,对实现教育中“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高校资助工作中常常过度重视物质资助而对贫困生精神层面的教育重视不足的问题,因此,高校应站在“立德树人”的视角下对资助育人工作进行探究,重新审视资助工作中的问题并以此为导向充实和完善资助育人工作。

一、“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的不足与困惑

(一)资助认定工作不够严谨

高校资助认定是资助工作得以顺利展开的基础,也是资助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依据。近些年为了方便贫困学生更为方便的进行资助申请,各个高校简化了助学金申请的流程,一些家庭困难学生只需要手写说明就可以进行助学金申请,这就让一些家庭经济情况没达到贫困的同学有了浑水摸鱼的机会。高校贫困申请的审查一般由辅导员审查和班级民主测评构成。鉴于学生来着各地,辅导员也很难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一般只能通过电话回访的方式进行审核,而班级民主测评则会出现同学不够了解或碍于情面导致测评结果真实性与严谨性欠缺的情况,有时就会让一些别有用心的同学蒙混过关。极大影响了资助认定工作的真实性与公正性,也会给家庭真正贫困同学的造成愤怒、不满等负面情绪。极大阻碍了对受资助同学“立德树人”的培养。

另一方面,为了公平起见资助名单会在有限范围内进行公示,虽然相关负责的老师会最大程度上照顾到受助同学的隐私,不会泄露有关信息,但仍然会有一些高校负责资助的老师在进行公示时过于简单化,导致部分家庭贫困的同学害怕自己的消息被其他同学看到,担心成为别人眼中的“笑话”“穷人”,从而对申请资助望而却步。这种情况在刚步入大学,价值观与人生观尚在建立之中的新生中尤为明显,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营造对家庭困难学生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也有违资助工作,乃至资助育人的初衷。

(二)对“育人”环节重视不足

在“资助”环节,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已形成了“奖、助、贷、勤、免、补、减”八位一体的资助体系,曾经经常出现的由于家庭贫困无法完成学业的情况在极大减少。但对于受资助学生的“育人”环节,某些高校出现了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负责资助的老师片面的认为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就是资助工作的全部,将资助与育人环节割裂开来,甚至直接减少或者取消资助工作中的“育人”环节。对受助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不够,心理状态关心不足,没有达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在这种环境下受助学生由于一些资助的无偿性,或者是出现感恩意识淡薄,认为自己受资助是“天经地义”,认为自己家庭环境不好,所以就应该获得社会和国家的资助。甚至滋生了“等、靠、要”的错误思想,如果资助分配中资源不向其倾斜还会对相关负责的老师产生埋怨甚至对立情绪,对社会与学校的帮助缺乏感恩意识。还有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现过度自卑,由于自己受了资助而产生了“低人一等”,“没有资格”和其他同学在同一起跑线竞争的错误思想,惧怕和同学打成一片,在课余生活和校园文化中游离于集体之外,情况严重的还会出现孤僻,不合群等情况,周围同学在不了解原因的情况下则会对这些同学产生疏远感,认为其不好相处于是尽量减少与受助同学的交流沟通。这种情况长此以往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受资助同学与其他同学乃至班级与学校出现隔阂,严重缺乏大学生校园生活中应有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这些问题不但违背了资助育人的初心,更会成为受助同学“立德树人”路上的极大障碍。

(三)资助教育不够深入人心

在进行资助育人教育的手段上,部分高校为简单方便,常常流于表面。采取“灌输式教育”,大而化之的让学生了解资助条例,让学生要有感恩之心,甚至于在结束后对受助同学提出“写感想”之类的硬性要求。结果往往是教育者“低头念稿”,受教育者“昏昏欲睡”。这种充斥着“任务性”和“填鸭性”的教育不仅很难让受教育的同学产生共鸣,反而容易滋长抵触情绪。如今的大学生多是“95”后乃至“00”后,作为网络原住民的他们一直在接触新奇的事务,说教式教育往往不能深入人心。长此以往,很可能让正在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阶段的同学们被一些“新奇刺激”却又似是而非的言论所迷惑。更有甚者会导致学生走向错误的价值倾向。这无疑是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初心背道而驰。

二、“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完善途径

(一)多方并举,优化资助工作途径

要想在资助育人工作中落实立德树人,就必需要优化资助工作途径,优化资助工作途径不仅时资助育人的保障,更是资助育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优化资助工作途径可以有效减少高校一线资助工作者的工作压力,从而有更为充裕的时间将资助工作的重点从单纯的物质资助转移到资助育人的方向上,将“立德树人”渗透融入到资助育人的各个方面之中。首先利用大数据平台进一步完善资助网络申报机制,建立健全贫困电子档案,将需要受助学生的家庭情况、个人诉求等以电子化档案的方式形成跟踪化管理并实时更新。这样不仅可以极大程度的减少非贫困学生“浑水摸鱼”的可能性,也可以减少需要申请受助的同学对于上交纸质申请书的抵触情绪。同时电子跟踪化管理也可以让资助工作者更为清晰的了解到受助同学的情况,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时更加具有针对性。其次,应进一步加强对资助政策宣传力度,加强相关政策教育并将“立德树人”融入其中,让更多受助学生或想要受助学生获得积极正面的引导,最后,构建实时评价机制,对受助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实时监督,如果发现有过分行为可第一时间进行监督教育,情节严重的可以适当进行处罚。

(二)转变工作思路,将“资助”与“育人”充分结合

如果要以资助育人工作为抓手贯彻执行“立德树人”的目标,就必须要转变落后的单纯物质资助为重点的工作思路,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充分利用资助工作的特点,以物质资助为基础,精神资助为目标,开展感恩教育、爱国教育、“扶智、扶志”教育。在实际的资助工作中通过交流对话、开展活动等方式,真正了解到受助同学的思想状态,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与关爱关怀,积极正面的引导受助学生,让学生在各式各样深入浅出的教育中不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真正懂得感恩与爱国,产生归属感与集体荣誉感,学会自强。另外学校应充分了解受助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受到地域差异而落后的课程进行有针对的帮助,积极开“勤工助学”,让受助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报酬,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在当代中国,只要你努力拼搏,坚持追梦,就能收获一个充满希望的美好未来”。从而培养其自立自强的性格。真正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三)创新教育方法,让教育入耳入心

在实际开展资助工作时,需要以实现“立德树人”为导向,创新工作方法,让资助育人教育不再流于表面,而是真正做到“入耳入心”。当今社会信息视频化是一种大趋势,资助育人工作者在对国家政策进行宣传时可以将资助政策性和道理性的教育内容线上化、视频化,利用多种网络平台制作相关视频,并以当下热点话题为切入点,注重视频的趣味性与教育性并举,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与条例时不产生“抵触感”和“应付感”,激发学生学习时的兴趣,对学生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简单化、重点化解读。引导学生主动观看和学习相关政策,让学生主动接受并传播正确价值导向,了解国家政策。在与受资助学生进行教育时资助工作者应以情感交流为纽带,变单项“灌输式”教育变为双向交互式交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以情入理,做到“帮学生所需、想学生所想”,让学生在与资助育人老师“聊天式”的交流中了解到国家、社会、学校对其的帮助,激发学生的感恩情绪和进取精神,才能让教育内容入耳入心。同时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时应最大程度发挥榜样力量,让已经学有所成的受助同学开展朋辈教育,以同龄人、同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优秀校友或社会人才现身说法,减小教师与学生在交流时出现的“隔阂感”。从励志成才、反馈社会等方面为受助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引导学生以此为目标奋斗,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结语

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发展的今天,“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高校已经基本实现,高校资助的工作重心应该由传统的物质资助转为资助育人,而这也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高校资助工作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而展开,优化资助工作途径,创新资助教育方法,将“资助”与“育人”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做到资助全过程育人,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培养受助学生的优秀能力与高尚情操。才能真正推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立德资助立德树人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