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心理育人机制

2020-11-19长春中医药大学健康管理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30期
关键词:双师心理咨询心理健康

■于 阳/长春中医药大学健康管理学院

国家教育改革标准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而且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崇高的品德,这就要求高校应注重健全心理育人机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尚且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主要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并不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急需完善,教学方法有待优化,师资队伍建设须待加强,本文将在简述这四种问题的基础上综合探讨解决对策。

一、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

虽然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可喜的成果,但是在具体教育工作中依然存在多种问题,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明确。部分教师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并未制定可行的教育目标,这是因为大学生没有对该项教育工作的目标进行深入了解,在教育过程中大多是讲解心理健康知识,没有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不少学生也并未完全理解幼师所讲的理论性知识,这样必然违背了最初的教育目标。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急需完善。目前,大多数普通高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由心理健康课程教师负责,未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处于边缘化位置,据调查了解,不少高校只针对大一、大二安排了每周两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有限的课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高校未将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与其他课程相融合,未协同本校师生开展面向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样必然无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第三,教育方法有待优化。目前,部分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过于单一,忽视了自身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因为教师的思想观念深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教育工作中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此外,教师大多割裂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所学专业课程以及职业生涯的关系,这样必然导致学生难以将心理健康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

第四,师资队伍建设须待加强。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主要分为两种:辅导员和心理健康咨询师。前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缺乏系统了解,不能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后者心理知识基础良好,教学实践经验有时难免存在欠缺。

二、如何完善新形势背景下的高校心理育人机制

(一)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

基于教育改革背景下,全面提升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教师首先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塑造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全面开展积极心理学模式下的教育活动。此外,教师应协同学生坚决抵御“刻板效应”,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体既能适当地评价和接受自我,又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既能适应自己所面临的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环境,又能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的人格特征;同时具有良好的自我节制和调控能力,并在认知功能、情绪反应和意志行为方面都处于比较积极的状态。”而且,心理健康也影响着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积极心理学是结合发展于大学生快乐成长的重要手段,能够综合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另一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通过有效及时的心理干预帮助学生摒弃负面情绪,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健全高校心理育人机制

教师应注意协同本校构建完善的心理育人机制,扩展心理健康教育范围,适当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定期组织“阳光心理”活动,创办“心理健康互动邮箱”和“积极心理互动”。其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充分渗透于其他课程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个人心理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例如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课程相融合,从而同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和品德修养。另外,教师不能只重视大一、大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注意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开展特色化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程。对于毕业生,教师可以充分融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引导学生根据本专业特色以及个人特长制定可行的就业目标,树立健康的择业观念,切忌“高不成、低不就”。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认知田家炳、张謇、冰王图德的故事,用他们的创业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引导和教育学生。

(三)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教师应认真研究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大纲,不断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协同学生共建“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和“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让学生针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和“阳光心理”活动浅谈个人见解,尊重学生的心声与建议,不断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此外,教师应重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用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例如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结合,引导学生不断提高个人职业素养。从微观视角来分析,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应具备的创新创业技能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应恪守诚实守信的美德和坚强的意志力。其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明确要求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宽泛的知识素质和综合能力素质。一般来讲,心理素质主要依托于学生自身的心理条件,由性格特点、情感意识、创新创业认知和职场气质所构成。作为一名创业者,必须乐观、自信、坚强,对创业目标有准确定位,性格应果断,在注重情感的同时应恪守理智。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相辅相成,要求创业者应保持健康的身心,确保日常工作精力充沛,处理问题的思路须敏捷。知识素质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核心,实现创业目标,大学生必须掌握广博宽泛的知识,形成一专多能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知识转化能力。能力素质是由创新实践能力、执行能力、分析能力、预见能力、组织能力、凝聚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组合而成。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通过实践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将心理健康知识应用于职场之中。部分学生在见习、就业和实习过程中难免会受挫,此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心理健康知识学会我疏导,如果和别人发生矛盾,可以尝试用心理健康知识分析他人心理,然后,根据分析结果正确解决矛盾。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且能够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应用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注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培养“教师+心理咨询师”的双师型队伍。从基本定义来看,国家对“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定位还较为模糊,最常见的界定标准分为六种:第一,“双师型”教师有双重职业身份,即中级教师或者中级以上教师在本职称的基础上还具备另一个中级或者中级以上的职称,像讲师+会计师,教授+高级工程师,教师+中级导游等。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讲,“双师型”教师当属“教师+心理咨询师”。第二,“双师型”教师有双重素质,这一说法来源于2005年教育部所发布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该文案中指出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须达到三项基本标准:其一,在本职称的基础上具有另一个中级或者高级职称;其二,近两年来主持或者主管两项重要科研工作,其研究成果被企业成果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三,近两年来主管学习教学设施建设项目,参与教学设备研发工作,使本校教学设备得到了有效改善,教学技术水平得以提高。第三,“双师型”教师有双证,这种说法主要是指“双师型”教师在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同时获取了另一个中级或者高级证书,例如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或者一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第四,“双师型”教师有双重能力,这种说法不是非常看重教师的职称,更为注重教师的能力,任务“双师型”教师不仅具备专业课程教学能力,而且兼备某种专业技能培训能力。第五,双融合理论,这一说法特指双证书和双重能力的融合,该理论认为“双师型”教师不仅考取了两种资格证书,而且具备两种专业能力。第六,特定条件理论,该理论主要是指“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是在特定条件与特殊背景下所提出的,大多是在改变“注重理论,忽视实践”的背景下,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的目的是推进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如果背景发生了变化,“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的提出也就失去了意义。高校应正确认知“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定义,然后,明确“双师型”教师标准,对所选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讲,代课教师获取“双师型”教师培训资格的标准是至少有一年的工作经验,工作期间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浓厚的工作兴趣与热情,具备积极上进的心态,专业知识功底扎实,性格沉稳,善于沟通,有良好的语言表述能力,热衷于实践,身心健康,乐观自信。

其次,高校应重视量化“双师型”职业教师选拔流程。从整体结构来看,“双师型”教师选拔流程主要包括发布信息、提交申请、进行筛选、开展培训、试讲和评估、确定合格受训人员等六个环节。其中,发布信息是指根据“双师型”教师培训需求发生相关培训通知,附带选拔资格、选拔范围和选拔标准等相关条件。提交申请这一环节需要鼓励全体教师与培训师或者心理咨询师积极申报,同时也可以由学校与合作机构推荐。进行筛选则是根据教师和培训师或者心理咨询师提交的资料进行筛选。开展培训是初步实施课程设计、语言表达和现场控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活动。试讲和评估则是让全体受训人员参加试讲,并予以客观评估和指导。确定合格受训人员则是根据最终的培训考核确定合格的“双师型”职业教师。此外,全面做好“双师型”心理健康课程教师培训与开发工作,加强“双师型”职业教师队伍建设,讲师应避免将培训与开发工作割裂,结合教育改革的发展特征,制定科学的“双师型”教师培训与开发管理方案,量化该项工作内容与流程,努力促进培训与开发一体化。其次,普通高校与心理咨询机构应重视提高“双师型”职业教师培训与开发管理战略,发挥该项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通过有效培训与开发活动全面提高“双师型”职业教师的个人素质,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文化理念,增强“双师型”职业教师培训与开发工作的应变能力、心理素质、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优化培训课程资源,根据“双师型”职业教师的实际需求调整培训结构,创新培训方法,做好高素质教师的开发工作。再次,提升“双师型”职业教师培训效果,做好“双师型”职业教师奖励工作颇为重要,健全“双师型”职业教师奖励政策,给予“优秀教师+心理咨询师”适宜的嘉奖有助于提高全体教师的受训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能。另外,普通高校与合作机构应正确运用目标激励法以激发教师兼心理咨询师的受训积极性和工作动力,引导他们将受训知识与技能转化到日常工作在,协同全体教师分层制定可行的培训目标,然后,鼓励教师努力实现预期目标,在最终的激励工作中,根据目标达成效果进行相应地激励。

三、结语

综上所述,健全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完美人格,教师应重视协同本校构建完善的心理育人机制,扩展心理健康教育范围,适当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将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充分渗透于其他课程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个人心理素养,促进全面发展;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心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着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用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高校应注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培养“教师+心理咨询师”的双师型队伍。

猜你喜欢

双师心理咨询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林秀娟 茶业“双师”
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初探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