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多模态教学策略研究

2020-11-19王海远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30期
关键词:概论话语模态

■王海远/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

与其他学校其他专业以此门课程为公选课相比,《中国文化概论》作为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课,学生会更加重视,但也仍然存在着这门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比较薄弱的问题。本文将对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的多模态教学模式进行探究。

为响应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通知》的号召,各地高校增开了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无论是作为专业课还是选修课,课程的教学情况都不是十分乐观。其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大纲标准不一致。在有限的课堂上,很难详尽的阐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第二,教师储备不全,教师专攻几个方面,自身专业局限性强,如中文化概述需要对中国文化各方准确把握。第三,教材编写也存在问题,质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第四,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不能够引人入胜。那么如何让当代大学生在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中学精学准学的快乐,是这门课程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一、多模态理论教学及其应用

所谓模态是物质媒体经过社会长时间塑造而形成的意义潜势,是用于表征和交流意义的社会文化资源,也有人认为模态是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多模态,顾名思义,就是人类生命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交流渠道或媒介与外部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一种复合形态。

多模态信息传递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是当今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现实中,事物越来越多的出现了多模态发展的趋势。多模态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文化体系的一种新发展方向,传统意义上通过语言单一表达信息传递正被与多媒体共存的复合话语所取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学者已经意识到多模态给人类社会意义传递带来的巨大影响。他们运用多模态理论,对各自领域的绘画、建筑、雕塑、科技话语、数学话语、第二课堂等方面开展了了多模态理论与实践研究,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中国也有许多学者,如胡壮林,认为社会实践的多模态应与人文教育紧密结合。当代多元文化下的人可以通过都模态教学识读和判断文化。多模态教学法是由Stein基于多模态理论首先提出,此后,多模态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在现代,大多数课堂都采用“课堂教学+计算机+网络”为教学标准的情况下,对中国文化概论的多模式教学方法的研究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良好的实践条件,在这门课程中多模式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二、多模态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一)中国文化概论教师语言模态化

话语多模态化是指在口头或书面交际中交际符号的多样化。《中国文化概论》课程需要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对整个中国文化进行讲解。只能是蜻蜓点水。它不能是太全面的,但不能是太肤浅的。有的内容比较严肃或轻松;有的内容广为人知或晦涩难懂。为了使课程既有趣又深刻,我们改变了传统的说教方式和单一的话语模式,根据内容灵活地采用了“组织者话语模式+帮助者话语模式+同伴话语模式+评价者话语模式”多种话语形式。在每一种模式下,视觉图像、手势、声音和文本共同完成意义的动态建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动态的角色,一会儿作为活动的组织者,一会儿又变成帮助者,一会又可能是合作伙伴或者评判者,扮演的角色不同,话语导向和模态也不同。而单一的话语模式只会让《中国文化概论》的课堂变得枯燥,而教师动态的变化语言模式只会让课程更加受欢迎。

(二)中国文化概论教学手段多模态化

教学手段多模态化就是教学手段多样化。也就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视听资料、图片资料、阅读资料和翻译资料,并能比较中西文化的具体现象等方法。比如,在中国文化概论课堂上,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展示学生的古典歌曲、精彩古风视频、文化古书书评,会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活泼中进行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连一套百科全书都很难详解,教学内容也很丰富,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解释一本教科书。通过这种方式,多模式教学模式将教与学融为一体,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大学生三位一体,肩负三重角色,不仅仅是文化传承肩负者,更是文化传承接力者与创新者。

(三)教学内容多模态化

在教学内容传播中运用多模态。教师要从教科书上升一定的程度,关注科学性,权威性,学术性,高雅性更强的知识,同时还可以通过举行某一个专题的讲座。讲一些家喻户晓的故事作为一些游戏来延伸学生的知识面。在高雅科学性的同时,要兼顾课程,通俗易懂有趣。教师在讲授中国唐朝传统文化这一章节时,一方面围绕教材谈到了唐朝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影响,一方面通过游戏设计要求每个学生背诵至少6首唐诗,然后在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分析;去自己动手绘画仿制唐朝服饰。经过几个课时的学习,学生非但没有对唐朝文化这种纯讲授上的知识索然无味,相反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的多模态教学内容能够中国文化概论教学目标达成,又调动了学生的了解文化的积极性。

(四)中国文化概论考核方式多模态化

中国文化课程内容复杂,涉及纯理论体系、学术文化、思想文化、科学等多个方面。它还包括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节日文化、医药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和旅游文化。其内容之广无疑增加了考试的难度,所以实行单一的考试方法是不科学的。由几个填空题、多项选择题或问答题组成的试卷,不能全面、科学地考查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评价方法应多模式,全面考察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掌握程度和思想深度。运用多模态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学生在《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中,可以采取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法。平时成绩可以留多个方面的任务,出勤率,书面作业,上课状态为一个方面。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名胜古迹,文化馆,博物馆等去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并在课上交流讨论为另一个方面。期末成绩可以做一些题目,写一些有关文化探究的论文。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更能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的掌握,有利于学生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三、结语

我认为多模态的教学模式是对以往传统教学方式不足的弥补。对《中国文化概论》这一课程实行多模态教学模式是对这门课程改革的一次尝试。会对中国文化有关课程的改革起到经验性的作用。在互联网大发展的今天,在课程中运用多模态语言、多模态教学手段、多模态教学内容、多模态考核方式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教学成果,有利于中国文化深深扎根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实践中,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猜你喜欢

概论话语模态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基于HHT和Prony算法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识别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由单个模态构造对称简支梁的抗弯刚度
关于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的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