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法》课程思政教改探索
——通过中国籍国际法院大法官的事例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2020-11-19张丽莎西安培华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27期
关键词:国际法院中国籍法学专业

■张丽莎/西安培华学院

一、《国际法》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联系紧密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2016 年 12 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针对如何有效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要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法学专业是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的需要,满足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而设立的。国家的法治进程与国家的发展休息相关,法律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驾护航,因此法学专业与国家的发展关系紧密。国际法作为法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以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外交关系为调整对象的独特法律部门,但同样体现了法学教育的目标——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要求的职业法律人才并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平等、公正、的民主思想应当是法律人才职业道德品质的应有内容,法学教育作为现代普通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其所提供的应当是一种通识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宪法》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可见法学学科与思政教育联系紧密。

二、通过国际法院中国籍大法官的事例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理念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法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法律工作,成为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这些职业和工作岗位对于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推进法治进程至关重要。因此,法学专业的学生不只业务水平要求高,思想品德也要求高,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要有高度责任感,要有高尚的人格,道德、品质。在国际法授课过程中,向学生讲述了中国籍国际法院大法官的事例,以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理念。

(一)新中国第一位国际法院大法官——倪征燠

1984年11月,倪征燠以高票当选为国际法院大法官。这是新中国成立35年来,国际法院第一次有了一位中国籍的大法官。

倪征燠曾回忆,海牙审判与东京审判毫无共同之处。倪征日奥到任后处理的第一个案子就是“突尼斯和利比亚大陆架划界案”。尽管是第一次办案,倪征燠依然被推荐为该案的起草委员,可见国际法院法官们对他多年在国际法领域,尤其是在海洋法领域的成就的肯定。

倪征燠深深明白,自己的当选标志着中国重新回到了国际司法舞台,他必须履行对维护世界和平、伸张国际正义的责任。

倪征燠在国际法院的九年,以其卓越的学术水平和审判技巧,被他的法官同事们称作“国际法院工作中的支柱”。倪征燠曾说 :“我的一生,离不开一个‘法’字。”从东京审判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后莅任国际法委员会委员和国际法院大法官,一个人的一个世纪,也映射出中国近代法制史的一个世纪。

(二)国际法院的首位中国籍院长——史久镛

史久镛,是首位中国籍国际法院院长,在进入国际司法舞台之前,史久镛还有另一个身份——外交官。史久镛于1980年调入外交部条法司担任法律顾问,兼具法学家和外交官双重身份,曾参与旷日持久和艰苦卓绝的谈判。这场谈判始于1982年,牵涉诸多法律难题,深谙国际法规则的史久镛作为中方法律顾问直接参与了谈判,他的博学和才识也赢得了国际对手的赞赏。

自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史久镛还作为中国的法律顾问参加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及亚洲发展银行的会议和谈判,参加了日内瓦裁军会议、中美投资保护协定的谈判等重大外交事务,为中国外交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国际法院首位中国籍女法官——薛捍勤

薛捍勤是中国资深高级外交官和知名国际法学者,不仅具有丰富的外交和国际法实践经验,而且在学术上造诣深厚。薛捍勤曾在北京大学学习国际法,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获法学硕士、博士学位,在外交部条约法律司的长期实际工作中,作为中国政府的代表,出席过许多重要的国际会议,主持过很多双边、多边国际谈判。

2010年9月13日上午在海牙和平宫正式宣誓就职,成为国际法院首位中国籍女法官。薛捍勤说:“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光荣,更重要的是一份责任,对国际社会的责任。在我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我将秉承《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院规约》,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促进世界和平与安全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在国际法授课过程中逐步渗透中国籍国际法院大法官的事迹以及他们的职业精神,使学生们对于法学专业更加热爱,同时也能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社会责任。

三、《国际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讲述国际法院中国籍大法官的事例,爱国敬业教育自然融入到国际法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一)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更加关注国家的发展

国际法课程思政教改以来,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国际法课程的具体内容,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时事新闻将爱国主义教育自然融入教学环节,特别是讲述中国籍国际法院大法官的事迹时,学生们时刻都能感受到来自国家的力量和作为中国法律人的自豪感,自觉关心国家的发展。

(二)加深了学生对国际法专业知识的理解

法律知识本身枯燥,国际法知识更是脱离日常生活的实际,实务的可操作性可以说是几乎没有,许多学生对国际法并不感兴趣。课程思政教改以来,在课堂上将具体的国际法内容与中国相关的各类事件结合在一起,使国际法知识顿时鲜活了起来,许多学生对国际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关注国际新闻,并能用国际法知识简单分析和评论国际事件。

(三)使学生能够将专业学习和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结合

法学专业是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的需要,满足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而设立的。国家的法治进程与国家的发展休息相关,法律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驾护航,因此法学专业与国家的发展关系紧密。通过在国际法课程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更加明确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法学专业更是肩负国家法制建设的历史使命和维护安定秩序的社会责任,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更应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有更多的担当和更大的作为。

综上所述,利用国际法专业课堂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将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教育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有助于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引领法学专业的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爱国立场、维护国家主权及人民的利益,作为未来的法律人为国家的法制建设而奋斗。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努力奋斗,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国际法院中国籍法学专业
贵州师范大学书法学专业学生作品选登
“退”三阻四
伊朗要求国际法院叫停美制裁
国际法院咨询管辖权存在的问题与完善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职法学专业教学探究
国际法院对人权案件管辖权的局限性
法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试题库建设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