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财商现状及提升策略
——基于浙江杭州三所地方本科高校的问卷调查

2020-11-19项慧珍冯晨露金辰纾浙江树人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27期
关键词:财商家庭大学生

■项慧珍 冯晨露 金辰纾 刘 斌/浙江树人大学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财商作为个人认识金钱和驾驭金钱的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然而,作为未来经济建设主力军的当代大学生,其财商现状不容乐观;近年来各高校内学生“过度消费”、借债受骗等理财诈骗案件屡屡发生就是明证[1]。然而,关于财商教育,却面临“家长不会、学校不教、社会少有”的尴尬境地。2015年末,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指出,“要建立金融知识教育发展长效机制,推动部分大中小学积极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金融基础知识相关公共课”。但是四年过去,效果并不乐观,为此,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呼吁开展大学生财商教育,以提升其社会生存能力。

有鉴于此,笔者以浙江杭州市区的三所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开展一次大规模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4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调查内容涵盖该三所本科院校学生的家庭收入情况、消费观念、风险意识、财商教育等方面,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基本掌握了当代大学生家庭收入情况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进而提出相关建议。

一、大学生财商情况的基本现状

从本次问卷情况看,调查学生涵盖了大一至大四全部年级,主要代表了我国1998年-2002年出生的部分大学生群体,现将三所高校学生财商情况归纳如下:

(一)大学生的收入来源差异较大,财富观有待提升

从数据中,可以发现杭州三所地方高校的生源所在地,其家乡在东部发达地区的占80%,中部地区的占13%,位于西部地区的占7%。家庭位于省会城市的为9%,位于地级市的占28%,位于县城的占31%,位于乡镇的占22%,位于农村的占10%,这基本上说明该三所高校的生源县城以上的已经占68%,与我国城市化进程基本吻合。家庭年收入情况,5万以下的占8%,5—15万的占43%,15—30万的占28%,30—50万的占15%,50万以上的占6%;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来自中等收入家庭,贫困、高收入的家庭都不多。从数据中,可以发现大学生经济来源主要还是依靠于家庭。数据显示:93%的同学生活费来自于家庭提供,6%来源是兼职收入、勤工俭学,3%的同学有奖学金收入,此外还有l%有助学贷款。同时调查显示,学生的生活费也不同,500元以下为0,在500—1500元区间的占52%,1500—3500元之间占41%,3500—5000元占6%,甚至有1%的同学高达5000元以上。在问到“你的消费观念是什么”,选择“量入为出,计划消费”有82%,选择“今天有钱今天花”的占11%,选择“寅吃卯粮”的占3%,不知道的为4%。对财富的态度,回答“如何看待不正当手段致富”时,5%的选择“同意,是迅速致富的捷径”,有2%的同学选择“可以,先获取财富再回报社会”,另外有20%的同学选择“无所谓,不知可否”,73%的同学选择“不同意,害人害己”;这说明仍有部分同学对不正当手段致富抱有幻想。

(二)消费行为较为随意,风险意识淡薄

良好的消费习惯和风险意识是财商水平的重要表现;但是,这方面学生们却表现欠佳。数据显示,53%学生“钱随意花,没有形成记账习惯”,16%“从来不做规划,经常冲动消费”,仅有31%“每个月都有详细的消费规划,形成了记账习惯”。在问到“你对投资风险如何认识”时,3%的学生选择“投资前一般不做深入研究,冲动而为”,14%选“为了防止风险,从不投资”,76%选“投资有风险,谨慎注意”,7%选“不知道”;这里似乎76%的同学较为谨慎,但是,深究就会发现他们的投资风险把控能力十分薄弱。当问到“你对校园贷的看法”,69%同学回答“不会使用”,18%同学选择“中立态度”,2%学生选择“觉得需要,可以借”;由此可见,个别同学风险意识仍亟待加强。

(三)财商知识缺乏,亟需开展理财教育

财商作为一种知识性能力,需要后天的培养,但是,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基本缺失相关内容,导致不少大学生走上社会陷入财务困境,这在问卷中也有显现。在问到“你觉得自己的财商情况如何”时,8%的学生选择“较高”,71%选择“一般”,13%选择“低”,8%选择“很低”。在问到“你看过理财方面的书籍吗”,有59%的学生选择“从未看过”,30%“看过2—3本”,7%“看过5—10本”,2%看过“10本以上”;由此可见,60%的学生从未系统的阅读过相关理财书籍。

二、大学生财商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大学生财商教育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我国社会、家庭“重义轻利”的传统影响,学校片面教育模式导致人才培养的片面性,以及大学生个人自我教育的不周全等多个方面,具体如下:

(一)社会、家庭理财方面教育的缺失

我国学生们在青少年时代,接触经济社会的机会较为有限,主要财商知识来自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财商领域存在以下特点:首先,我国普通民众家庭的文化底色仍是优秀传统文化。我国脱胎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一直是社会的主流文化思想,至今仍影响深远。儒家文化中有不少关于义利的观点,如孔子说:“君子不器”,并成为儒家的规训。孟子说,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增广贤文》提“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讲究仁义礼信等道德准则,而贬低物质利益。这导致大部分家庭不喜欢谈钱、不喜欢谈利,对子女教育方面自然是在金钱方面重视不够。其次,家庭普遍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其他方面较为忽视。由于高考等的巨大竞争压力,导致我国父母对孩子关心最多的是学习方面。很多家长的口头禅是“把学习搞好,其他事情不用管”,理财教育是非常薄弱的。此外,我国家庭长期以来经济收入偏低,“无财可理”是常态,父母本身财商知识也较缺乏。[2]因此,在家长没有特定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的前提下,孩子的消费行为和观念仍仅限于个人体验。

(二)学校财商教育存在不足

学校关于财商的教育也是明显不足的。[3]首先,中小学阶段注重的是升学率。我国中小学阶段,由于“中考”、“高考”的巨大压力,各学校均以“升学率”为主要追求目标,全面的素质教育付诸阙如,因此,关于财商的教育内容涉及非常之少。其次,进入大学阶段,绝大部分高校注重的仍是专业教育。从课程设置方面来说,除经管类学生部分涉及财商教育外,其他专业基本都不包含理财教育。数据显示,66%的同学认为“学校仅偶然涉及部分的概念,没有系统的课程介绍”,26%表示“学校完全没有相应的课程”,仅8%的同学表示“学校的财商教育能够满足需要”。

(三)学生个人财商意识缺乏也是重要方面

学生作为接受财商教育的主体,其自身的态度也十分重要。然而,一方面,必须看到大多数学生缺乏财商意识。由于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原因,从小到大,大学生就没有学到多少财商知识,这自然导致财商意识薄弱。前文已经提到,近90%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财商一般或偏低,这说明大多数学生缺乏财商知识是现实。另一方面,大学生对提高个人财商方面的意识也比较薄弱。进入大学后,大学生们本可以根据个人特点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包括财商等内容应该进入自身学习的日程。但是,我们却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面对所拥有的生活费,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束,连合理消费、量入为出都做不到。而且,也不愿意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在问到“如果学校有财商类选修课”时,有31%的同学选择“会选”,有55%的选“不一定”,10%的居然“不会选”。由此可见,部分大学生的财商自我提升意识的确非常薄弱,亟待提升。

三、提升大学生财商的策略

(一)社会和家庭方面应该做好相关的引导

首先,社会层面应该大力加强财商方面的引导。这里的社会包括各种社区以及投资、银行、财务等机构,可以通过网络、传媒等手段,宣传正确的财商知识和观念,也可以走进学校、走进社区,为大学生群体提供相应的引导。其次,家庭层面,作为父母应该主动将自己的财商知识、经验和子女分享,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父母应当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观,在给予生活费的时候要做好一些安排,确保学生树立良好的消费习惯和理财行为。同时,家长自身也应当以身作则,端正自己的理财观念和消费行为,对孩子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

(二)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财商教育

首先,高校应当开设财商方面的选修课。毕竟,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有开设财商相关方面课程的必要性,学校可以依托开设财经类专业课程,在此基础上开设财商教育选修课。还可以利用“慕课”平台等开设相关网络课程,这样学生们的学习时间更加灵活,学习更加自主。其次,开展相关的财经、理财类讲座或其他各种活动。学校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多多开设讲座,学生自主报名参加,来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学校还可以可以通过开展业余培训班、理财夏令营、游历金融机构、理财游戏、组成理财团队或协会及阅读理财书籍等方面来展开财商提升活动,积极为大学生提供提升综合素质的实践平台。

(三)学生自身需加强理财知识的主动学习

大学生作为接受财商教育的主体,其自身的财商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大学生应该主动参加财商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应及时了解各类财商新闻,通过浏览财经网站来及时理财资讯,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理财类知识读物,从而构建出自己系统的理财知识体系。其次,主动开展投资理财实践。大学生需要树立合理的理财观和消费观,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避免盲目消费和攀比消费;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理财实践活动,增加自己的理财经验,提升自己的财商。

猜你喜欢

财商家庭大学生
《钱包包的财商养成记》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莆田市妇联助推财商知识进校园
家庭“煮”夫
黑龙江省“95”后大学生财商水平现状调查研究
恋练有词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