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汇的教学策略

2020-11-19宁夏师范学院文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27期
关键词:成语词语汉语

■文 丽/宁夏师范学院文学院

语言学家陈原曾提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常最敏感的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的汉语言,具有丰富和庞大的词汇系统,其承载和记录着国家的历史、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以及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等信息。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语言中的词汇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胡文仲在《外语教学与文化》一书中指出:“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外壳而不会领悟其精神。”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学习语言进而了解其文化,才算是真正意义掌握某种语言。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除了教授学习者掌握汉语的音、形、义等表层意义以外,教师还要融入文化内容,特别词语当中的文化意蕴。

一、中外不同文化因素的对比

不同的国家,由于其地理位置、历史发展、国家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生活习惯等不同,其语言词汇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文化内涵可能有所差别,要注意对比不同语言中有差异的方面。例如,动物词在不同国家的语言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词汇,不同国家给予动物词的象征意义是不同的。汉语中的动物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例如,汉语中“孺子牛”、“老黄牛”比喻终日劳碌、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人。这是因为在远古畜牧、农耕时代,中华民族就开始以牛为耕地和运输工具。因此“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是牛的典型特点。人们也把“固执”和“倔强”与牛联系起来。例如“他那牛脾气,谁的话也不听”。在中国,“牛”多用于褒义词中,多被人称颂与赞扬。而在西方,“cow”被翻译为母牛、奶牛的意思,在使用中被指人肥胖、笨拙、粗鄙和令人讨厌的人等意思。可见,文化的差异往往会赋予同样的事物以不同的意义,在教学中,有必要把汉语词语中的文化内涵进行讲解介绍,否则学习者很难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再比如,“龙”在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是一种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中国人视为图腾而崇拜之。在封建社会时期,“龙”是皇权的象征,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将“龙”翻译成英语是Dragon。Dragon在英语中指一种外形长着类似于蝙蝠肉翼的蜥蜴,比喻人时译为“脾气暴躁的人”。有人将汉语成语“望子成龙”直译为“expect his son to become a dragon”,这让欧美人很不解。这些特殊的例子让人们意识到:学习一种语言,光记住每个词的意义是不够的,更要了解词语所蕴含的真正文化意义,否则就会闹出笑话。再比如,汉语的词汇产生方式和英语是截然不同的,由于汉语是表意文字,汉字的笔画结构大多都和意义相联系。新事物出现时,人们根据这个事物的相关特性和功能,将原有词汇中的词语适当的组合就可以造出新词。例如,火箭这个词,可以形象地理解为用“火”驱动的“箭”,既形象又好记。而英语却不能这样靠组词造出新词,否则新词就太长。如果将火箭按照汉语造词的方法译为“fire-driven-arrow”的话,那么说出话就会非常长。由此可见,教师在备课时,首先了解中外不同文化的差异,然后对于中华文化的内涵进行介绍,是有必要的。

二、中华文化的融入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以中华文化内容为切入点进行词语的讲解,有助于学习者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让教学更有意思,同时开阔学习者眼界,培养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比如讲解颜色词时,通过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京剧中的脸谱的颜色,让学习者对汉语颜色词所赋予的文化意义有初步的大概的了解,但是有些颜色词受到外来事物的影响,它的意义会扩大,因此一些特殊的颜色词语需要专门进行解释。例如:绿色,在国际上代表和平、希望、安全。中华民族同样也采用这种文化象征意义。此外,在古代,绿色也代表“下贱”“低微”的含义。这跟中国的历史有关。唐代官制规定:七品以下官职穿绿服。清军入关后规定,地位低贱的汉族兵举绿旗。京剧绿色脸一般寓意为勇猛暴躁,不少占山为王的草寇类人物会使用绿色脸,如程咬金。但是“绿帽子”这个词语却有特殊的比喻意义,专指妻子对丈夫不忠、出轨的含义。在京剧中,黑色脸谱的人代表刚正不阿,严正无私,性格严肃,不苟言笑,如包公、李逵、张飞等。在古代,黑色还有尊贵、庄严的象征。因为历史上的公卿大夫官服是黑色的。现代社会,人们在正式的严肃的场合穿着黑色的西服以表正式和庄重。在丧葬场合,人们穿着黑色衣服以示尊重和肃穆。但是黑色也有贬义色彩的含义,如秦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的脸上或者额上刻字,然后涂上黑墨,这样在犯人的脸上就永远留下了耻辱的印记。因此出现了“抹黑”一词。成语中有“洁白无瑕”“白衣秀士”“阳春白雪”等词语表达白色的美好。由此可见,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词汇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可以扩大学习者的知识面,打开视野,提高课堂趣味性,培养中华文化兴趣。但是由于这些内容涉及的相关历史事件较多,要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学习目的,要注意适度,且有趣味性。

三、成语故事语境的还原

中国的成语一直被誉为“中华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主要来源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在汉语词汇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成语数量庞大、结构定型、意义精炼,不但蕴含着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故事,而且生动形象,引人深思,具有启发意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适时有效地开展成语教学,不但能够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者汉语水平,还能为词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比如,“女娲补天”“揠苗助长”“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这些中国特有的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甚至可以启发学习者对人生的思考。

成语故事教学中,由于学习者对中国社会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经验、自己国家历史典故、社会政治、思维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学生容易对成语的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理解偏差。因此,在教授成语时,有必要对不同语言中相关成语与汉语成语进行一番中外内涵意义的对比分析和翻译对比。比如英语中的“love me, love my dog”跟汉语“爱屋及乌”的意义相似。可见,不同国家对于词语的表达方式并不相同,因此不能就字面意思讲解成语。对于这种成语,可以启发学习者联想到本国语言的表达,激发潜意识里的文化信息,更加深刻理解成语里体现的意义。

四、地域文化的引入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重要方面,同样学习一种语言也需要了解这个国家或地区的风俗习惯和饮食特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很多学习者对旅游和美食感兴趣,也渴望了解中国各地的风俗习惯、名胜古迹和特色美食,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地域文化方面的视频、图片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在讲解词语“天下第一”时,可以引出“天下第一山——泰山”“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天下第一庙——孔庙”“天下第一湖——大明湖”“天下第一寺——白马寺”等诸如此类的名称,有选择的举例介绍,开拓学习者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尤其对于在中国学习汉语的学习者来说,尽快融入当地的生活,也是很重要的事情。通过介绍跟学习者息息相关的身边的人或事,可以拉近老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亦或是,让学习者谈谈自己在当地的神话、学习、旅游或工作的情况,不仅对学习语言有很大的帮助,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地域文化引入课堂的方式,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课堂讨论和情景模拟等方法展开。课堂讨论即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教学目标精选一些精选一些地域文化内容,并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班开展分组讨论或辩论。情景模拟即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扮演情景中的角色,使学生融入到情景中进行听、说的交际训练。总之,在教学中引入地域文化需要教师运用适度的方法进行灵活地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促进师生之间进行文化的交流与探讨。

五、社交礼仪的介绍

语言是用来沟通和交际的。不同国家的社会交际的礼仪不尽相同,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中,对社交的礼仪和规则的传达,有助于学习者的学习和交往。有些日韩学习者认为汉语中没有敬语的语法形式,就不能表达礼貌和尊敬。这是因为在韩语和日语的语言都有“敬语”的语法形式。这种语法形式体现出说话人和听话人的长幼尊卑关系以及表现出说话人的尊敬程度。在这些国家中,人们认为使用敬语是礼貌的表现形式。尽管汉语中没有“敬语”的语法形态,但是汉语中的尊称、谦称,以及一些句式结构等,都可以清楚地体现礼貌和尊敬。比如:尊称中对姓名、年龄、府第的尊称就有很多种表达方式,使用频率较高的有,贵姓,尊姓大名、贵庚、高寿、芳龄、贵府,贵公司等。对对方及其家属的尊称如:贤兄(敬称对方)、尊亲(尊称对方父母)、令妻(尊称对方妻子)、令郎(敬称对方儿子)、令爱(敬称对方女儿)等。现代常用自谦的表达如:晚辈、后生(自称自谦),家父、家母(自称双亲),犬子、小女(自称儿女)等。表达尊敬的句子前用“请”或者称呼对方常用“您”等。自古以来中国都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儒家文化提倡“尊敬长辈,尊老爱幼”。在这样的文化圈子中,大家一致认同年长者可以直呼晚辈的姓名,而晚辈是不能对长辈直呼其名的,这是不敬重长者的行为。相反,在英语系以及欧洲的国家,在他们观念中,直呼其名很普遍,任何人际关系中都可以存在,亲属关系、朋友关系、上下级关系之间,都可以直呼其名。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对汉语中的常用敬语谦语表达形式进行总结整理,正确地传达给学习者,可以使学习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减少误解和避免人际冲突。

六、中国传统节日的介绍

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中国人信仰、祭祀以及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相关,蕴含和沉淀着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国内外华人非常重视传统节日,汉语中有很多词汇反映出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比如:讲到“团圆”一词,必然要提到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以及中秋节阖家团圆、吃月饼、祭月赏月、还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等。再比如,讲到“粽子”一词,必然要提到端午节吃粽子的来由,带五彩线,挂艾叶菖蒲,赛龙舟等活动。在进行传统节日的教学时,可以用实物、图片和视频展示某节日的物品和活动,向学习者介绍节日的相关内容;也可以设计相关的课堂活动,让学习者动手制作和所介绍节日相关的食品和物品;也可以让学习者展开讨论中国传统节日和本国的节日的相关内容。当然,要根据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和学习目的因材施教,具体讲什么内容,讲多少,怎么讲,要视学习者的具体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除了上述方法策略之外,教师需要及时与学习者沟通交流,与学习者一起探讨他们语言当中的词语意义与中国不同的地方,对于学习者的疑惑,教师需要解释词义答疑的同时有时需要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解惑。教学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教师要博学广闻,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成语词语汉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学汉语
找词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词语欣赏
拼成语
猜成语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