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城市家长“教育焦虑”现象浅析

2020-11-19任静河南科技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特长班子女家长

■任静/河南科技大学

一、前言

近几年家长们特别是城市家长们普遍感觉更忙更累了,虽然“减负”及“快乐教育”这些概念比较普及和流行,但特长班、课外辅导班却越报越多,孩子们的负担越来越重,家长主动或被动的卷入到漫长的教育竞赛中去,在“快乐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矛盾之中陷入了焦虑。这种“教育焦虑”不单有害于孩子的成长,也对家长的身心健康不利,不利于家庭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城市家长的教育焦虑现状

“如果学习不好,就考不上重点高中,考不上重点高中,就考不上好的大学,那么,你这一辈子就完了。”虽然只是电视剧中的一句台词,但却反映了现在家长们对于孩子教育的焦虑和不安。

(一)焦虑、盲从

在城市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中,大多数母亲在家庭中扮演了教育及养育孩子的重担,同时也因为家庭经济的压力,母亲们尽力尝试通过调整岗位协调出更多的时间照顾家庭,但普遍上并没有放弃工作,并没有完全的回归进家庭,因而,她们普遍感到忙碌、不安、紧张和焦虑,在家庭和工作两者之间,一边要顾及工作,一边又对不能更多陪伴和教育孩子感到负罪和焦虑。在教育上的焦虑感表现在“担心孩子落后他人”,许多家长表示“我们不想补,希望孩子快乐学习,但是身边的现状和国内的教育环境都让你不得不补,不补就要落后他人”

(二)对应试型教育妥协

家长们其实都能够意识到,在目前国内这种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孩子们的素质教育其实是欠缺的,因此家长们希望通过在校外报特长班、辅导班、外出旅行等来进行弥补,但是随着课程学习的加重,家长们被迫开始不断的向现实情况妥协,普遍开始减少兴趣班特长班,转而为学校课程服务,小学高年级孩子们的家长开始为“小升初”做准备,家长更是以应试为第一目标,其他的均为应试让路。

(三)内心并不想“陪读”

现代家长们在工作的高压之下,还要顾全孩子的学习和教育,平时要监督和辅导孩子完成各种家庭作业,周末又要陪孩子奔波于形形色色的特长班中间。这样一种“一切围绕着孩子转动”的生活状态,不是大多数父母所希望的一种生活状态,在伴随着孩子成长长大的过程中,家长们自己也期望能够拥有个人的生活空间,拥有自己的自由支配时间。

(四)矛盾与冲突

大多数现代父母期望他们的孩子独立,坚强,自信和快乐。同时,家长也可以意识到,应试教育对考试成绩的重视太多,缺乏实践经验。导致的结果就是子女的总体情绪控制能力差,抗挫折能力差,缺乏常识,缺乏自由和幸福。父母试图弥补通过兴趣班,特长班,旅行等方式,但父母也明白,大环境使得这些措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现状。这种内在矛盾反映了“知”与“行”之间的冲突。担心孩子的功课太重,担心孩子的身心疲惫,希望孩子幸福快乐,但是行为上父母却继续增加给孩子增加学习负担。希望孩子能够在各个方面有所发展,又觉得有必要让位给考试,为了考试好可以延迟其他方面的培训。

三、家长教育焦虑的具体内容

家长的焦虑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核心内容,这种核心内容主要是随着外部压力和孩子自身的变化而发展。在幼儿园期间家长们主要担心:选择什么类型的幼儿园、饮食、安全等。小学低年级的时期,家长主要权衡是否上补习班,上什么类型的补习班,儿童的情绪管理,抗挫折能力的训练。在小学高年级,父母的焦虑主要是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表现的更叛逆该如何导正;孩子如何进入一所好的初中。同时,在整个幼儿园到小学的焦虑中,它还涵盖了许多一致的内容,例如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社交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人格发展,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关注。

从焦虑的角度来看,它主要集中在数学和英语两个学科。从数学及英语学科来看焦虑主要是集中在学生的学习焦虑和考试焦虑两个方面。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许多关于数学焦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数学焦虑的原因、结果和解决方案的研究上。对于英语焦虑,一些研究表明,“英语学习自我效能与英语学习焦虑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与英语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

家长的“教育焦虑症”主要是表现在对子女的教育问题的焦虑过度化。“究其根源主要是在于教育在争夺有限的社会稀缺资源竞争中的不公平性。为此,与其说是疗愈孩子,不如说拯救孩子就要先疗愈他们的家长。有研究发现,在“优质教育资源缺乏”的条件下,家长可能产生一些不合理的认知和行为。通过家庭内部、家长与学校乃至社会的互动,逐渐会形成某种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可能会维持家长的教育焦虑”。

四、家长教育焦虑存在的原因

(一)竞争危机、虚荣攀比

父母进入了一个囚徒的困境中,在他们的孩子要比其他人更好或者不能差的心理驱动下,竞争的目标是让孩子们将来有更多的生活资源。因此,父母的焦虑实际上是对于孩子将来是否有权选择和控制的一种恐慌。在父母的意识中:好成绩等于好学校,好的学校等于好工作,好的工作等于生活选择和具有统治地位。这不是对个人价值的追求,而是对生存水平的恐慌。这可能与父母的个人成长经历和生存状况有关。70后和80后的父母通过个人努力初步确立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在生存和上升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由于医疗、养老、稳定的经济收入等原因,对自身现在处在的地位稳定性产生许多担忧,这种对自身生存现状的担忧投射在孩子的教育上,结果就是,教育焦虑更加突出,尤其是在城市中产的家庭当中更加突出。

(二)资源的稀缺

教育焦虑,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资源的稀缺。除了客观上的稀缺以外,还有家长主观上的稀缺。例如,一些一线城市的教育资源比其他地区丰富,但一线城市的父母则更为焦虑。即使他们的孩子被一所好学校录取,仍然有许多父母无法减轻他们的焦虑,他们被周围非常多成绩好的孩子包围着,很快就把原来还比较好的孩子给比了下去。无论在哪所学校,成绩有多好,只要排名不上升,就意味着在竞争中落伍,就意味着失败,这就是父母心目中的因果推论。尽管考虑到孩子的长远发展,父母会更加理性,认为独立,自信,活跃,健康和快乐才更为重要。但在短期的决策中,这种因果推论显然更占上风,这种推论否认了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有更加合适自身的发展道路。

(三)父母和子女的一体化趋向

父母通常会有一种与孩子融为一体化的意识,他们非常关心子女的成长和发展,但是,过度融合的趋势常常使父母将子女的成功视为自己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这种过度关注导致对子女学习和生活的过度投入,在这样的情形下,不可避免的对子女的成功和成才抱有很高期待,当这种高度的期望不能被充分的实现时,就会进一步的增加父母的焦虑感。

(四)媒体宣传与教育机构的焦虑贩卖

伴随着各式各样爆发式增长的新媒体平台,在这些自媒体从业者中拼凑内容的流量写手远多于专业人士,有关于教育及养育子女的错误和夸张信息越来越多,人们不断地获取并重新传播这些信息,专业教育的信息和声音反而被覆盖和淹没。由于很多父母没有能力和精力去识别真实的信息,在爆炸式的各类信息中,被造成更多的混乱和焦虑。

同时,各种培训机构也持续地向父母传达“再不学就晚了”的观念,这种观念激发和消耗着父母的教育焦虑,培训机构借此来贩卖自己的教育良方。因此我们常会看到许多匪夷所思,看着就假的所谓培训班,要着天价依然有家长愿意买单。

教育焦虑的焦点仍然集中在父母身上,教育环境造成的竞争压力也成为父母教育焦虑的驱动力。父母的教育焦虑基本上是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不满足。这是对于教育改革的呼唤,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来解决。

猜你喜欢

特长班子女家长
Tomb-sweeping Day
职校设置“特长班”引发的思考
特长班:从存废之争到公平之辨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特长班”该少些功利性
特长班改变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