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藏区女性教育普及化现状调查
2020-11-19朱思锦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朱思锦/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一、前言
此次田野调查所反映的结果和笔者在资料搜集和准备阶段的所了解到的情况有一些差别。不论是藏区女性教育状况,还是隐藏在现状调查之下的原因分析,都较之以往学人有些不同。在造成藏区女性教育深入普及化问题的原因中,部分原因已经弱化甚至于消失。新问题的涌现,也有对应新的原因分析。
二、田野点概况
此次田野调查选定的调查地点为甘南州夏河县。
甘南州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甘肃、青海、四川交界处。其中大部分地区海拔3000米以上,因此这些地区长冬无夏、春秋相连,自然条件差信息闭塞,交通不便。
夏河县位于甘南州西北部,境内有藏、汉、回等18个民族,是一个有着多种民族的地区。夏河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牧业县,牧区特殊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人口分布、生产方式、产业结构以及经济生活等因素决定了牧区教育的一系列特征。牧区教育本就是教育普及化的“死角”,并且藏族女性在牧区,往往要更多承担家庭的生产劳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女性教育的深入普及化
三、文化扶贫下的教育普及化
如今的藏区,尽管经济有所发展,但是促使其教育普及化的因素中不可忽略国家资金上给予的大力支持和政策上的倾斜。学前教育的孩子多是2012年后出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多是2006年之后出生。独生子女即便是在藏族牧区家庭中也较为普遍。在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男性和女性受教育机会没有显著差别。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中的小学阶段是文化扶贫下教育普及化成果体现最为明显的阶段。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基本上可以说是达到了普及化的标准。而且该阶段知识简单易懂,孩童不论男女都易于接受,孩子们对该阶段的教育都是乐于接受的态度。由于经济条件的相对改善,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对藏族牧区家庭来说,不需要承担过多家庭重担。同时国家有很多扶持政策,不仅学费不需要私人承担,而且还定期给这一教育阶段的孩子发放一些慰问品,鼓励他们求学。因而家长也是乐意送孩子上学。不论男女在这一阶段都可以接受到相应教育。
文化扶贫下的藏区教育现状,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有较大改善,但在高中及高等教育阶段,虽然也有显著提高,但依然离全国平均水平差之甚远。在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深入普及的效果就明显不如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
四、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面临窘境
高中教育阶段是辍学的高发阶段,而高中是高等教育的铺垫和选拔阶段,又恰巧是文化扶贫不能深入的教育阶段。高中阶段辍学,表现出当地居民对教育信心不够。辍学与当地人个人心理认同有较大关系。部分受访者坦言高中课程较难,会产生“学习无聊、学习无用、不能赚钱”的心理。许多年轻人都会在义务教育之后选择和父辈一起经商、放牧或是务农,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外出打工。即便是决定继续读书,也倾向于选择职业技术学院一类的学校,学一门“实打实”的技术或手艺,以帮助自己在就业当中取得优势。现如今在藏族牧区家庭,对“晚婚晚育”还是抱有排斥态度,他们更倾向于尽早结婚和生育。对女性尤其如此,许多家庭认为,女性接受过多教育会影响她们找到合适的配偶。
当地许多女孩会在法定结婚年龄前后结婚,或在法定婚龄之前就与配偶过上了事实上的婚姻生活,然后到婚龄再领结婚证。早婚传统、还有一些对女性教育的不恰当认识或偏见,也是当地女性教育难以深入普及化的阻碍因素之一。
如今也有一些教育观念较为先进的家庭,不反对女儿接受更多的教育。在高校就可以找到一定数量的访谈对象,他们对女儿的教育给予大量的支持。但即便是在对女性教育较为开明的家庭里,问及是否会支持女儿进一步深造,譬如读硕读博的问题时,几乎所有的受访家庭都表示不会特别支持,至少也是结婚组建家庭之后再去读博士。
五、教育扶持措施是把双刃剑
为促进教育普及化,政府在民族地区实行了很多教育扶持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有经济上的资助,还有政策上的倾斜,在甘南藏区也表现为:中高考降分,在一些中学开设民族班,适当降低课程难度,以预科等方式向当地学生降低高等教育门槛等。
这些措施对当地教育普及化和教育质量改善的益处显而易见,对女性而言,能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教育机会和更好的教育平台。但是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在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尤其明显。
扶持政策导致当地学生进入高中阶段或在大学接受进一步教育时,没有较强的竞争力。经过严格考核选拔进来的学生在学习方面表现的要更为轻松和得心应手。来自高校的受访对象表示,在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之前,由于教育扶持的各项措施,他们的入学压力相对于没有相关扶持措施的同学要轻一些,但进入高校学习之后,明显要感觉吃力许多。
这也使得当地学生在进一步深造以及就业方面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在高校学习的专业也分布较为狭窄,分布在文史等基础学科的学生较多,在理工科或者经济管理类的学生要显著少很多,就女性受教育状况来看,尤其如此。
这些大学生就业状况或是升学情况不太乐观会伤害当地人民对教育的信心。在藏族牧区培养一个大学生,不论从经济上还是从家长对教育的态度而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藏族牧区,培养出的大学生也是当地的“佼佼者”,女性大学生,更是付出努力取得理解与支持的。当她们奋斗到这个地步,却没能通过所受的教育实现比较好的就业或者进一步深造,对牧民家庭来说,将会承受巨大的心理落差和失望,也对周边的牧民家庭造成一定影响。受访对象面对就业和进一步升学压力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都流露出焦虑和进退两难的情绪。教育扶持措施对甘南藏族牧区教育的提高是有益的。它的负面影响,应该理智看待。对于当地女性教育而言,提高她们自身的竞争力,才是让她们在社会上立足和应对“两种歧视”和就业压力的有力武器。
六、“藏文化”的是藏族教育的魂
田野调查是一个慢慢修正过往偏见的过程。接触到当地的田野才发现当地并不是对教育持全然漠视态度,产生误解是因为之前很多专家学者对藏区的文化教育水平是按照汉语和汉文化来进行衡量的。
国家和当地其实也在做着不懈的努力和尝试,如实行“藏汉双语”培养模式、保留一些藏族特色课程等等。但是具体落实当中还有很多问题,把这些问题一一落实,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