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女子教育通史》书评

2020-11-19傅韵璇西华师范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学制史料教育

■傅韵璇/西华师范大学

一、前言

杜学元教授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女子教育的研究,先后出版了《中国女子教育通史》《女童教育研究》《女中学生潜能开发》《女童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国女子教育文萃》《中外女童教育简史》《外国女子教育史》等一系列有关女子教育的著作。特别是《中国女子教育通史》,作者从学生时代就开始搜集资料,可想而知,该书史料应是十分详实的。整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作者通过四编内容分别体现出中国不同时期女子教育的特点。

二、中国古代的女子教育(远古-1840年)

该编的内容分成八章从先秦一直延伸到前清,包含了不同阶层的女性所受的教育、女子教育的内容和各个朝代的女子教育家。那么这个时段整个社会对女子最大的要求便是“贤妻良母”,这一特点一直延续到戊戌变法之前,在这一编中与后三编内容最大的不同之处便在于我们仅从目录里就能很清楚的看出来,中国古代女子教育的主体始终都离不开如何将女子培养成一个封建家庭的贤内助,女子教育的内容也都始终围绕着琴棋书画、道德礼仪、相夫教子等来展开。但每一个朝代针对于女性的教育又具备这个时期独有的特点,比如秦始皇时期,则是通过运用国家法律来对女子实行约束,而对于儒学兴盛的汉代,便开始形成了一套基本成型的封建礼教,甚至还一度反对“贞男”、“贞女”说。隋唐时期,则是又更加重视女子的歌舞教育、书画教育以及女容(妆师术)教育。特别是在唐代,因为社会风气的开放,妇女的贞洁观念相较于之前更加单薄,女子甚至可以离异再嫁,这样的情况基本不会受到社会的谴责。那么在辽、西夏、金、元时期,女子教育内容又增加了民族教育和汉化教育,女子还会被传授打猎捕鱼的技术。

虽然中国古代的女子教育核心的内容仍然是围绕“女德”、“贞洁”等主要核心展开,但不得不说的是作者通过各个时期女子教育内容的变化,折射出来的社会特点,或者说由社会中发生的变化反映出女子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古代当时的女性,但我们是否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发现,当时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对于女子教育的尊爱长辈,敬爱邻里的要求,增强了一个家庭的凝聚力呢?特别是古代女子教育中提到的反对歧视虐待女子、主张男女均可入道接受教育、主张女子博学善辩等等思想,又比如女子也可收徒讲学、设女馆讲学等等现象,这些都是古代女子教育发展过程之中体现出来的积极的方面,从这些我们不难看出,作者为我们如此详细的罗列古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历程,并不是要读者一味地去指责中国古代女子教育的落后,而是客观的向我们用详实的史料展现出来一个真实的现象,让我们通过仔细的阅读去发现,古代女子不是一个止步不前的状态,不是一个愈来愈恶化的状态,而是处于一个及其缓慢又艰辛的发展过程中。

三、中国近代的女子教育

(1)从1840 年开始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的中国女子教育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革过程,那么变革则是与之前的变化大不同,近代的女子教育最大的她点则是体现在“革”字,在这个过程中,女子教育随着社会上不断发生的各种社会变革而变化着,改革着。那么第二编的内容的特点则是按照时间顺序以各种历史大事件大事件为阶段来递进的。

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教会女学开始萌芽发展,但此时的教会女学大多都是帝国主义对华扩张的工具,随着西方思想以及科技的渗透,以李鸿章,曾国藩为首的洋务派代表人物开始主张女子接受科学知识,同男子一样接受新式学校的教育,但也主张女子接受封建传统教育。清政府在国内外共同压力的趋势下于1906年3月正式承认女学堂的合法性,到1907年,清政府颁布《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中国女子第一次获得享受学校教育的合法权利。

(2)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社会上掀起了一层巨浪,建立了全新的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1912年9月-1913年8月 期 间 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在女子与男子平等教育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为之后单轨学制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但因为社会、思想中所残存的封建理念,女子教育的进步的过程中,仍然有许多条款对女学生自由思想和行为进行约束。在政府奖励女学的政策之下,全国各地展开了兴办女学的浪潮,并且出现了许多女子教育团体、在大学中也开放了女禁。这一系列的发展预示着女子地位的不断升高。

(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各国开始改革学制,在新形势的推动下,中国也加入了进一步改革学制的浪潮,开始准备建立不分性别的单轨学制,也就是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该学制第一次确定了男女受同等教育的权利,课程的内容也逐渐的丰富了起来,学校类型也从普通中学开始延伸至师范学校、职业中学等等。除了学校教育,还出现了许多妇女刊物,将对女子的教育从学校推广至社会,扩大了女子的教育面。

在政府支持女子教育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也以革命根据地为据点系统而实在的举办女子教育实业,宣传对女子平等接受教育以及革命教育的思想,为了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培养了大批妇女干部。

(4)抗日战争爆发,在艰辛的抗日历程中,抗日救亡,民族复兴成为了当时觉悟女性的共同心声,这一时期,对妇女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上升到了保卫国防相关的各个方面。卢沟桥事变后,国统区也随着时势的变化通过各种政策来保证女子教育的发展,共产党也改订学制、培养抗日干部、发展民众教育、创办义务小学教育等等。解放战争时期,虽然战后国统区对女子教育进行复原工作,但女子教育却呈现出一个鲜明的对比,解放区以及广大崇尚爱国自由的妇女纷纷投入到了反对独裁政府的运动中来。在本编最后一章中,还对中华民国时期著名的女子教育家思想进行了罗列分析。

四、中国现代的女子教育

(1)最后一编的内容被分为了三个时段,第一个时段是1949年-1956年,这一阶段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也基本实现了女子在经济上与男子的平等,这也为女子的文化教育提供了客观的基础。

在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社会的生活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以这一纲领为基础,新中国逐渐颁布各种法规来保证女子教育的发展,除此之外,人民政府还开始接管旧的女子教育机构,还对受过旧教育的女子进行思想改造运动,向其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为建设新中国而服务。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的女子教育又分为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间大力发展女子教育,这一阶段,国家大力发展中高等教育、培养中高级人才,极力扫除社会中的文盲,普及小学义务教育等等。到了1966年,女子教育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随着中共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拨乱反正,女子教育开始慢慢趋回正常的轨道。

(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开始进入一个新时期,国家进一步完善了女子教育法律体系,再次确立了女子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女子教育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上来说跟男子教育相比仍然是十分落后的。

通读全文,最大的感受便是史料与史实的紧密结合,《中国女子教育通史》一书是在大量的史料的堆积下形成的,除了本书中运用于古代女子教育的文字史料,其次就是占了最大篇幅的历史数据,历史数据相较于文字史料来说能更加直观的展现出女子教育横向竖向的变化,更加能体现出女子教育的地域性,对于近代女子教育来说,数据比文字能更加精确地表现出其复杂多变的特点。史料的合理运用与史料知识的累积更是我们需要学习与掌握的,在对史料学习的过程中更应该提升史料的真实性和创新性。

猜你喜欢

学制史料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史料二则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五行真经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