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诗不过近人情
——韦树定古风三首鉴赏

2020-11-19蒙显鹏

心潮诗词评论 2020年8期
关键词:古风阿婆粽子

蒙显鹏

当代诗词如何表现当代生活而不失传统的韵味,这是当下诗词界的一个重要命题。本文试从“人情”角度出发,对笔者认为在此方面颇有建树的韦树定的三首诗进行鉴赏分析。先来看第一首。

乙未初秋归园田居二首(其二)

远归甫下车,村人村头集。提包复牵衣,家门乃径入。围拥问纷纭,尤爱问京邑。我言实难详,阿母待客急。忙来呼比邻,分甘诸果粒。邻人不母应,但向我前立。催问婚娶期,我颜何羞涩。阿母替解围,餐桌向客揖。园蔬此自锄,家酒此自给。长者延座前,邻妇坐脱笠。与我话桑麻,为我盛汤汁。村事说往畴,悲欣翻百褶。几老成新鬼,土坟添六七。壮丁走广东,留守谁修葺?所幸无天灾,年丰谷自拾。今见汝归来,汝母喜欲泣。愿汝常还家,汝酒常得挹。我闻但劝杯,饮罢眼角湿。

诗人家乡在广西偏远山区,能够在北京这个大城市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对于家乡人来说想必已经是出人头地了。开头六句,写诗人刚刚下车便被热情的家乡人围住,又是帮忙提包,又是拉着自己往家里走,迫不及待地想听诗人讲述北京的事情。“我言实难详,阿母待客急。忙来呼比邻,分甘诸果粒。邻人不母应,但向我前立。”接下来的这六句依然是细节描写。我还来不及一一详细回答,母亲见到这么多客人来,便热情地招呼起来,急急忙忙拿出水果来待客。可是邻居由于太想知道北京的情况,竟然忽略了诗人的母亲的热情款待。“邻人不母应”写出他们的好奇与迫不及待之外,同时还说明了客人和母亲由于都是邻里乡亲,十分熟悉,因此也不多客气,其率真之态跃然纸上。接下来写拉家常的内容,客人问到大龄青年的“禁区”,催问结婚的事情——在农村,接近三十还不结婚已经是很晚的了。看到儿子难为情,于是“阿母替解围,餐桌向客揖”,母亲恰好做好了饭菜,请客人上桌,巧妙地解开了这个尴尬的局面。并且自豪地说,菜都是自己种的,酒也是自家酿的。“长者延座前,邻妇坐脱笠。与我话桑麻,为我盛汤汁。”这四句开始写餐桌上的情况。前面随着与客人交谈的话题的转变,每几句便有一个转折,情节曲折生动,而到了这里话题再来一转。“村事说往畴,悲欣翻百褶。几老成新鬼,土坟添六七。壮丁走广东,留守谁修葺?”这几句抚今追昔,同时写到当代农村比较深刻的留守问题。很多老者已逝去,而年轻人多去广东打工,家里的房子、田园全靠妇女与中老年人打理。大概因为餐桌上不宜让大家陷入如此惨淡的话题,客人开始宽慰起诗人来:“所幸无天灾,年丰谷自拾。”继而客人试图从悲伤氛围中挣脱出来,说母亲因为知道诗人要回家,几乎喜极而泣。“希望你多回家,这样我也好蹭你家的酒了。”客人打趣地说。其实蹭酒岂是目的,无非希望诗人多回家,以宽慰母亲思念之苦——家乡人就是这样的善良与朴实。想到故乡的人事、母亲的思念、邻里的善良,诗人百感交集,不禁泪湿眼眶。情节层层递转,母亲热忱好客、邻人朴实善良,继而加入人世的苍茫感,无疑深受杜甫名作《赠卫八处士》一诗的描写方法的影响。然而,时代变迁,人们的这些美好品质却不曾改变,诗人通过描写北漂、打工、留守背景之下的农村人的交往,将之生动地表现出来,贴近生活,贴近人情,故而感人至深。

京中暴雨夜老母来电

毕业垂五年,两儿客京沪。炫诗与远方,故园囿老母。反哺愧无能,老母犹种黍。怜母愿岁荒,不必负黍苦。秋黍竟丰登,白日事陇亩。近夜遭暴雨,又恐黍生腐。新黍腐则已,旧谷卖如土。墙角埋存款,夜寻不知处。惊慌急捶墙,致电长哭诉。慰母稍稍安,反被催婚娶。一头独默然,挂电听窗雨。忽然复来电,闻母杂笑语。存款寻复得,沙发缝中贮。儿闻但轻斥,有钱买肉去。京沪房价高,买房更何补?老母转伤心,雨断前村路。刷刷到儿心,诗思亦凄楚。

这首诗记述了跟母亲的一次通电话。前四句写自己两兄弟为生计所迫一客沪上,一客京华,令老母留守家乡独自耕作,内心十分惭愧。“怜母愿岁荒,不必负黍苦”两句是心理描写,天下谁不愿五谷丰登,而诗人却偏偏“愿岁荒”,假如稻谷没有了收成,那么母亲自然就不用那么辛苦劳作了。这与白居易卖炭翁的“心忧炭贱愿天寒”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这样的愿望显然是徒劳的,今年庄稼还是大丰收了,因此诗人也开始担心母亲的“白日事陇亩”——在大太阳之下收割稻谷。之后又一转,近来突然下起了暴雨,又有了新的担心,恐怕稻谷因为连日多雨而腐烂生芽。下面再次转折,“新黍腐则已,旧谷卖如土”,新稻谷腐烂也没有办法,就由它去吧。可是刚刚卖掉了老谷,而且是低价出卖的,生活的不如意往往这样接二连三。也许是卖掉了稻谷想把钱存入银行,但是原来明明埋在墙角的存折,无论如何也找不到。母亲独自在家孤苦无依,遇到这样令人焦急的事情,只好打电话给儿子——虽然知道打给他也没有什么帮助,但或许只是想倾诉、或者仅仅是在内心无比焦虑时想和儿子说说话而已。“慰母稍稍安,反被催婚娶。一头独默然,挂电听窗雨”,诗人好不容易安抚了焦急的母亲,母亲却反而催起了诗人的婚姻大事——这个反而让诗人心烦起来,不多说便挂断了电话。望着窗外的暴雨,其心情想必也如暴雨般凌乱——老大困顿的无奈,或许也有感情往事,交织心头,无法言说,而一切已尽在不言中。接着,母亲再次打来了电话,惊喜地说存折找到了,原来是掉到了沙发的缝隙中。诗人便“轻斥”了母亲,不要想着存钱给我买房,不要舍不得钱买肉,北京上海的房价如此之高,存钱又有什么帮助呢!这样虽然是“斥”责母亲,却更显母亲的疼爱,自己省吃俭用,一切都是为了给儿子成家多少有点帮助。然而被我这么说,母亲似乎更加伤心了,当然不是因为被“轻斥”,而是知道了自己的能力是多么微弱的事实,即使努力存钱,也不能给儿子带来多大的帮助。面对这样的情景,“刷刷到儿心,诗思亦凄楚”,便戛然而止。然而诗人的思绪必然还在继续,需要读者细细品味。除了诗中的多层转折和心理描写的曲折之外,还需要注意自己与母亲的关系的描写。古诗词中的母亲多为类型化,或慈祥或严格,作为儿子也多是写惭愧、思念之情。韦树定的这首诗却大胆地使用了“轻斥”母亲的这一情节,然而却能引起读者感动,便在于它的真实。试问从小到大几人不曾对母亲发过小脾气呢?况且,诗人的发脾气完全是为了母亲好,叫她不要省吃俭用,甚至平时舍不得买肉来吃。唯其真实,方能感人。

天峨黑粽歌

天峨黑粽黑如石,阿婆门口持送客。自言家贫无长物,区区此粽送离别。送离别,正依依,粽叶黏米哪忍离。君不见,黑粽虽丑香馥馥,客吞入肠肠九曲。中有故乡春山泉,中有故乡秋豆菽。中有故乡草木灰,中有故乡心头肉。阿婆手自包,阿婆还自煮。煮罢送儿赴广东,煮罢送客赴京沪。提粽出门眼模糊,自揉蒸汽炊烟熏眼处。

天峨县是广西河池市下辖的一个偏僻小县,黑粽则是加入了某种草木灰的粽子,在广西农村较为常见。此诗仅仅截取了一个镜头——离别的场景。春节后诗人和兄弟一起拜访阿婆,阿婆手里提着黑粽送他们到门口。对于农村的老人来说,能够表达对客人情谊的最好方式大概就是这黑粽了。或许在物质贫乏的年代,耗费很多精力以及用不容易吃到的肉做出来的黑粽更显珍贵。然而对他们来说,现在和几十年前并没有什么不同,在黑粽里注满的都是真挚的情谊。“送离别,正依依,粽叶黏米哪忍离”,这是使用了双关语的比喻,我对阿婆的不舍,正如粽子的糯米和竹叶的难以分离。黑粽虽然看起来不甚美观,但是却香味十足,“客吞入肠肠九曲”的“肠九曲”也是双关,同时还暗示黑粽能够引起诗人对故乡的品味与眷恋,这种眷恋在心中不断萦绕。“中有故乡春山泉,中有故乡秋豆菽”,黑粽让人想念故乡的泉水、故乡的庄稼、故乡的草木,这些都是魂牵梦萦的故乡的代名词。“心头肉”也是双关语,一指肉粽的馅儿,一则暗示游子对故乡如同“心头肉”般的感情。“阿婆手自包,阿婆还自煮。煮罢送儿赴广东,煮罢送客赴京沪”,这几句又何异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呢?作为母亲,总是想让儿子多陪在身边,当他即将远行时,总希望把家的感觉延长一些,而粽子的味道,则可以一部分地延长家的味道。然而,离别终究是离别,煮完了粽子,就要送儿子去广东打工,煮完了粽子,就要送客人去北京、上海。“提粽出门眼模糊,自揉蒸汽炊烟熏眼处”,阿婆提着粽子出来眼睛泛着泪光,她揉了揉眼睛——那果真是蒸粽子的水汽熏的吗?恐怕不是,那也是作为一个老人为即将送别儿子和客人而流下的眼泪。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也不明说老人的流泪,含蓄蕴藉,余味无穷。而读者也可以想象离别之后只剩阿婆孤独的身影,愈加使人心酸。

古风是不容易写的,早些年律绝流行,古风不甚多见,近十年来古风已经流行诗坛了。然而其中有一个问题,许多古风(包括一部分新乐府)往往多从新闻时事入手,将新闻用诗歌的形式复述一遍,虽然情节也较为感人,但这是新闻本身的感人,缺少诗人本人的在场,显得较为疏离。而韦树定的古风则不同,多写身边的活色生香的真实的存在,这比起新闻时事来说更加难得,因其难得愈加显得珍贵。由于有诗人的在场,其写出的诗歌必然也更具立体感,使人更容易走入诗中各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贴近当代具体的人的情感。正所谓“好诗不过近人情”,韦树定诗恰好抓住了这一点。

猜你喜欢

古风阿婆粽子
古风二首
古风两首
小镇阿婆茶
古风三首
阿婆
端午节,粽子香
睡在古风里的那些草
心疼阿婆
看!阿婆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