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时代背景下的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策研究

2020-11-19刘立伟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35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思政

■刘立伟/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十分紧要,不仅要树立,而且要在心中扎根,一辈子都能坚持为之奋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理想信念的树立起着重要的作用。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利化多样化。因此,如何利用网络发挥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用,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涵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必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能称其为教育。”信仰教育具有多元化的教育价值,信仰教育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很多相似之处,对个体的成长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认为: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所思所想;一旦这样做了,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古语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指修养自己的品行,也属于一种信仰教育,通过端正自己的思想,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等途径,来达到修身的目的。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就是广大青年的信仰,是广大青年的理想信念之光。在中国内忧外患之际,俄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并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胜利,成立了新中国;在之后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马克思主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而带领人民进入了新时代。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建设、改革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更是青年一代的坚定信仰。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断强化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二、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面临较复杂的国内外教育环境问题

信仰对一个民族、国家以及整个社会都有巨大的影响,而当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教育环境问题有很多。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上变得多样化。

(二)受自身认识局限,大学生对信仰教育缺少理性认知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接受者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质量与大学生有密切的联系。比如,从大学生的成长阶段来看,大学生不仅具备相对充沛的知识储备,抱有极大的求知欲和好奇欲,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形成期,对信仰从认识到接受需要一个过渡过程;同时,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阅历,对一些事物缺乏正确的判断,很容易在认知上产生错误,很多大学生已经在思想上呈现现随波逐流的现象。此外,如今的95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典型特征就是自我为中心,缺乏对外界事物的思考与判断,这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具体落实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部分教师和家长对信仰教育重视程度不高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老师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这两者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目前,思政课教师是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教育者,实际情况是很多思政课程任务是由非专业教师兼任,这部分教师的专业实力不高,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质量大打折扣。许多家长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对自己孩子从小便灌注功利化思想,导致学生在潜意识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缺乏一种认同感,致使很多大学生无法在马克思信仰教育中获得道德品行上的提升。

三、网络时代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的应对策略

(一)明确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落实需要不断明确其中应有的方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在方向性原则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方向,同时在其中结合毛泽东思想和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行信仰教育。高校应该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体性地位;而在主体性原则中,高校信仰教育需要尊重大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使大学生成为信仰教育的主体,让学生以理智的思维判断、选择,最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而在系统性原则中,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各级教育部门需要秉持信仰教育拥有的基本责任,在循序渐进原则下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地位。

(二)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法

社会在不断进步,教育也要不断与时俱进。进步不仅要体现出教育手段的进步,还要在教育内容上的创新,才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对教育的需求。第一,要从观念上得以创新,在信仰教育中学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任由学生自己发展,反而需要教师在信仰教育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转变教学态度,更多运用网络思维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第二,校园不断提高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融入其中,在人文关怀中不断改变学生的信仰盲目心理。第三,要从方式上进行创新,使高校思政课程变得更加有趣、生动。很多学生听到马克思主义便头疼,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者的方式出现问题,授课形式单一,课程内容枯燥。而教师要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网络进行连接,比如多加利用流行语言或添加表情包元素,设计一些流行因素与马克思主义融为一体,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趣味性。

(三)拓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渠道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需要不断拓展其教育渠道,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首先,通过课程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感,可以每个学期设置一至两节的网络思政课程。其次,需要在课外实践中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感,多加利用红色文化的网络资源开展考察与实景参观,让学生虚拟现实中感受马克思主义为革命带来的新生与希望。最后,校园要开通相应的网络思政教育,丰富校园网站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要在网站形象、内容以及模式上不断进行创新,让学生感受到新鲜感,吸引学生的眼球。积极引导学生在网站上分享关于一些实事要闻的看法,加强与学生在网络的交流,不断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认同感。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主渠道作用,结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网络不断夯实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根基。积极扩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网络资源,结合95后、0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打造具有时代特色和网络特色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同时还要利用网络积极发声,发挥好网络的主阵地作用,积极同历史虚无主义等作斗争,发挥网络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信仰的真与执着——读《秋瑾集》
信仰的旗帜
五四时期赴法勤工俭学青年们的信仰抉择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