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生态学的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影响因素分析
2020-11-19周沁晔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幼儿园苏州市职业大学
■周沁晔 徐 芳/.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幼儿园;.苏州市职业大学
近年来,我国学龄前儿童比较突出的健康问题,如:超重、偏瘦等,均与体力活动不足有一定关系。那么,影响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不足的因素有哪些呢?相关专家、学者认为,儿童本身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征,是导致体力活动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它原因,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来说,影响儿童体力活动不足的因素,既包括儿童自身的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唯有积极正视这些制约因素,才能更好地开展学龄前儿童的体力活动,促进学龄前儿童健康成长。
一、基于社会生态学的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影响因素
(一)儿童个人因素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待体力活动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学龄前儿童受到性别、认知、体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自身就会对体力活动有一定排斥。具体来说:第一,学龄前儿童中,男孩子的体力活动兴趣、频率等,一般比女孩子要多一些,女孩子更喜欢静坐的生活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在学龄前儿童中,“胖女孩”的现象会比较多;第二,学龄前儿童的认知能力有限,他们对体力活动的认知,不会联想到健康、成长这些深刻的意义,只会单纯地考虑是否感兴趣。对于他们不感兴趣的体力活动,他们往往不愿意主动参与;第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越来越丰富,学龄前儿童容易被口感好的美食所吸引,一旦饮食过度,就会出现“超重儿童”,参与体力活动对身体素质是有一定要求的,超重儿童由于手脚不协调,很多体力活动都无法参与。对于这个问题,家长们也很苦恼,看到孩子们越胖越不想运动,越不想运动就越胖的恶性循环,不知道该如何解决。
(二)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教育”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非常重要。作为父母,应该思考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体力活动意识。目前,家庭教育中不够重视孩子的体力活动,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首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有些父母总是教导孩子要多锻炼、多吃蔬菜,不能整天玩游戏、不能暴饮暴食,但自己却没有给孩子树立这样的榜样。如果父母自身都不运动,喜欢给孩子做大鱼大肉的食物,那么,父母的教导对于孩子来说,根本没有说服力;其次,在家庭生活中,有些家长与孩子的相处模式是,孩子睡在床上玩手机,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如果需要喝水、吃东西,随便叫一声,父母就马上送过来了。学龄前儿童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在这样的生活习惯下,孩子不仅无法做体力活动,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没有;最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龄前儿童的兴趣点在哪里,他们的精力就会投入在哪里。在家庭生活中,有些家长一方面让孩子多运动、多出门走走,一方面又给孩子配备各种上网工具,让孩子的兴趣全部都被网络占据了,根本没有参与体力活动的积极性。
(三)社会环境因素
体力活动是无处不在的,为学龄前儿童创造良好的体力活动氛围,不仅是家长们需要关心的事情,同时也是社会需要肩负的责任。进入现代化社会,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是不利于学龄前儿童认识体力活动、参与体力活动的呢?第一,学龄前儿童虽然没有正式上学,但各种各样的教育机构已经开始做宣传了,例如:幼小衔接班、学龄前辅导班等,适当的衔接性学习确实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有帮助,但有些教育机构夸大了衔接性学习的必要性,给孩子的学龄前生活造成了沉重的“学习压力”,让孩子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参与一些社会实践;第二,进入信息化社会,儿童电影更多了,儿童智能玩具也更多了,这让学龄前儿童的娱乐方式都趋于“静止化”,缺乏一些有活力的娱乐形式;第三,在一些公开的娱乐场所,例如:动物园、游乐园、电影院等,通常会设有一些适合学龄前儿童娱乐的场所,但这些场所都是要收取费用的,而且费用还不低,这样就会形成一种社会风气,让小孩子们在思想上觉得体力活动是需要付费的,而家人们也会认为付费的体力活动,更多的是为了娱乐,而不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开展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有效策略
(一)积极地进行心理疏导 让学龄前儿童重视体力活动
第一,对于不主动参与体力活动的女孩子,家长要适时引导,要带孩子多接触集体活动,认识新朋友,让小女孩从意识上知道,自己和男孩子一样,不可以太娇气,应该多参与体力活动,多结交新朋友;第二,如果家长很直白地告诉孩子要多运动,以及运动的重要性,孩子可能很难理解家长的意思。但如果孩子在参与体力活动的过程中,家长给予孩子表扬和鼓励,多夸奖孩子:宝贝,你真棒!那么,孩子自然而然就会意识到,应该做一个活泼开朗、热爱运动的孩子;第三,有些家长看到孩子体型比较胖,就不建议孩子去参加公开的体力活动,其实,参加体力活动的意义主要在于“参与感”,不是为了争输赢,更不是为了展现给别的小朋友们看。因此,对于体型超重的小朋友,家长更加要科学地引导,要鼓励孩子多参与体力活动,循序渐进地改变孩子的体型。
(二)开展必要的家庭教育 创造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环境
首先,父母要严于律己,做孩子的榜样。简单来说就是,父母让孩子少玩一点游戏,首先自己要少看一点手机,父母让孩子多去参与体力活动,首先自己要经常运动锻炼,父母让孩子科学膳食,首先自己要学会做营养均衡的食物;其次,学龄前儿童的认知能力虽然有限,但认知能力是可以一点点培养的,父母应该从生活习惯上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房间自己收拾,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的玩具自己整理,在收纳、整理的过程中,小孩子们相当于也在进行体力活动。久而久之,小孩子就能养成生活自理习惯,将体力活动当做一种生活方式;最后,家长可以布置一些适合孩子们进行体力活动的场景,比如说,布置“篮球角”,将篮筐固定在家里的墙上,高度不要太高,让小孩子可以轻松地进行投篮运动。再比如说,布置“小花园”,让孩子每天浇水、打理,并形成自己的记录,下雨天提醒孩子把小花盆端进来,天气好的时候提醒孩子把花盆拿出去晒太阳。
(三)重塑儿童活动新风尚 鼓励学龄前儿童参与体力活动
第一,相关部门要严格管控各种教育机构的夸大宣传,要合理地控制孩子们上学习班的尺度,不能剥夺孩子们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第二,社会提供给学龄前儿童的娱乐内容,除了要信息化、先进化,还应该体现“实践性”、“运动性”,让小孩子接触到的娱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第三,增设更多免费的公益儿童娱乐场所,鼓励小孩子多参与体力活动,回归学龄前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让学龄前儿童可以玩的更开心,让家长们可以减轻经济负担,让社会树立儿童活动新风尚。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便捷化、舒适化、自动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的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开展科学、适度的体力活动已经不再重要。相反,正是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更加需要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保证学龄前儿童拥有参与体力活动的机会。在开展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的过程中,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就是“过度呵护”,简单来说就是,社会对待学龄前儿童就像对待温室的花朵,家长对待学龄前儿童就像对待牙牙学语的小宝宝,不想让儿童的成长经历任何一点风吹雨打。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学龄前儿童很难重视体力活动,也很难接触到体力活动。因此,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力量,应该团结起来,共同营造适合儿童进行体力活动的环境,让每一位学龄前儿童都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