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助困教育”:高校帮困助学途径创新探讨

2020-11-19李瑞瑞郑州轻工业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35期
关键词:奖学金助学贫困生

■李瑞瑞/郑州轻工业大学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高校贫困生问题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高校也一直致力于开展助困教育,通过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各种手段来解决贫困生存在的各种问题。全面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助困教育不仅要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更要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和思想问题。接下来,谈谈对新时期高校助困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高校帮困助学工作特征

(一)多样性

第一,学习优秀,家庭贫困。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一些大学生家庭贫困,进入大学后他们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高校生活、努力学习。这些学生大多成绩不错、学习优秀。

第二,学习困难,家庭贫困。很多该校学生家庭贫困,尤其是农村、偏远山区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条件较差、基础薄弱,到大学后缺乏竞争力,且很多学生日常还需参加勤工俭学来获得收入,导致学习精力和时间都较少,导致学习成绩较差。

第三,心理问题。高校不少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而出现自卑、敏感等心理问题,出现社交障碍,长此以往,容易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学习。

(二)双重心理

从目前高校的帮困助学情况来看,很多贫困生都存在双重心理问题,即自卑和自尊。不少学生由于具有较强的自尊心,错误的认为资助就是同情与怜悯,进而不愿意接受经济资助。其次,因为经济困难引发的自卑、敏感和脆弱等心理问题容易造成他们丧失自信心、集体荣誉感,很多贫困生都不希望被其他学生发现自己在进行勤工俭学。

(三)更新帮困理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面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大部分高校在开展帮困助学工作时,都积极转变工作理念,一改传统单一的经济补贴形式的弊端,基于建设和谐校园角度,不仅注重基于贫困生经济补贴,更注重提高贫困生身心健康水平,在关心他们学习的同时,更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心理健康,从而让学生的经济和心理都能受益。

二、新时期全面创新高校帮困助学工作具体对策

(一)创新高校帮困助学体系

新时期,应注重构建以相关部门财政资助为主体,高校积极落实、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高校帮困助学工作体系。其中,各级相关部门作为帮困助学资助主体,应注重从制度方面、经费筹集途径等方面来确保有充足的资金来进行助学。如,设置专项困难补助,重点对经济特困生(遭遇重大疾病、重大意外事故等)学生进行经济补助;其次,重点扶持学生信用贷款工作,结合实际情况构建规范、完善的学生助学贷款管理机制、信用机制,针对那些毕业后自愿参与“三支一扶”工作的学生予以一定的贷款利息补助。高校作为帮困助学工作具体落实主体,应充分调查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贫困对象、资助方式、资助金额;当相关部门将具体助学经费拨给高校以后,高校应基于当地生活标准来资助贫困生。在高校具体落实过程中,要接受社会大众、审计部门的监督,确保专款专用,即使有所结余,也不可以被挪用。其次,高校应加强与财政局、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为高校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予以资金担保,有效消除贫困生助学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再者,要注重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高校贫困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问题,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来帮助高校贫困生,进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高校帮困助学问题。

(二)创新国家奖学金制度

新形势下,应明确国家奖学金内涵,基于总量不变的前提,将国家奖学金细分成国家奖学金、困难补助、贷款补助等部分,丰富国家奖学金的层次与种类,用于鼓励优等生、资助贫困生。其次,将品学兼优纳入国家奖学金评定标准,引导贫困学生认真努力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更多的资金奖励。困难补助主要作为临时性困难补贴帮助贫困生,如,很对那些因突发疾病或意外而住院等学生进行特殊补助,或者用于补助那些到西部支教、支医等贫困生进行补助等。贷款补助主要针对那些在校期间为学校或者社会作出巨大突出贡献的、毕业后从事国防重点工作或到西部偏远地区工作、毕业后在极其冷门专业岗位工作的贫困学生。

(三)树立正确的助困教育意识,加强对贫困生精神纾困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高校应时刻将“教书育人”作为教学目标,在开展助困教育时,应积极转变工作意识,将对贫困生的精神支持纳入德育教育范畴。高校在构建多元化资助体系时,必须与高等教育目标融合在一起,将助困教育视作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加强对学生经济支持的同时,也要加强教育引导。如,将勤工助学与教书育人结合在一起吃,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生存技能、塑造健全的人格。再如,在勤工助学时引导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又如,将助学贷款与诚信教育融为一体,通过助困教育增强诚信教育、德育教育。作为高校,应积极开展诚信教育,组织召开诚信教育座谈会、讲座等,定期组织贫困生观看与诚信、社会责任相关的电影、纪录片,多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社会实践互动,如此不断增强高校贫困生的自律自强意识,通过高等教育来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四)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立自强

扶贫先扶志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工作理念。作为高校,“扶志”旨在引导贫困生正视自己存在困难,树立自立自强意识。还要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接受资助的同时,也要注重回报、回馈社会。扶贫先扶志,高校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立自强,学习期间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经济困难,完成大学学业,通过相关部门、社会、高校的资金支持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必须引导贫困生从主观上克服困难,学会自救。其次,还要关心学生思想动态,切忌因为物质贫困而引发精神贫困问题。作为高校,是助困教育实施的主体,要及时发现大学生思想和心理存在的问题,如,自卑、悲观、懒惰等,只进行经济给予是无法彻底解决贫困生问题,必须及时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引导他们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自强不息、自力更生、努力奋斗,在高等教育中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加强感恩教育

全面素质教育理念下,要基于国家、社会、高校等不同层面为贫困生筹集更多的助学资金,为贫困生争取公平公正的教育机会。但是,基于贫困生角度而言,无论是何种自主方式,都充分体现了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关爱,自助者们积极为贫困生提供帮助以保证他们能够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作为助困教育实施的主体,在落实过程中,应加强对贫困生的资助教育,引导高校每位获得资助的学生领悟到资助者对自己的关爱和期望,并以积极的心理做出回应。如,高校可将建校日作为“感恩日”,通过演讲比赛、座谈会、爱心接力等活动来引导学生树立感恩之心,引导他们热爱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奉献自己的爱心,进而让这种爱心能够世世代代得以传递。

(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新形势下,高校应充分掌握贫困生的性格特征,积极开展各种心理咨询互动,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焦虑、抑郁、自卑等负面心理问题,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首先,全面调查学生的家庭条件、心理健康水平,为学生健康,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其次,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注重让高年级优秀贫困生向学弟学妹贫困生分享经验,成功解决身心存在的问题,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和学习态度。另外,组织和引导贫困生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在活动中找到组织和群体,相互交流和支持,扩大贫困生社交范围,进而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解决心理问题,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助困教育是高等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当下,高校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创新高校帮困助学体系,创新国家奖学金制度,加强对贫困生精神纾困,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加强感恩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最终引导贫困生健康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奖学金助学贫困生
学成必有为 不忘桑梓情——写在“谈智隽奖学金”第二十七次颁奖大会后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内黄县举办第四届 “村干部爱心助学,圆学子梦”金秋助学活动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巧设新授课助学单激活学生的深度学习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图解
巩辰卓申请罗德奖学金时的个人陈述
莫与贫困生“抢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