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技术丰富小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2020-11-19王振静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
■王振静/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
校园文化具体指将师生作为主体,将课内外文化活动作为主要内容,将校园作为承载空间,以校园精神作为核心素养的群体性文化内容。校园文化的构建能为学生创造健康的成长空间,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用,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保障学生逐步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十分有必要结合校园文化生活重要性,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校园文化生活建设方面的应用,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丰富小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使校园文化的育人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循序渐进提高人才培养综合效能。
一、小学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校园中生活,必然会受到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校园文化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思想认识情况和道德修养情况,因此在新时期深入推进小学阶段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客观审视文化环境的育人功用,从强化文化环境的育人功用入手制定相应的校园文化生活建设方案,突出小学教育综合发展成效。对小学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用进行分析,发现主要从以下方面得到体现:
其一,德育功用。小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方面尝试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先进精神文化以及完善的制度文化等,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作风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同时,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还能从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角度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学生能自觉参与到集体生活中,为集体生活的和谐推进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发挥校园文化环境育人功用,还能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养成和完善人格的成长,夯实学生全面发展基础[1]。
其二,美育功用。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学校尝试设计美丽、安适的物质文化环境,空气清新的生态文化环境以及轻松自由的社会文化环境,能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感受美和发现美,学生的审美观会得到相应的培养,并且有助于在成长过程中将对美的理解内化为真善美方面的自觉行为,切实突出校园文化环境美育综合效果。
二、信息技术在校园文化生活中的应用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要想发挥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构建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体系,为学生创造积极向上的成长空间,要注意找准信息技术与校园文化生活的契合点,进而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校园文化生活组织规划的方方面面,突出校园文化育人功用,引领小学生全面发展。下面就结合信息时代背景下校园文化生活组织规划方面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对信息技术辅助校园文化生活设计规划的特点和优势进行明确,保障校园文化生活建设发展的整体效能。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拓展校园文化生活载体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中具体的、真实的文化内容,具有较强的直观性特征,主要从校园建筑装饰、校园设施、校园环境布置和校园卫生角度得到体现。小学校园文化生活建设方面,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情况会对校园文化生活育人作用的发挥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信息时代在探索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过程中,要注意将信息技术建设与物质文化建设融合在一起,构建更加多元的物质文化体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载体,进而突出文化生活建设成效[2]。
如学校在校园文化生活规划方面,可以对学校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再挖掘开发一批代表学校文化特色的资源,利用物联网技术,将这些资源数字化,并通过开展各类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学校文化环境与教育价值、课程开发、学科文化、专业创造等有机统一,为智慧校园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也可以依托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搭建多个LED屏幕,在其中介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内涵,使学生能受到先进文化的感染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净化心灵,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二)促进精神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生活趣味性
校园文化环境育人作用的发挥与学生主动接触和学习校园文化存在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借助信息技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过程中,学校教师可以从精神文化建设层面入手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循序渐进提高校园文化生活的趣味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生活中,提高精神文化建设实效。
如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在校园网络平台或者校园公众号上设置“传承美德我最棒”类型的评选活动,邀请小学生和家长一起录制微视频,微视频的内容主要是学生传承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情况,并使用带有传统美德特色的名字为视频命名,如“不耻下问”、“勤俭节约”、“母恩比海深”、“诚实守信”等,确保学生通过录制与传统美德相关的视频并在互联网平台上分享,能在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加深对传统美德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循序渐进的提升,切实维护小学生实现健康成长的目标[3]。
(三)推动课余文化建设,形成和谐文化生活氛围
校园课余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课余文化建设,并设置多元化的课余文化活动,不仅能丰富小学校园文化生活,还能营造健康向上的和谐文化生活氛围,使处于校园环境中的学生能逐渐深化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进而保障真正发挥校园文化环境育人功用,辅助学生逐步实现健康成长的目标[4]。在具体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课余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活动目标的设计、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方案的规划、活动的组织实施以及活动的考核评价等方面,形成完善的文化建设体系,保障建设活动科学稳定推进。
在具体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探索课余文化生活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打造创客空间,在校园网络平台上为学生分享能强化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实验探索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探索实践,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同时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还可以尝试在课余文化建设方面引入“书香校园”活动、励志电影赏析会活动等,在丰富的课余文化生活中渗透文化育人思想,使生活在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文化活动中,获得良好的体验,促进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不断提升。如此就能在校园环境范围内营造和谐健康的生活氛围,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用也能得到充分系统的发挥,有助于在教育实践中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夯实基础[5]。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校园文化环境进行设计和规划,能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空间,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用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合理化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做出正确的指引。新时期在小学阶段教育改革实践中,要正确解读校园文化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基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创新,构建全新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保障能为小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教育和引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