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外语专业第二第三课堂的构建的创新型研究
2020-11-19尹艺霖大连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
■刘 鑫 尹艺霖/大连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
一、外语专业第一课堂的教学现状及创新构建外语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必要性
(一)外语专业第一课堂的教学现状分析
外语专业第一课堂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填鸭式教育,使得学生无法在空余时间进行对语言的补充学习。而且外语专业第一课堂任务繁重,教师主要以个人讲解的方式教授课程,无法与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互动。对此应该拓展外语专业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创新型构建,使得学生对所学语言更加了解,从多方面充分认识所学语言。
(二)创新构建外语第二、第三课堂的必要性
现有的外语第二课堂模式单一,课堂内容所涉及到的形式较少,由于语言学习的内容丰富性,应同时涉及语言知识、民俗文化、地理和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所以目前的外语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此外,高校对第二、第三课堂的构建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第二、第三课堂上的活动内容贫乏且形式单一,难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在学生的素质培养和专业学习方面无法产生大的影响。现阶段语言专业课堂教学任务繁重,第一课堂需要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理解消化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建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融合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学生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得到多方面的发展。第二、三课堂的内容应该进行创新,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了解学生所需安排内容。此外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总体方针引领下,国内对于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对此,过分强调语言基础知识学习的方式不再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理应培养出更多拥有综合性语言能力的人才。因此,应该对目前外语学习方式进行创新改革,深入研究外语专业第二、第三课堂的构建尤为必要。
二、第二、三课堂的活动构建及第四课堂的拓展研究
(一)第二、三课堂的活动构建及研究创新点
1、第二、三课堂的活动构建
由于对于外语专业第二、第三课堂的构建活动和创新需求却普遍存在于各个外语类院校中,所以我组人员在经过商榷后决定对研究出现的问题进行外出调研并采集相关数据。选取走访高校外出调研为调查对象,作为主要信息扩展和修正来源,我组汲取他人之所长,补己之短。除纠正本项目一些资源疏漏、方向偏差之外,更难能可贵的是,本次调研我组更与多所高校交换了关于外语专业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意见和建议,并与其交流了外语专业第四课堂的概念,实现了初步意义程度上的资源共享、合作共赢,而这一进展为我组接下来的项目开展夯实了基础、指引了方向。经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外语教学中第一课堂的上课内容繁多,教师没有足够时间对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对于语言对象国的拓展。而学生在课下的时间通常进行对上课内容的巩固复习以及背诵预习等工作,忽略了对所学语言的文化、文学、风俗习惯等知识的了解,致使学生学习形式单一。所以构建关于外语专业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需求性以及必要性都非常合理,关于其如何构建的问题,第二课堂现在各大外语类院校中已有初期的形式体现,如外语角、外语日以及中外学生交流会等等,但大多数都未形成规模,这是目前构建第二、第三课堂面对的最大问题。对于学生而言,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教学形式仍与第一课堂相仿,所讲述的内容偏相于学术化,课堂难免枯燥无聊,无法激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对知识的渴求。由于作业与课后练习的原因,极少数学生留有余力区进一步了解语言对象国的风俗习惯、人文文化等,甚至没有时间去查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对于所学语言的知识几乎全部来自于书本教材;而对于老师来说,教学内容过多且繁杂,应试压力大等都成为其在第二课堂、第三课堂难以过多地拓展活动,带动学生积极性的根本原因。同时,综合学生和教师对于第二、第三课堂的要求和希冀,应增加第二、第三课堂所包含内容的方面,并积极结合时代潮流,切忌把语言知识学得过为刻板。因语言知识的口语化与灵活性,在已具备第一课堂所教授的基本语言知识(词汇、语法等)的水平上,应尽量多地向语言对象国本身的文化习俗进行拓展延伸,丰富学生除了语言基本知识外对语言对象国的了解。
外语第二课堂应转换传统的第一课堂以教师为主的形式,而是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进行补充说明的形式。教师可提前布置活动的主题,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来查阅相关资料,教师在第二课堂活动时对学生的完成程度及内容完整度进行评价。可顺应时代潮流,举行一些丰富有趣的活动或比赛,并形成规模,如配音大赛、戏剧短剧节、书法大赛等。如此一来可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并有效推动第一课堂的学习效率。第三课堂则要脱离课堂这个概念,鼓励学生真正走出学校,面向社会。教师可帮助学生们组织一些志愿者和夏令营等活动,与语言对象国家的人进行亲密的接触交流,锻炼了语言实际用用能力,保持语言思维的活跃状态,改善目标语的社交技巧,学习语言对象国的社交礼仪,同时也为学生本人积攒了社会经验,为日后的工作简历添彩。
总的来说,该研究紧密结合创新性与结合性。第二、三课堂的内容应该进行创新,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了解学生所需安排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对于所学语言的兴趣,而不是至于表面,或者形式主义。其次,应将内第二、三课堂的内容清楚明了地分开,各自单独成项有互相关联,其共同意义为将学生在第一课堂所学内容加以实践,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又能反作用于第一课堂,互相加强、互为动力。
2、研究创新点分析
该研究通过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与学习紧密结合,使得学习不再枯燥,知识记得扎实。并且我们的研究方向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学生对于外语的学习上,还反其道而行研究了外国留学生在学习中文时的第一课堂的基本素养与第二、第三课堂拓展知识的有机结合体系,从根本上考虑到了研究项目的全面覆盖性。
引入教师绩效机制,此为该研究的亮点之一。除了需要辅导员充分引导之外,还需本班代课老师的适当鼓励。引入教师绩效机制,将学生参与第二、第三课堂活动的优秀表现计入教师绩效,能够促使教师支持和指导学生完成活动。研究跨思维分析独具一格,不仅从知识的层面出发,更加结合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达到牢固地掌握外语的目的。
(二)第四课堂的拓展研究
外语专业第四课堂则需要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模式,与语言对象国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派遣学生去国外的学校进行更为系统的语言学习,发挥专业知识技能素质,学习相关的百科综合知识,熟悉语言对象国家的历史、经济、人文等多方面知识,同时结合自己在国内第一课堂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加以辅助,可在总体上大幅度、高效率地提高语言能力。应当之处的是,第四课堂也是作为我们此次研究的一大亮点及特色,我们在基本上确定了外语专业第二、第三课堂的创新构建内容之后,结合指导教师的意见,继而提出了外语专业第四课堂的概念,并有了初步的构建思路。值得一提的是,在外出调研时我们的外语专业第四课堂的概念也获得了广大学生的教师们的一致好评,这也让我们信心大增。我们认为,外语专业的第二、第三课堂只能从知识层面基本满足学生对于语言对象国家的好奇和兴趣,但是对于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向语言对象国输入通过第二、第三课堂的培养后已基本具备目标语言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让他们在语言对象国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交流,可完全地沉浸在语言对象国的教育体系中,真正地了解传统文化和人文习俗,得到更多的语言练习,在短时间内目标语可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结语
这一研究项目,以提高外语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操作性强的第二次,在学校教室第三新模式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下,顺便去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培养对于学习外语的兴趣,拓宽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和整体素质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也适应教学改进方法的新时代往往调动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建立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课堂甚至第四课堂融合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学生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根据现阶段的结论基础,我们已有一定关于外语专业第二、第三课堂的构建的创新型研究的实质性成果展现。下一步将逐渐扩大研究范围及广度,可以第四课堂的创建研究为主体,深入研究第四课堂对于学生语言学习的必要性和专业性,了解指向性的指导需求,同时对外语专业第二、第三课堂的内容进行补充改进,进一步加深研究深度,整理出一套系统的研究成果,为高效外语教学的效率及方式进行专业的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