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身体审美倾向的研究综述

2020-11-19汪洪琳江西科技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35期
关键词:美学身体主体

■汪洪琳/江西科技学院

一、研究起源

“潮童”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一种儿童妆扮,它是在身体消费文化语境中成人的身体审美在儿童身上的体现。而当下成人的身体审美是对身体的外观、身体的视觉效果、观赏价值以及消费价值的突出强调,忽视了身体的健康与实用功能(陶东风,2010)。在这种身体审美文化中,儿童的身体更多地是成人审美的试验田,它忽略了儿童作为审美主体的体验与意愿,并不利于儿童的身体发育与审美教育。幼儿身体审美倾向的现状、特征和影响因素,从而建构幼儿身体审美教育的路径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致力于重新理解身体的价值,并在这一背景下,建构了身体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从而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对日常生活中身体审美与审美教育进行反思。

(一)身体:从被贬低的肉体到“重新理解生活世界的坐标”

身体研究经历“以心统身,以身统心,心身互动”三个阶段(张法,2012)。从柏拉图以后,西方社会开始了漫长的身体压抑和污名化时期(文军,2006)。在笛卡尔那里,“身体”是与“心灵”根本不相关的两种存在,它仅仅被认为是一种“物质性”的“机械化”的肉体,与人的“精神”与“灵魂”相比,处于较低层次的地位。在中国传统中,同样存在一个“精神先于、高于身体”的主流,对身体价值的轻忽主要表现在处理“形神”关系时,一般都是高度肯定“神”而贬低“形”(陈望衡,2006)。19世纪末,尼采开始重视身体的价值,并提出了“以身体为准绳”的口号,宣称“我整个地是肉体,而不是其它什么;灵魂是肉体某一部分的名称”(尼采,1996)。到20世纪,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开始突破身心二元论(季晓峰,2010),他修正和深化了肉体,提出了有生命的身体的概念。梅洛·庞蒂甚至断言“世界的问题, 可以从身体的问题开始。” 有学者指出,真正神秘的是身体而并非意识(杨大春,2010)。因为,意识哲学的吊诡已经使人陷入了一个空前的危机之中,其中的符号“喧宾夺主”地把人妆扮成符号网格中的体面囚徒(张兵,2010),只有身体能为现代人确立起一个重新理解生活世界的坐标,意识哲学应该从属于身体哲学(张曙光,2010)。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身体研究”(body studies)兴起了一股热潮,囊括了欧美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文化研究、运动与休闲研究、哲学等领域中所有关于身体研究的内容(Shilling,1993)。大多数的身体研究者都对身体持一种“社会文化建构说”(欧阳灿灿,2008),身体的“系列行为之所以可以教轻易地被置入个体之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们是为了社会权威、并被它置入个体之中的”(莫斯,1995)。

(二)审美主体的转变:从“精神美学”到“身体美学”

随着身体研究不断地将“身体”从被压抑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身体不仅成为了审美的对象,也成了审美的主体。尼采开创的“身体美学”开启了后世“美学转向”的进程(冯学勤,2009),此后人们将身体作为审美的主体。审美重心下移不仅意味着美的存在方式从缥缈的天国“下凡”到人间的个体身上,美感或审美判断的所谓“最终依据”从不可把握的本体世界“迁移”入知觉的现象领地。舒斯特曼旗帜鲜明地将身体作为审美的重要依据,创立了“身体美学”,它不仅关注身体的外在形式与表现,也关注身体的体验。其身体美学是一种基于身体审美实践的美学理论和方法,其核心是身体意识的培养,主要学科框架包括:分析的身体美学;实用的身体美学;实践的身体美学(杜高山,2014)。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进一步倡导“身体美学”需要引导人们重视“身体—主体”存在的价值。它强调“身体”作为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提倡“身体化的审美主体与身体化的审美活动”(王晓华,2005;程相占,2011)。“身体—主体”作为实在者,扮演着筹划者、中心—枢纽、原始尺度这三种角色,这三种角色使“身体—主体”不断以总体蓝图和它所涵括的理想意象为依据审视、评估、鉴赏现实之象,具体的审美过程总是从属于“身体—主体”与其他实在者复杂的联合与博弈,展开为包括重构、评估、认同、顺应在内的复杂操作(王晓华,2011)。身体在世界中诞生和成长,其审美能力的生成自然显现为一个过程;身体主体的交互作用会为个体审美能力的生成造就机缘;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的身体主体间性关系只能形成个体日后的审美倾向,是在为日后审美做准备(王晓华,2011)。因此,我们需要对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身体审美倾向进行分析,并做出合理引导,这是幼儿审美教育与身体健康发展的要求。

(三)大众身体审美与儿童审美教育的反思

在消费文化语境中,一种“身体工业”在逐步形成,以“消费身体”(奥尼尔,1999)和“身体技术”为主的身体审美已经被许多学者所关注,并形成了以下几点讨论:

1、大学生与女性的身体审美审视

当代大学生形成的“身体技术”背后隐藏着价值观支撑,这种支撑同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相整合,使大学生身体审美追求时尚化、审美消费盲目化、审美价值淡薄化(袁芃,2012)。而且,不同审美价值观影响大学生对理想身体自我的评价与认知(赵永萍、邓素碧,2008)。就女性而言,身体审美实质是以男性为中心建构社会审美标准(杨斌等,2009),忽视了身体健康的审美内涵(杜朝辉,2010)。

2、文化与身体再现的关系

不同的身体形象,其实就是不同文化类型的体现。身体是在文化场域中被理解、被塑造、被想象的,可以说对身体的再现就是一个鲜明的文化症候(王玉玮,2008)。当代社会消费文化、视觉文化、娱乐文化促进了身体解放却又导致了身体表面化、置空化、物质化和他者化;当身体被简化成了资本、性和欲望的代名词时,就是单向度的身体解放,它瓦解了人存在的全部真实性(左伟清,2011)。

3、儿童审美教育的研究

儿童审美的价值与教育也被许多人所注意到了,学者们从电视媒体、文学作品、艺术等方面探讨了儿童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儿童的审美判断常常以自己的情感爱好为标准进行,还不能判定美丑的性质(屠美如,2001)。但正因为这样,儿童的审美倾向才需要正确的引导,所以人们有意识地从儿童审美的角度,考虑儿童的图书设计(刘星,2007),把口头传统的童话作为儿童审美教育的工具(蒋明智,2010),以及探讨儿童文学作品与艺术教育对儿童审美的影响(王晓翌,2006;薛瑾,2008)。这些研究都旨在通过把儿童的日常生活现象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其实也就是给儿童树立一种积极地、正面地、健康地审美倾向。另外,对于儿童的审美教育应该尊重儿童作为主体的价值。因为,只有那些由儿童自己的心灵选择出来或感受到的与自己的生命活动相通的对象才能使其产生审美愉悦(孔起英,2004)。而且,儿童与生俱来的先天的“自然结构”与图式构成了儿童早期有关美感感知和反应的生理、心理基础(边霞、王任梅,2012)。因此,幼儿的身体审美与教育不应该仅仅是成人的审美结果,也应该认真考虑幼儿作为审美主体的意愿。

三、总结及展望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外的研究注意到了“身体”研究价值与开创“身体美学”的必要性,并且借助身体研究的相关理论对当下身体审美与教育做了深刻的反思。当然,还有以下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1)从研究对象上看,日常生活中的幼儿身体审美还没有引起足够关注,缺少对幼儿身体妆扮的文化反思;(2)从学科视角上看,尚未从教育学角度讨论过幼儿身体审美教育;(3)从研究深度上看,尚缺少对幼儿身体审美与身体发育关系的考量。

猜你喜欢

美学身体主体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纯白美学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妆”饰美学
身体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