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探究
2020-11-19刘晓辉重庆科技学院
刘晓辉 张 劲/重庆科技学院
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指出,不同制度、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正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首次提出命运共同体概念。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外交场合使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至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已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性课程,认真探究在教学过程中能否融入,为什么要融入,以及如何更好的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原理”课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原理”课程中虽然没有专门的章节介绍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但仍能在“原理”课中融入,是因为: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落脚点与“原理”课程目标相一致
“原理”课主要内容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科学社会主义部分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懂得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理解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然性,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大学生必须理解和关注未来社会形态,并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落脚点在于人类共同的现实利益、未来命运和远大前途,促进全人类的共同繁荣和进步。这就表明两者都关注人类的未来和命运,因此能够从教学目标上融入。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原理”课程内容有契合之处
在“原理”课教材中,第五章第一节专门介绍了“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第六章第一节内容中展现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中国的日益强大为现实基础;第七章全面介绍了“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所倡导的由资产阶级的“虚假共同体”向“真正的共同体”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践行。这些内容与教材相关章节遥相呼应,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原理”课程提供很好的教学资源和理论辅助。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原理”课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原理”课是一门传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主渠道课程。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原理”课教学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播的必要举措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类命运共同思想为指导。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好青年一代的工作,向广大青年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而只有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门课程中(包括“原理”课程),才能更好的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原理”课程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世情相结合,进行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展现,是对新时代“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么建设世界”的时代回应,对21世纪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具有原创性的贡献[1]。因此“原理”课程有必要讲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基本特征和当代价值。
(三)做好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需要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按照学懂弄通的要求,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战略高度和现实紧迫感的理论命题和伟大构想,在“原理”课教学中融入,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原理”课的教学策略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原理”课教学要取得实效,选择合适内容和恰当方式方法最为关键。内容契合才能融入顺畅,方法得当才能入脑入心。
(一)融入内容选择合理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内容,选择恰当内容重点融入,既可以广泛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能促进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1、理论背景融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基于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人类共同的未来发展趋势而提出的。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背景部分可以融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2、发展脉络融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发展一体化的实践基础上提出的全球治理理念。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指导下,习近平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组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展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等举措。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现实构建可以更好的阐释认识来源于实践,并用于指导实践。
3、核心要义融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高度评价了资本主义对推动全球化发展所作出的伟大贡献,例如地理大发现和机器的使用对促进世界历史的形成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但由资本主义文明推动的全球化却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世界满目疮痍。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实现合作共赢为目标,与资本主义文明所主导的全球化思想具有本质的区别,是对其历史性超越。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对资本主义全球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批判和超越,可以融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4、作为价值观融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但是由于它没有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找不到创造新世界的力量,因此只能陷入空想。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批判和继承西方资本主义全球化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全球治理新理念,依靠的是全世界爱好和平、共谋发展的一切力量。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全球化发展的新阶段,对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继承与发展,可以作为价值观融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融入形式多样化
不同形式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入程度和融入内容的选择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依据教学实际,选择恰当形式。
1、围绕关联知识点进行教学拓展融入
“原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引入课外内容作为教学辅助。在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原理”课教学中,可以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行分解,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安全等各方面的内容作为教学拓展内容融入相关章节。例如,在讲授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特点时,可以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产生的经济背景,即资本主义治理危机作为拓展知识融入,使得学生在了解资本主义发展存在的问题之后,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思考。
2、强化时政资源进行针对性融入
时政资源解读是“原理”课程教学的常用手段。虽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本身并不是一种时政资源,但这一思想与我国的外交活动、文化交流活动、经济论坛等时政资源密切相关。我们在引入时政资源时可以从政治层面,结合我国主要领导人的外交活动;在经济层面,结合为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难题的各种论坛,比如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在文化层面上,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纪念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有针对性的融入“原理”课教学。
3、结合全球性问题进行启发性融入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我国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意义重大。但是大多数学生认为该理论思想性较强,复杂且深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取启发式融入,即以“问题意识”为切入点,启发学生思考,增进内容理解。结合“原理”课程第四章第五章,针对当今世界出现的逆全球化问题、“美国优先”战略、碳排放权的争议等问题,引导学生从切身实际出发,思考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造成的危害,从而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产生的背景、内涵及重要意义,加深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解。此外,在第六第七章中,针对“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问题,可以启发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的发展道路,学习我国倡导的全人类共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