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伊德技术现象学中的诠释关系
2020-11-19嘉应学院
孙 钰/嘉应学院
一、诠释的概念与层次
诠释这个词语本身所具有的历史渊源非常久远,对于唐·伊德所提出的诠释关系中的诠释(hermeneutic)其主要意思对于文本的解释,但是在伊德的观念中所存在的诠释关系是存在于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并非单纯对于文本的解读与解释。伊德对诠释学分为两个层次进行认识:第一,文本解释;第二,阅读。
第一,文本解释。人—(技术—世界)在这一位置中(技术—世界)是作为人类“阅读”的最终级目的,但是阅读的手段则是通过技术工具的形式而不是文本的阅读形式。因此,唐·伊德表明,“文本的透明性是诠释学的透明性,而不是知觉的透明性”[2]唐·伊德在《技术生活与世界》中对于诠释关系的提出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书写中需要所有技术性工具,书写是一种以技术为中介的语言。书写转化了我们对于语言的知觉和理解。书写是一种嵌入在技术中的语言形式。”[3]由此可以得出,伊德对于人与技术关系的定义其主要来源是来自于诠释学当中对于文本的阅读就是对于文本理解方式,但是在此基础之上伊德将诠释学中对于文本的诠释与理解进一步引申至技术哲学中对于人与技术之间关系的诠释。诠释学中的诠释的是文本,技术诠释所诠释的是人的身体、并且将这种技术性工具嵌入到文化的大环境背景。诠释学中的诠释关系主要关系直接明了,所需要的只是人——纸质的书籍,但是对于技术物质则不同,在技术哲学中人与索要展现的世界之间多了一层关系,即技术工具。有了这一层中介的存在使得人-技术-世界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非常重要的改变。
第二,阅读。“在一般的阅读活动和由此延伸的阅读活动中,被阅读的东西都放在眼睛的前面或下面,我们从一种微型的鸟瞰视角来阅读。”[4]由此可以看出,阅读看似是眼睛的活动,实际上牵扯的是我们身体上全部器官的运动。伊德对于阅读这一层次举例如下:航海图是人类海上活动最常用的地图,人们要想获得海上的任何航线必须遵守航海图上的标识,在这一层上,人类的视觉本身就有了中介,因为人对于航海图的阅读行为,“其本身知觉关注的焦点是航海图,而航海图是风景的替代物。”[5]我们对于任何物的阅读其实质都是为了解释其物背后所代表的世界。我们读书,文字是具有透明性的,我们透过文字的想象可以有很多,但是这将发动人的所有知觉,由此得到的诠释关系是建立在人—(技术—世界)当中,而在具体的诠释关系中技术和世界成为有机的一体,成为人所诠释和所要理解的对象。在具身关系中的人与技术之间是相互依存,物我合一的,技术工具的自身将透明性表达的非常清晰。
二、诠释的本体论地位
诠释关系在唐·伊德的技术哲学关系中一直是在具身关系之后所发展的阶层关系,级根本来源就是来自于具身关系的在发展。可以说每一阶层关系的发展都必然要遵循前一阶层发展中所具有的特点与不完善或并不安定之处,进而在发展。技术哲学中关系人—技术之间的关系同理如此。在历史的发展中,人类所发展的读书、写字、音乐、乐器、美术、文学等等文化的衍生品的出现都是在将人类对于世界的感受具体的表现出来,书写所发明的工具为了方便人们去记录,记录的终极目的因为人终究会死亡,需要有比人的记忆更为长远的保存手段来驻留这些事情,因此产生了写字与纪录,但是人们所发明的乐器却在模仿大自然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所认为的乐器可以模仿大自然的声音,其实不然,乐器的制造与开发正是为了将大自然的声音进行有效的保存。美术、声乐等等艺术、文学等多种的形式或者是工业、科学技术等等的形式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记录、记录的目的为何?即为了后人可以将其阅读、理解、阐释、最终穿越时间的屏障回到过去,看到历史的发展。
在人类对于技术的诠释过程中,我们所阅读的“文本”成为知觉的对象,在诠释中,对于诠释步骤来说,知觉是诠释的第一步,有了知觉性的感受才会存在诠释。知觉层次的诠释是属于身体范畴内,人类的大部分经验获得都是通过身体的知觉进行感知。诠释技术当中所获得对于外界事物的感受之初则是由人类的感官,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等。所以唐·伊德在技术诠释中始终强调,阅读其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实践技术和感知的活动,我们对于事物的“阅读”即对于事物的知觉,在知觉的过程中已经存在工具,人类的直觉即为人类生存所必须的工具,而我们所衍生出的其他具有物质性实质的工具其根本就是为了将我们的知觉进行扩张。
唐·伊德提出对物质的诠释,对物的诠释同时引申为“文化诠释”,因为物质技术工具是在文化背景中产生的,因此认为技术的产生于发展都是脱离不开文化的产生中国著名的文学大师林语堂有这样的一句话“思想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种科学。”启发和检验都是一种双向关系的表达,启发主要是受外界某事物的刺激与开导从而产生不同的思想意识的表现形式,而检验则是来自于外界对自身的考核或实验。所以前面两项主观性因素直接导出后面两项异己性因素,由主观性因素的准备到酝酿最后产生于外界想惯量的启发与检验正是思想艺术化的过程。这一循环的过程对于思想的形成与艺术化的诞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钢琴表演中的表演者经过这四个过程的准备从而形成实践技术与身体的融合,进一步形成新的深层次艺术技术。所谓深层次的艺术技术就是思想的“技术”,在这一层次的技术与实践性技术进行区别。这四个阶段的主客观关系对于表演者自身的实践性技术展示是一个契机同时对于表演者思想上的“技术性”同样也是一个机会,因为在展示实践性技术的同时会得到来自外在的思想意识交流,这种交流会对表演者自身的实践性技术产生一个积累性的跨越。马克思曾说过“思想是人类无肌的肉体”,正因为具备了这种思想我们的身体才会产生表达的意向。
三、诠释与差异
首先将诠释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分析,浅层关系的影响。首先,浅层次的诠释主要集中在对于文本诠释。因为诠释这一层次的理解一定是经历的吸收与内化的过程最终形成的。所以就如唐·伊德描述的那样,温度计上的数字是你的知觉所传达给你的信息,但那只是数字,从知觉上来说其本身感受不到温度计上的温度,我们最直观看到的便是温度计上的“文本”,可文本背后传达的信息则是温度的冷与热。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对于文本阅读的知觉既是诠释的第一步,也是第二步,因为这一步的感知直接决定接下来我们对于其深层次内涵的感受。
其次,知觉的获取与分析都是有人类的身体所控制,其最为深层次的根源也在与人的思想意识层面,对于每一个数字背后所代表的温度都有所感受,诠释的含义一定是内化之后的再释放,再次,就诠释关系中更深层次的引申则需要将技术或者我们诠释的文本背后所要诠释的文本背后思想。而我们开始所有活动的最根源目的就是要解读出背后所要表达的意义。唐·伊德在诠释关系层次中对于人与技术的关系引申是通过具身关系,在具身关系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变化为一体,在一体的基础上人要融入技术的世界才会成为一体,因为,我倒认为应该是先产生诠释关系,才会产生具身关系。我们只有知道其背后索要展现的是何物,何是,我们才可以与之成为一体。
人——技术的相互作用关系从其诠释角度来讲是诠释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正是通过阅读为手段,通过为探索路径从而获得对于诠释关系的把握。同样也正是因为对于关系的诠释也是唐·伊德技术哲学关系中核心思想。唐·伊德认为在(我—技术)—世界这三者关系中我与技术在诠释关系这一层当中处于迷之位置,因为在具身关系中的我与技术通过融合成为互相依存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衍生下形成了技术的透明性,因为技术的透明性但是知觉的不透明所以使得接下来的诠释关系可以增加阅读的透明性,透明性的技术加上非透明性的人形成了宏观层次上的诠释,在宏观视角中的诠释关系为了与具身关系形成本质的差别而这一差别的主要根源则是源自技术大环境中的元素位置差异,从而无论是具身关系还是诠释关系同样如此。对于钢琴表演活动中所有要素之间的关系所进行诠释的显现则是钢琴表演中所产生的音乐音响效果带来的互动性反应。
思想的“诠释性技术”核心是从实践层面的指导作用,技术性身体对于人来说具有局限同样也有发展,如果仅从实践性技术的层面分析人在使用技术的同时也在被技术所限制,同样,技术也因为人的使用方式而产生发展方面的限制。或许这就是我们思想技术上的缺乏。我们一直在追求认识世界、认识自身,如何借助技术性工具来认识世界,如何通过技术身体的探索来认识人类自身,我们将思想赋予“技术”正如将音乐表现赋予人性化的表现方式一样“‘人性化’了得(换句话说,通过人对现实的关系而得到表现的)客观现实,也就是音乐的内容,正如它同样是绘画、雕塑、建筑、诗、舞蹈的内容一样。”[6]
四、结语
诠释关系或许不是每一个行为或活动最开始的目的,但一定是最为核心的目的。唐·伊德的诠释关系的提出,其灵感正式来源与诠释学,而诠释学一直追求视域的融合将文本进行彻底的通读进而理解出文本背后的意义,视域的融合对于诠释关系来说具有同样的应用性作用,因为无论是诠释学当中的诠释关系,还是技术哲学中的诠释关系都是针对所要阅读的真性文本与假性“文本”进行双重解释。文本性诠释是针对文本的诠释而技术哲学中的诠释是针对技术工具的诠释,这两种诠释关系的比较下,技术哲学的诠释较比文本性的诠释更为全面的是实践方面。诠释关系中诠释的双方并不是完全具有透明性在我—技术—世界的关系中技术就是全部的世界,因为在技术哲学的诠释关系中技术所代表的背后意义就是世界,世界将技术带到更为优越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