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专业硕士招生机制改革研究
——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

2020-11-19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院

长江丛刊 2020年29期
关键词:硕士生调剂生源

王 鑫/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院

一、前言

民族地区专业硕士生教育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同时还是硕士生教育的重要分支,因此大力发展民族地区专业硕士生教育,不仅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伟大的复兴中国梦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民族地区专业硕士生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在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推动我国发展高等教育、建设创新型经济社会情形下起到了重要作用。本院校在此社会背景下,经过多年实践和总结,在民族地区专业硕士生教育上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其中也出现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民族地区专业硕士招生机制面临的问题

(一)第一志愿专业报考人数少,生源不足导致招生受限

本院校在民族地区专业硕士生招生时出现了生源不足的问题,主要是考生在第一志愿专业的填报人数少,导致很多专业上线率低,甚至出现计划招生人数多过上线人数的现象,尤其对于专业硕士而言,此种情况比较常见。依据本院校近年来的招生状况看,在面向本省中西部地区开设的专业硕士招生时,第一志愿上线率上大部分没有达到招生目标,缺口较多,需要调剂生源,由此为专业硕士招生增加工作负担,同时使生源受限。

(二)专业硕士生调剂容易,但优质生源匮乏

由于考试分数线的控制,很多考生报考志愿时需考虑专业调剂。招生调剂也是为考生深造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在分数线B区线其它地区民族院校在选择生源方面创造有利条件。以本院校为例,虽然专业调剂生生源相对充裕,但是生源质量良莠不同,有的生源多来源于三本院校和高专高职类院校,接受的教育背景不同。还有的较多数是受到专业调剂的生源,与其原来的专业跨度大,这些都会阻碍本院校对目标硕士生的培养。

(三)很难提高生源质量

生源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考生的文化水平在本地区考生范围内处于中低等且考生志向高。据了解,大部分考生调剂一般不会把民族类学院放在靠前的志愿来填报,最终由于没有被录取不得不选择进入民族院校来深造。由于民族类院校在同批次院校中缺乏竞争力,尤其是在专业硕士生招生政策改革实行后,我国教育制度改革对院校毕业生后不在实行分配上岗,而是采取毕业生竞争机制,使社会和企业更倾向于优质毕业生的选择。由于本院校生源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使得民族地区专业硕士生毕业的学生在新形势下面临就业难的挑战。每所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直接体现了该校的教学水平如何。因此如果不能提高生源质量,将会造成本院校毕业的学生在就业选择中处于被动,这既影响了本院校在社会竞争中的优势,同时使学校声誉受到影响,长此发展将会对本院校招收民族地区专业硕士受到阻碍。

(四)新学生到校率不高

由于民族地区专业硕士教育实行的是收费制教学,本校民族地区专业硕士生的报到人数较以往呈现下降的趋势。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有:一些专业硕士找到了工作、有部分学生交不起学费、有些考生是因为家中帮抉择、还有的是对考取的专业没兴趣,导致部分学生向学校申请退学或休学。本院校依据考试意愿,同意其申请,由此出现了新生报到率低的现象。

三、民族地区专业硕士招生机制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和学术型硕士对比发现,民族地区专业硕士的就业处于劣势

目前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外形式的不断更新,大学毕业生就业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本科、专科、和大部分专业硕士就业方向不明朗,此现象导致很多想通过靠专业硕士深造来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学生望而生畏。而社会对于还处于发展中的民族地区专业硕士的认可还需要长时期的考验,还有些企业对民族地区专业硕士人才了解程度不深,使得此类专业硕士不在企业招收范围,从而使专业硕士生降低了就业竞争力同时对专业硕士生在招生源头上造成了一定影响。

(二)民族院校地域位置处于劣势

从地域分布上看,本院校处在我国中西部区域,在国内知名度不高。由于我国民族众多且分布不均等问题,民族院校的建立为少数民族接受高等教育创作了有利条件。然而由于民族分布的实际情况和诸多历史因素,大多数院校都是在其集聚地建立的。由于这些中西部地区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处于较低水平,但由于国内教育教学水平及资源在不断变化和增加,很多考生及家长在高校选择上有了更多的考虑,导致本院校在面向本区域招生目标时,生源竞争力水平降低,这一地域劣势,不仅使院校没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还对学生在考试志愿填报和院校生源调剂产生影响。

(三)民族院校所在区域社会经济、教育观念处于较低水平

我国自新世纪开始,社会经济、人文文化水平取得了显著发展和提高,使得国人的思想认知产生了较大转变,但目前中西部区域的社会经济、人文知识水平还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和一些先进区域相比仍有不足,城市和乡村差异化还是较为明显。由于经济条件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组,使得教育教师队伍人才建设受阻,新的教学方法得不到实施,导致此区域教育事业得不到有效发展。教育不能发展,使人们对于高等教育思想意识得不到认识。据了解在中西部区域多数义务教育及高等教育学生人入学率偏低,此种基础教育落后及生源缺乏现象也直接影响生源质量及考生数量。

四、民族地区专业硕士招生机制相关改革措施

(一)针对专业硕士招生加强宣传,展示其特点和培养优势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招生工作中专业硕士招生宣传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本院校可尝试在社交网站公示专业硕士种类,多走进各地方高校宣传。其他民族院校可选取多种宣传手段,在以突出本院校师资教学、招生就业、教育资源优势为前提,通过多种新媒体技术手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形象立体的宣传。通过这些传播推广方式,可使本院校的民族地区硕士专业的社会知名度得到提高,同时使多数学生和家长对硕士专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从而增加了民族硕士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的人数同时缩小了生源的局限性,以此实现了宣传目的。

(二)做好硕士专业调剂,加强优质生源的甄选力度

民族硕士专业的调剂工作是在考生复试前和考生初试成绩公开后进行,是针对第一志愿落榜的考生可以再深造的一大机遇,同时也是本院校选择优质生源的关键时刻。对于大多数民族院校来说,调剂是其后期完成招收硕士专业学生工作取得足够生源的重要方式,必须做好民族硕士专业调剂工作同时加强甄选优质生源的力度。在此环节各院校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严肃工作纪律,要始终在民族地区专业硕士招生部门统一管理监督和调剂为前提下开展工作,要本着本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和专业老师的意愿,服从管理,及时公布相关信息,发现缺额问题及时与优质考生沟通并做好其思想工作,以此来促进民族地区专业硕士调剂工作顺利开展,从而使民族地区专业硕士通过调剂得到大批优质生源,同时使本院校在面临难于提高生源质量的突出问题方面得到缓解。

(三)完善专业硕士教育机制,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深化改革,双导师制是新形势下对专业硕士培养的一项教育机制,目的是加强专业硕士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有助于提升其就业争力。双导师教育是针对专业硕士培养机制的重要手段。民族地区专业硕士同之前的学术型硕士不同,其特点表现为更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提升,同时这就是民族专业硕士生的培养标准。专业硕士生是由双导师制度,一名导师侧重于专业理论的教导,同时另一名则负责对该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的教导。学生掌握的实际操作技能水平能直接体现出专业硕士培养的成效,负责实际操作指导的导师,其教学质量高低直接关乎本院校教学及专业硕士生招生工作的能否顺利开展,所以要求实践技能导师必须在日常辅导、专业操作、技能提升、论文写作等方面给学生加强引导作用,使其更好的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从而在今后社会环境中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专业硕士教育目的在于培养高端的综合型人才,为民族院校树立正确的专业硕士生教育理念。对于民族地区专业硕士招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无疑是民族院校为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条件,通过招生机制改革方案的实施,为实现民族院校选拔人才迈出第一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硕士生调剂生源
能“二战”考研尽量不要调剂,不然就是浪费时间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李德辉写生作品选
要不要服从调剂?
2019年考研调剂复试开始
两类生源高职生的比较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①
新加坡硕士生人数持续上升 高校提供更多科目选择
跨省生源调控
Younger and Older learners’Advantages on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Different Learning Settings
环境科学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