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基于“两微一端”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2020-11-19

长江丛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信息内容受众微信

/江苏师范大学

一、前言

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社会信息生产、存在与传播的方式,也“拓展了人们交往的空间”,“重新调整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1]。随着科技不断迭代,网络空间的入口渐渐摆脱较为固定的PC端口,转为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网络端口,据2019年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第44次)报告》显示,在我国8.54亿网民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比例达99.1%。

“两微一端”是指微博、微信及移动客户端,它是传统媒体和最新数字科技的成功“嫁接”,是媒体信息定制化、可视化、数据化、移动化的创新发展。目前,“两微一端”已经成为现在大学生生活、学习、交流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各类主流媒体抢滩登陆的主战场。当前,意识形态的热点在网上,舆论引导的难点在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网上。[2]如何认识和利用“两微一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

二、媒体融合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环境

媒体融合 (Media Convergence) 最早由伊契尔·索勒·普尔提出,他认为各种媒介在融合过程中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是一个正在“模糊媒介间界线”的过程。“两微一端”正是迎合这种“多功能一体化”的媒体新趋势,为大学生提供了“触网”的新技术,也相应产生了新的媒体环境。与之前相比,它的“新”主要体现在信息环境、社交环境、话语环境、传播环境等方面。

(一)新的信息环境:从文字到图像

在“两微一端”上,信息内容的表现形式开始由文字信息向图像信息,甚至是视频信息进行可视化转变。特别是在“两微”的传播平台上,大学生们将生活中遇到的新闻或者有趣事情拍照上传,形成“九宫图”式的图片信息,更有官方媒体发布如《一图看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等“简单粗暴”且轻便易懂的图片新闻。这种可视化的信息生产方式,一方面提升了信息传播效率,增强了信息传播的感染力,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信息传播主体的姿态,实现了媒体引导受众在纷繁复杂的环境场域里认知事物、建构世界的功能,使得信息受众更易理解和接受信息。

(二)新的社交环境:从大众到小众

“两微一端”的普及性、交互性特征,使得每位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同时掌握了“知情权”和“话语权”。媒体不再是“魔弹论”里的那把“万能手枪”,受众也不再是一打就中的“标靶”。在这场移动互联网构建的“信息盛宴”中,大学生们可以全时空参与其中,并时刻以“互动对话”的姿态完成信息的传授和反馈。同时,“两微一端”的隐匿性,又将受众从熙熙攘攘的“广场”拖入了窃窃私语的“单间”。它为大学生们提供了较为私密的交流空间,以班级、宿舍,甚至是拥有相同爱好的朋友等为基础建立的各类型微信群,这个虚拟的“群落”往往是大学生们活跃的网络空间。

(三)新的话语环境:从严肃到活泼

在“两微一端”上,信息语态从之前严肃的“训导”到现在活泼的分享,这既有信息传播主体的主观努力,也离不开信息受众——大学生们的群体拉动。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年轻化的受众群体,年轻化群体的探究意识较强。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对于信息的知晓不仅仅只停留在“是什么”,更渴望理解“为什么”。例如我校《时针上的师大》系列报道就广受学生们好评,新闻报道形式具有创意,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也能够打动观者的心。

(四)新的传播环境:从被动到主动

“两微一端”的平台性释放了巨大的话语空间,为大学生们表现自我提供了发挥空间。舆论的主场在学生,学生们可以跳出传统媒体行业的传播框架,主动地抒发情感,大胆放飞天马行空的青春想象,流露真情,表达真我。同时,有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利用微博、微信推出“个人主页”,并通过积累形成自己的“工作名片”,如南航徐川老师的思政工作法,就是长期坚持撰写博文,将自己的“新浪微博”空间打造成与学生分享思想、经验、体会,并进行互动交流的虚拟“访谈室”,主动出击,抓住学生的心,进而引导和教育学生。

三、“两微一端”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挑战

(一)媒体平台移动化,“微”媒体趋势加快

海量移动应用软件逐渐取代各类网站,成为现在大学生们的“新宠”。“两微一端”已经成为网络空间中传递资讯信息、沟通人际关系的重要平台。在此趋势下,我校积极布局“两微一端”媒体平台,除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外,各二级学院、相关职能部门纷纷建立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积极将挑战化为发展的新机遇。

(二)信息呈现可视化,信息诉求快节奏

可视化的信息呈现,压缩了受众阅读信息的时间,提升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复杂的信息内容瞬间“秒懂”变成可能。“两微一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满足了学生们的信息需求,一方面也催生了学生们信息诉求的快节奏。长篇大论式的新闻报道被果断“过滤”,循循善诱式的说教被当成“絮叨”,现在的大学生们已经逐渐习惯了便捷、易懂的信息获取方式,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信息内容同质化,原创性需求增加

“两微一端”的逐渐普及,助推了信息裂变效应,也使得信息内容的同质化变得尤为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原创性的信息内容成为宝贵资源,同时,提供原创性信息是媒体平台特色的体现,也是媒体平台间进行差异化竞争的基本要求。在大学生群体中,对信息内容的原创性需求更为明显,坚持提供原创性信息咨询的微信公众号或微博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其影响力也随之提升。

(四)信息获取多元化,价值观冲击加强

复杂的信息环境,多元化信息的并存,意味着先进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都可以同时影响大学生,从而导致他们的价值观念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相当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一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加强“两微一端”建设,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动力

“两微一端”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代表,具有信息更新及时,信息传播跨平台,信息内容短小精炼、文字图片视频融合,以及使用灵活、便于交流、即时沟通等特点,符合现代社会人们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和深度社交的现状。我校积极建设以学校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师大微哨APP应用为基础的“两微一端”媒体平台,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动力。

(一)聚集校院资源,打造媒体品牌

加强“两微一端”建设,首先应注重聚集校级和院级的媒体资源,形成平台集群,同时,注重媒体的品牌建设,使平台集群形成“传播合力”,更好地发挥传播效果。打造校园媒体品牌,还能使参与其中的大学生感到与众不同,如北京大学的“北大青年”、中国传媒大学的“小核桃”、南京大学的“小百合”等,这能够使学生对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产生深度认同,在潜意识中将自我标签化,从而达到文化育人的效果。

(二)注重服务体验,培养用户粘性

“两微一端”建设的核心在于用户,要树立用户为上的服务意识,注重服务体验,培养用户粘性,从信息内容、阅读特性、关系维系等方面着手,不断吸引人、留住人、影响人,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发挥“两微一端”媒体平台的育人功能。从信息内容来说,应控制好原创性内容和转载性内容的比例,注重信息的二次编辑和再处理,避免成为学校官网的翻版或简版。从阅读特性来说,用户的“浅阅读”特性,要求信息传播语言要简练易懂,要注重图像、音频和视频的运用,善于“图解”信息内容。从关系维系来说,培养用户粘性主要是要扩大用户参与,增强其与平台之间的情感培养,“两微一端”媒体平台,不仅仅是信息发布平台,更是具有社交属性的信息交流平台,应弱化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的身份区别,或进一步打通线上与线下的界限,提供线下信息咨询、交流,提供学习、生活和社交的线下服务。

(三)培养意见领袖,加强队伍建设

大学期间是学生建立个人价值观的关键期,需要正确的引导与培育。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较好,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勤奋有加但能力不足等问题。”[2]破解这些问题,需要建立一支“意见领袖”队伍,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完善业务培训体系,在加强思政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注重网络媒体素养的提升;二是完善激励评价机制,让工作有考核、有评价、有奖励,让团队有发展、有晋升、有淘汰;三是注重职业道德养成,形成道德高尚的“领袖气质”,增强个人言论的说服力,使得意见领袖的观点更容易成为大众的集体呼声。

五、结语

自媒体时代的“媒体已经渗透入我们的世界:它扩充了我们的视野,也让我们丧失了心无旁骛的能力;它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却让生命变得复杂纷乱。”[3]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新的媒体形式不断涌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需要紧扣时代要求、学生需求,将以往工作中的优秀经验融入到新的教育手段中。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了解和熟悉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和特点,使之为我所用,不断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工作的质量和层次,才能更好的吸引青年、服务青年、感召青年和影响青年。

猜你喜欢

信息内容受众微信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浅析知识仓库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信源、信息内容、情绪特征对微博转发的影响探究
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的创新与完善
受众需求视野下对电台编辑工作的优化措施探究
微信
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信息内容对顾客品牌忠诚的影响
微信
微信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