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撷芳录
2020-11-18庞春燕
庞春燕
数以万计的古塔遍布中华大地,它们默然耸立了几百年或上千年之久,为城市乡村记录历史,与山光水色交相辉映,是古代中国建筑技艺和建筑美学的完美结合。
在中国古代,如果说宫殿彰显着帝王的权力美学,园林象征着士人的隐逸情怀,大宅代表着官商的富贵雅致,那么塔就是凝聚万众的文化图腾,既不属于任何人,也包容所有人。
今天的中华大地上,分布着数以万计的古塔。在1961年公布的180个第一批全國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仅古塔就占据16个席位。它们饱经风雨侵蚀,默默展示着我国古代建筑技艺和建筑美学的伟大成就。
应县木塔:斗拱飞檐 百尺莲开
1933年9月,当梁思成从大同坐驴车来到山西省朔州市应县,见到他梦寐以求的木塔时,激动得“半天喘不出一口气来”。他在给林徽因的信中写道:“我愉快得不愿忘记那一刹那,人生稀有的由审美本能所触发的锐感……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
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的应县木塔高67.31米,相当于20多层的高楼,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最高的木构建筑,然而让梁思成惊叹的并非其高度和古老,而是这座塔中盛开着中国古建最美的花—斗拱。
斗拱是中国独有的建筑结构,无钉无铆,纯粹用榫卯将梁、枋、柱连接成一体。应县木塔用54种形态各异、功能有别的斗拱组成了480朵“莲花”,将约2600吨木制构件互相咬合在一起,成为可同时容纳1500人的木塔。这是中国古建中斗拱种类最多、造型设计也最精妙的建筑,堪称“斗拱博物馆”。
今天的游客同样能够体会到梁思成当年的窒息感—从下向上仰望,重楼层叠,椽椽相接,一朵朵斗拱宛如一簇簇盛开的莲花熠熠生辉,既繁复又有序,既密集又精巧,古人誉之为“百尺莲开”。
当大风、地震来临时,斗拱就像一个可松可紧的弹簧,保护主体结构不受侵害。千年间,当无数古建毁于天灾或失于人祸时,唯有应县木塔顶住了40余次地震、200余次枪击炮轰、无数次电闪雷击,甚至虫蛀也对它无可奈何。正如塔身匾额上的“峻极神工”“天下奇观”“天柱地轴”,昭示着中国建筑艺术的鬼斧神工。
飞虹塔:彩云不散 琉璃不脆
白居易有诗曰:“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世间的美好大都是不牢固的,如有好物长留世间,每个人都应当心存感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的飞虹塔,是迄今我国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宛如古代中国留下的一个华美梦境。
飞虹塔高47米,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重建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是一座八角楼阁式砖塔。其外立面以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琉璃构件镶嵌,塔身遍布琉璃烧制的罗汉、观音、天王、金刚,以及盘龙、猛虎、麟、凤、花、鸟、虫、兽等悬塑浮雕,一眼望去巍峨壮丽,色彩斑斓。
进入飞虹塔的梦境需要时机—一场大雨一场晴后,当阳光穿透空气中的微尘投射在塔体上时,七彩光芒交相辉映,如雨后长虹,似飞天起舞。清风拂过时,塔身无数精美的龙头套兽口衔的金铃便发出清脆的铃声,为这个华美的梦境平添几分生动。
琉璃超过一定时期就会变色、褪色,然而飞虹塔已经历了400多年风雨,却色泽如初、鲜艳夺目,仿佛刚刚上过漆,这实在令人惊叹。据专家介绍,其原因在于飞虹塔重建的明代中后期正是我国琉璃工艺发展的鼎盛之时,这一时期最好的琉璃产自山西省的大同和河津,紫禁城所用的琉璃就来自这两个地方,位于山西的飞虹塔,正是我国琉璃烧造技艺的巅峰之作。
妙应寺白塔:金城玉塔 元代传奇
在北京市西城区,高50.9米的妙应寺白塔状如覆钵,其制如盖,宛如一个巨大而洁白的宝葫芦矗立在密集的民居之间。这是我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覆钵式塔(源自古印度的窣堵波式塔,是藏传佛教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有“金城玉塔”之誉。
妙应寺白塔是元朝入主中原、定都北京的“开国工程”。明人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此处在辽金时期是一座藏有舍利的辽塔,当地儿歌云“塔儿红,北人来坐主人翁;塔儿白,南人坐主北人客”,暗合元朝入主中原之意,元世祖忽必烈对此颇为崇信。元廷以藏传佛教为国教,故忽必烈在元至元八年(1271年)入主北京后便亲自勘察定址,任命尼泊尔匠师阿尼哥主持建造此塔,作为神权与政权的象征而“坐镇都邑”。
至元十六年(1279年)白塔竣工后,忽必烈又以塔为中心,向四方各射一箭之遥为界,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大圣寿万安寺”。巧合的是,此寺如有天数,与元朝建都北京同始,又在元朝灭亡的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遭雷击而焚毁,除白塔安然度劫外,整个寺庙化为一片焦土。
明天顺元年(1457年),明廷在此重建庙宇,皇家敕赐“妙应寺”。清代此地的庙会颇为兴盛,有“八月八,走白塔”的习俗。
崇圣寺三塔:不毁奇迹 永镇山川
郭沫若先生有诗云:“风花雪月古城开,洱海苍山次第排。玉塔生辉金殿衬,千秋佛国庶民来。”诗中的“玉塔”指的就是大理的象征—崇圣寺三塔。三塔一大二小,均为密檐式空心砖塔。居中的大塔名“千寻塔”,高69.13米,二小塔高约42米,分立南北拱卫千寻塔。
三塔始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824—859年),是中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偏居一隅的南诏国为何要建造如此巨大的工程呢?据古籍记载,在南诏国时期(738—902年),大理被称作“泽国”,水患频发,民不聊生,治水先治龙,而“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故建此三塔以“永镇山川”。
在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笔下,“三塔鼎立……塔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相对,势极雄壮”。在金庸的笔下,旧时崇圣寺便是《天龙八部》中的天龙寺,是地方政权南诏国、大理国的皇家寺院,曾有9位皇帝在此出家,其中的一位皇帝段智兴更成为顶级江湖高手之一的“南帝”。
大理地處横断山脉的地震多发带,三塔已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雨剥蚀和30余次地震。特别是明正德九年(1514年)地震致使大理城房屋全部倒塌,千寻塔折裂如破竹,可10天后竟奇迹般地自行复合;1925年大地震致使城乡民房倒塌95%以上,千寻塔却只被震落了顶上的宝刹。如果说后遗症,那便是二小塔早在400年前已成为“斜塔”,有趣的是,二小塔竟然相向而倾,南塔向西北倾斜18°,北塔向西南倾斜12°,宛如一对情人遥相依偎。这对于直接在土基上修建的三塔而言,无疑是一个奇迹。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漫天花雨 色空不二
高大方正的石座上簇立着5座尖塔,其威严坚密犹如一整块金刚石。遍布塔身的佛教题材雕刻气象万千,如同一部立体佛经,以美妙的曼荼罗意境引导世人证悟“真觉”。绕塔徐徐而行,只见塔身无一处不雕刻,其雕刻之形象无一不生动逼真,这漫天花雨般的雕刻艺术,默默展示着诸佛世界“色空不二”之美,堪称腾蛟起凤、万佛朝宗,既令人震撼,又心生沉静。这便是我国现存的5座金刚宝座塔中建筑时间最早、也最为精美的北京市海淀区真觉寺金刚宝座塔。
金刚宝座塔源于印度,据说佛祖释迦牟尼便是在金刚宝座塔上得道成佛的。15世纪初,印度佛陀伽耶大菩提寺的寺主室利沙看到佛法在故土衰微,却在中华大地上一片繁荣,便以80岁高龄取道尼泊尔和中国西藏,长途跋涉进京谒见明成祖朱棣,献上了5尊金佛及金刚宝座塔的样式。
于是,明成祖诏令建造此塔并供养金佛。在建造中,工匠们创造性地加高了宝座部分,在其中建造了过室、塔室等,又灵活运用了檐、椽、斗拱等中国元素,在前三塔之间设置了重檐琉璃罩亭,从而将中国传统的高台建筑与印度的金刚宝座塔相结合,使之成为中外建筑文化融合的杰作。
广惠寺华塔:花冠美人 海内孤例
一直觉得古塔犹如沧桑的老人,饱经风霜、遗世独立,而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的广惠寺华塔却以其华丽而独特的造型,宛如一位顶着高耸花冠的盛装美人。
华(华与花通)塔是北宋出现的新塔型,因圆锥形塔冠上布满精美的装饰而得名,具有浓郁的印度风格,辽金时期较为流行,元朝之后便迅速绝迹。建于金代的广惠寺华塔,是我国现存造型最奇异、装饰也最华丽的华塔。
此塔结构颇为奇特,塔身下半部的一二层为宋代的八角形阁楼式样,可称为阁楼式塔;上半部犹如一个圆锥形花束,可称华塔;塔座四隅又各有一座六角形亭式小塔,颇类金刚宝座塔的形式,似可称金刚宝座塔。塔身装饰更加华美而奇异:远观时,上半部比例巨大的圆锥形塔冠宛如一束盛开的鲜花,怒放着层层叠叠的花瓣;走近细细打量,塔冠上错落有致地嵌着菩萨、力士、大象、狮子、方形小塔等塑像,其造型独特而精美、繁复而华贵,真可谓巧夺天工、精美绝伦。
广惠寺华塔融多种建塔结构于一体,造型精美而奇特,具有极高的建筑学和美学价值,故而被梁思成誉为“海内孤例”。
越平民的建筑越容易被忽视,越习以为常的文物越难得到保护。古旧的砖石木构不断在时光中生出裂缝,古塔正一点点老去。今天的你,可否去看一看心仪的那座古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