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困境及策略
2020-11-18严雅琴
严雅琴
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又长期的工程,是落实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凝聚人才的重要法宝。本文聚焦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思维及能力之维,提倡摒弃传统教学观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素养,不断挖掘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蕴含的丰富育人元素,提升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横向打通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及第三课堂建设,加强院校两级制度保障,稳步推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课程思政;学前教育;策略
自2010年发布《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2018年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学前教育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数量与日俱增,学前教育质量得到长足发展。探究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征,主要聚焦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容易忽视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前教育专业巧妙融合,如何兼顾课程“育才”与“育德”功能,将更深刻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困境
(一)理解“课程思政”存在偏差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探索,尽管对这一名词并不陌生,不少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师仍旧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及本质仍旧存在着一定认知偏差。
其一,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高校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立场,不断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致力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教师是实现教育进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师范生人才培养肩负民族复兴大任。作为个体最早接受集体教育的施教者,幼儿教师的思想政治方向、道德取向、价值判断将会直接影响广大幼儿的思维、行动及身心发展状况。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对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的思考,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其二,对“课程思政”的必要性缺乏思考。不少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埋首深耕专业,将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习惯性分离,出现不关注、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从内容上,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完全依靠系统的思政课程,学前专业课程应专注于提升学生的学前专业技能与素养;从人员上来看。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于思政课程理论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党团组织等,未能意识到学前专业课程育人育德的崇高使命。事实上,”课程思政“早已成为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更为生动、有效的载体。
(二)开展“课程思政”能力欠缺
教师是“课程思政”发挥效力的关键因素。“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前专业课程教学中去,在保持相关课程专业性、学术性的基础之上,有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说服力,这对学前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其一,目前高校专业课教师普遍存在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欠缺的问题;其二,学前专业教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特点和话语体系还较为生疏;其三,客观而言,不同专业间存在着一定学科壁垒,學前教育专业课教师对学前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点尚且缺乏敏锐捕捉力;其四,面临新时代“课程思政”的新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需进一步提升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更新。
(三)协同育人机制有待完善
“课程思政”建设大力弘扬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协同育人,力求形成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发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育人功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依托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不仅需要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前专业本身所在学院广泛参与、紧密合作,同时也与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等职能部门密不可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合作机制、评价体系、激励机制等是一个系统而庞杂的工程,为学前教育“课程思政”的前进提供动力支持。目前,实现制度的规范性、科学性,机制运行的流畅性有待进一步探索。
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法
(一)理念建设
1. 摒弃传统观念,勇担思政教育重任。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师而言,思政教育属于专业领域之外的范畴,容易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成为彼此孤立的“两张皮”现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学前专业教师摒弃传统思维惯性,加强对学前教育课程思政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以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引领先进的专业学科建设。只有不断增强课程思政意识,提升思政教育责任感,教师才能在教学行为中有意识地进行调整,自觉主动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让课程思政真正与学前专业教学血脉相连,融为一体,而不是将“课程思政”当作是额外的教学负担。
2. 提升思政教育能力,挖掘学前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本身带有一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色彩,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资源,学前教育史课程可重点挖掘中国学前教育史中的优秀教育思想,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弘扬传统美德;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可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公正“、”法制”等思政元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可从新冠肺炎疫情出发,引导学生将关注社会的眼光融入艺术教育等。在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中巧妙凸显“课程思政”的魅力,包括但不仅限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人格塑造等,进一步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四个自信”,突出师德师风建设,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培育人才、凝聚人才。
3. 丰富“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彰显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也有学者将“课程思政”看作一种理念,“课程思政”的全新要求及受教群体——当代90后、00后学生思维活跃、追求个性的鲜明特征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考验。课程思政效力的发挥依赖每一位任课教师,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显然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思想共振。课程思政实效发挥关键在于以生为本,在把握学生心理特征基础之上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方法,重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切忌“说教式”的思政教育,使思政元素巧妙渗透于学前专业课程之中,落到实处。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尤为丰富,涉及教育学、音乐、美术、文学、体育、营养健康学等,除了传统常用的讲授法,可综合运用例证法、观察法、操作法、角色扮演法、情境创设法、小组研讨法、观摩见习法等,融合相应的思政元素,提升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彰显学前教育专业特色。
(二)阵地建设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相对而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课程思政”建设不应仅仅局限于有限的课堂空间和授课时间,应当重视课堂内外的联动协同,横向贯通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充分发挥不同场域的育人功效,相互影响,互为补充。
第一课堂是指围绕学前专业课程大纲、教材、教学目标在规定时间和场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学前专业教师需在“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第一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第二课堂是指第一课堂之外与第一课堂紧密相关的实践活动,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校内实践包括辩论赛、思政专题讲座、科研立项等,校外实践包括帮教、见习、实习、社会调研等,不断提升学前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开阔其关注国家社会发展的视野。只有充分协调联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的功效。
第三课堂即网络课堂,学前专业教师需重视第三课堂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把握网络空间话语导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的“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能赢得青年”。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教育资源的途径由于网络的发展日趋多样化,鱼龙混杂的信息及良莠不齐的价值观导致当代青年学生出现种种思想困惑。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逐渐受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可以网络上有关学前专业教师的负面新闻作为反面案例进行探讨,着力增强学生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和价值感、紧抓师德师风建设,牢铸专业自信,清朗学前专业学生网络空间。
(三)制度保障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学校、学院应统筹建立科学化,可持续性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合作机制、评价体系、激励机制等。从领导机制出发,学校、学院领导的办学理念是关键因素,要加大对学前专业等师范类课程“课程思政”的建设力度。从管理机制出发,学前专业课程要重视对学前專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教学目标、教材选取、教师教研等关键环节的管理。从合作机制出发,应加强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协同联动,以思想价值引领为导向,强化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理论支撑,促进学前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专业课教师的良性互动。为协同育人搭建对话平台和学习研究的平台。从评价体系出发,一切以育人实效为考核重点,参与评价人员应涵盖听课学生、学前专业教师同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不同评价主体的关注点各有侧重。其中,学生主要评价授课教师的课堂吸引力和专业知识技能的获得感;同行主要考察学前专业学科知识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完成度;思政课教师主要关注思想政治理论的准确度及思想浸润;辅导员关注学生课后有关学业行为、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等。从激励机制出发,细化评价指标,立足实际教学效果,借鉴目前相关高校建设经验,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与绩效考核、评聘机制挂钩,从制度上促进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
学前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学校及学院在提供制度保障的基础之上,充分调动每一位学前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紧密结合学前专业的知识体系与学科特色,挖掘学前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驱动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中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 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
[2]邱伟光.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14.
[3]路涵旭. 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2020.
[4]吴艳.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育人元素的挖掘与运用——以《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为例[J]. 教育现代化,2019,6(19):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