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模式化”教学的探索
2020-11-18杜曦
杜曦
【摘 要】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一贯是教师逐字逐句讲解、学生死记硬背,这无形中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减轻教师教学负担增加了阻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尝试教学模式的改革,将课堂教学分为“创设情境、激励自读、理解语句、熟练记诵、拓展迁移”五大模块,逐层推进又互相交融,从而将整节课的文言文教学融合为一个整体。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模式化;改良策略
自2016年起推行使用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伊始,便着手让学生接触文言文。至六年级毕业,学生总计将学习14篇文言文。无论是从学生的学习上,还是教师的教学上,难度都有显著的提高。文言文在小学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如何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文言文教学研究的突破点。
总体而言,小学阶段入选教材的文言文,篇幅相对短小,内容多以写人、叙事为主,而且少议论,较容易读通、读懂。但是,就如同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所说:“文言文事实上已经不再是饱含思想情感的“文”……一到语文课上,都只是一组组按刻板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实词和虚词而已……文言文教学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成了一件最索然无味,但为了应考又不得不忍受的苦事。”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带有惯性思维,把古文作为一种背诵积累的材料,要求学生机械化地翻译、背诵,一切为了应试而服务,忽视了文言文本身的文学性和人情味。因此,課堂教学的改良势在必行。但如何改良,却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对此,笔者也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互通言语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语言习惯在不断发生着改变。对小学生而言,文言文与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感,遣词用句都颇为陌生。因此,在教学之初,教师就要着力于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能与古人“对话”,在传统文学的语境中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接受程度。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一课时,由于本单元课文安排的都是寓言故事,因此可以从寓言这一切入点着手,让读过《守株待兔》的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生动讲述,提高课堂的参与程度,让学生对这个故事产生兴趣,并有一定的了解。紧接着,可以交代其出处为《韩非子》,让学生知晓韩非子对韩王讲述这个故事的原委。教师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消除学生与古人的隔阂,让他们能突破时空的界限,进行心灵的对话。
又如,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这篇课文,原本就是非常有趣的神话故事。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绘画细致、色彩绚丽的配套插图,再让他们猜测这只鸟的来历,从而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让他们不出课堂就沉醉在古人浪漫的想象空间中。
二、激励自读,掌握方法
科学的课堂教学,应该倡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避免教师读一句,学生再依样画葫芦跟读一句。在教学时,要谨慎采用教师范读的方式,要让学生自由朗读文言文,鼓励学生试错,通过行之有效的引导,将学习的方法融汇在“试错”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自学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的《司马光》时,学生朗读时遇到“瓮”这个字,既不知道读音,也不知道含义。此时,笔者并没有马上指导,而是引导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进行猜测。有学生通过自行观察,认为这个字应为形声字,读音与“公”类似,或许是指瓦罐一类的器具。在完成猜测之后,笔者又示意学生可以查阅工具书进行验证,让他们毫不费力又自得其乐地掌握了这个字的读音与含义。
又如,在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一课中,在初读课文时,很多学生不免会把第一句读成“胤恭/勤不倦”。但很快,就有其他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正确的读法是“胤/恭勤不倦”。笔者便借机询问学生:朗读时这么停顿的依据为何?学生通过思考,借助书后的注释,解释说:原文中“胤”是人名,即“车胤”;“恭勤不倦”的含义为“肃静勤勉”。笔者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让其很快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会忽略甚至直接跳过这一教学环节,造成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果。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这一环节是文言文教学“模式化”背景下,理应加入的重要环节。
三、理解语句,融会贯通
对小学生而言,掌握文言文的理解方法,是该项学习的重中之重。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无外乎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借助插图等几种。在激励学生自读,掌握方法之后,教师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行解释文章含义,疏漏之处让其他同学指出并补充,最后取得融会贯通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学生理解《守株待兔》的含义时,前几位学生在翻译“兔走触株”一句时,都没有注意到“走”这个字,在文言语境下应该是“跑”的含义。因此,笔者马上指出,兔子在撞到树根之后的结果是死亡,这种情况下还可能是慢悠悠地走吗?在学生反应过来之后,笔者又列举了“儿童急走追黄蝶”这句中“走”的相同用法,加深其记忆,让学生在翻译时更流畅,印象也更深刻。
四、熟练记诵,经久不忘
文言文集我国古代先贤的审美品味、哲学思想于一体,温儒敏教授在谈及统编选材时也认为,“在课文选篇更强调4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当然,还要适当兼顾时代性。”在此背景下,教材对文言文的学习要求,基本是篇篇都背。在掌握了学习方法、理解了文章内容之后,学生熟读成诵本不应有太大的问题。但学习的遗忘曲线也提醒教师学生背诵所面临的困难。因此,教师不妨在课堂上多花一点时间,而不是将所有的背诵任务都留在课外。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反复讲述文言文的释义,因为这样不仅能加深理解,也可以帮助学生回忆起原文内容,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推进。
除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外,文言文的朗读和理解含义同样重要。学生只有熟读成诵,读出感情,读出体悟,读出音韵之美与抑扬顿挫,才能更好地背诵,即便是在课堂之外,也不容易发生遗忘。
五、拓展迁移,以点带面
即便学生熟练掌握了课堂上所学的文言文,要想全面培养其语文素养,依然需要教师为他们拓宽阅读面。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課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立足于教材,更要有远见地从课堂向课外延伸,给学生展示更广阔的世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建立有效的机制,让学生有兴趣、有机会阅读课外补充的文言文。在每次教完一篇文言文之后,笔者都会向学生推荐和课文相关联的文言文,让他们用上课所学的方法,自由品读课外文言作品,以达到自主、自信学习的目标。
鲁迅先生曾在其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提到他幼年阅读《山海经》时的种种趣事。在学完《精卫填海》一课后,笔者也推荐学生去读一读这本书。一方面,书上精美的插图能激发他们想象,更好地实践“借助插图”读懂文言文这一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山海经》的语言是平实而浅显的,几乎每个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都能读懂其中的内容,不会打击他们的阅读兴趣。
在学完《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课文之后,笔者又给学生补充了“钻核卖李”这一典故,让他们认识到了一个与课文截然不同的王戎形象,并趁机推荐了《世说新语》这本书。《世说新语》中记载了大量魏晋名士的传闻轶事,每篇的篇幅都较为短小,思辨性不强,同时内容又比较生动有趣,适合小学生阅读,既不会为他们的文言文阅读带来太多障碍,同时也能增加阅读量,拓宽知识面。
总体而言,文言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领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但因为数十年来逐步形成的固定化教学模式,文言文教学的发展与改革受到了阻碍,教学的方式太过死板、功利。但无论是何种教学模式,始终要把学生放在首位,让他们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权。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进行探索,最终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蕾.趣味引领,风景这边独好——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小古文”的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7.
[2]于大鹏.浅议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C].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2006.
[3]甘雷,唐文国.小学高年级“小古文”教学方法例谈[J].语文天地,2015.
[4]王剑.信息化视野下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07).
[5]惠四平.小学文言文教学初探[J].时代报告月刊,2013(03X).
[6]方卫斌.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文言文教学模式[J].小学生(下旬刊),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