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2020-11-18靳朝阳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0年18期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教学改革

靳朝阳

[摘 要]在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需求缺口不断增大的背景下,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以培养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为目标,在课程体系上设置了实习、实训课程,并加大了实践课程所在总课时的比重,进一步提升了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但是,从当前的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情况看,仍然存在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教学基地建设滞后、评价机制不完善、师资队伍水平不高等问题,阻碍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基于此,高职院校有必要积极推进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构建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18.099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0)18-0-02

0     引 言

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一方面,形成了大量的人才需求,给高校提出了新的培养任务;另一方面,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传统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面对“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发展、新态势,需要进行变革和转型,使当前市场对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量比较大。但是,在“互联网+”视角下,按照传统金融行业需求培养的人才显然已经与市场脱节,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对于金融专业来说,如何跟上时代脚步,培养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是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无论是传统金融行业的变革,还是新兴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智能化、科技化,对于金融行业来说,人才缺口都比较大;如何迎合市场,随着时代变动,培养适应“互联网+”的优秀人才,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基于此,本文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金融专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着力培养一批掌握金融市场相关基础知识、拥有金融从业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1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專业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电子支付软件的盛行,互联网经济繁荣发展。电子银行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降低了银行的运营成本,推动了互联网经济发展。高校金融专业是一门比较热门的专业,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这一专业变得更加热门。目前,培养能够适应互联网金融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高校的重要研究课题,但传统金融专业教学存在一定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教学理念落后

当前课堂教学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进行灌输式教学,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更注重考试成绩,陷入了学习为了考试的误区中,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使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参与感,学习兴趣低,缺乏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意识,长此以往,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

1.2   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实训机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各种电商平台和网络支付技术给金融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还给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学以及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社会对金融管理类人才需求减少,而对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需求增加,这要求金融专业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具备实际操作能力。但是目前高职金融专业不重视实训工作,实践实训的内容安排较少,学生缺乏实训机会,专业技能薄弱,动手能力较差,难以适应市场和岗位需求。

1.3   教学资源不足

目前,大部分优质的生源和师资力量都向高等院校倾斜,政府相关部门的教育经费投入也较多偏向高等学校,导致高职院校缺乏足够的经费,不利于改善教育设施、提高教学水平。另外,高职院校本身生源质量偏低,综合素质不高,使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发展更加举步维艰,更难以培养符合岗位需求和市场要求的专业技能人才。

2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金融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2.1   增加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相应的实习和实训内容

首先,就增加金融专业实习机会而言,可以加强教学与市场的联系,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和就业紧密结合,如:开展“企业进校园”活动。一方面,学生通过岗位的相关职业能力训练,不仅能认识到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真实的职场环境,还能了解到企业文化。另一方面,节省对新入职员工的培训成本。其次,就增加金融专业的实训内容而言,可以以众筹为例开展金融专业实训。目前,市场上众筹平台较多,且在众筹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现场演示、沟通交流、文案写作等,能大幅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另外,学生可以在知识服务平台上,为他人提供免费众筹服务,增加学生实践训练的机会。高职院校还可以邀请某些金融公司的技术人员来学校进行授课。例如,创客教育课的开创,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2.2   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院校将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金融营销技能”培养方面,并结合“互联网+”人才需求的特点和行业企业调研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但是,该模式虽然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但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因此,学生在校期间进行校外实践十分必要。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构建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时,应结合“2+1学工结合”模式。该模式将学生在校的3个学年分为两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用“2”表示,指第一、第二学年;第二阶段用“1”表示,指第三学年。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和实训课程,其中,第一阶段主要开设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专业实训课程,通过校内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专业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第二阶段分为两个过程:一是学生第五学期可采取“企中校”“校中企”等形式,整个学期进行企业实践,这一学期授课在企业进行,学习一定的企业课程后,边工作边学习,在实际工作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二是在第六学期,一部分学生可在与企业进行双边选择之后,进入企业正式实习,另一部分学生可以寻找新的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工作,而有了之前的企业工作经验,寻找新的实习单位对学生来讲也更容易。在以前校企合作的企业选择过程中,高职院校更多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合作,但是由于传统金融的局限性,学校很难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真正合作,而在“互联网+”背景下,可选择的金融类企业范围更广泛,如互联网金融公司、信贷公司、信用公司、金融服务外包公司等,这些企业相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进入门槛低,业务操作更加简单,是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寻求合作的主要选择。因此,在新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转变思路,将专业合作的企业重点转向这类机构,当然,合作的前期调研和论证必不可少。

2.3   应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要求真实可信,秉承以提升学生分析与实践能力的原则,不能由教师主观臆测,应采用真实的商业案例。同时,不宜给予学生一堆数据与材料,应引导学生以真实的故事为背景,赋予每一个角色真实的心理活动,增加交流与对话,提高教学实践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具体的案例应与当天所授课程的知识相关,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开放案例研究过程,具体的决策、处理、结果等需要学生自己探究,结局可以多样。选择案例时,应先从比较常见的案例入手,让学生举一反三。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要求教师提出明确的目标,并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空间。同时,教师应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能力。但不要过于干预,使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此外,由于案例教学耗时较长,因此,教师要慎重选择案例,仔细挑选合适的案例,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结 语

金融行业会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发展,金融科技的发展会推动整个行业重新洗牌,未来不管是传统金融行业,还是新兴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必然与互联网技术进行更深入、更密切的融合。这要求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在培养行业人才时积极变革,结合学校特点,顺应时代发展与行业变化,培养金融行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洁.互联网金融下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究[J].经贸实践,2016(12):98.

[2]熊建宇,吴金旺.基于互联网理念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8(11):108-111.

[3]熊建宇.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6):86-88.

[4]曹凤岐.互联网金融對传统金融的挑战[J].金融论坛,2015(1):

3-6.

[5]周正义,邓恩.金融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融合互动校企合作模式探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9(7):89-90,92.

[6]刘旸.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与创新,2016(21):130.

[7]吴道华.互联网金融下的金融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8(15):186-187.

[8]李宁.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高校金融专业教改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9):56-58.

[9]丁杰.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金融学》课程改革探析[J].亚太教育,2015(19):70-71.

[10]吴道华.互联网金融下的金融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8(15):186-187.

猜你喜欢

互联网金融教学改革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手机银行发展现状研究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对策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