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REF评价模式在职业教育科研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2020-11-18高岩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0年18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

高岩

[摘 要]科研评价是对科研工作价值判断的有效路径。针对职业教育科研评价现状,从科研评价理论研究入手,结合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定位与特点,强化科研创新和实际贡献,探索基于英国REF评价模式的多层次、多维度的科研评价路径,为完善职业教育科研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研评价;职业教育;REF评价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18.097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0)18-0-02

1     問题的提出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指出要针对不同学科门类特点,建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程序规范;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科学设置分类评价标准,构建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教育科研评价体系。国家层面对高校的评价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职业院校科学研究的定位与特点,探索适合职业院校科研发展规律的科研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2     职业教育科研评价存在的问题

本文针对职业教育科研评价现状开展调查研究,深入了解职业院校教师和科研管理人员对目前执行的科研评价制度的满意度及意见和建议,剖析职业教育科研评价存在的问题。

2.1   职业教育科研评价现状调查

2.1.1   调查方式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式,以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淄博职业学院等山东省内10所高职院校为调查对象,开展了科研评价现状调查研究,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科研工作动因、科研评价的必要性、科研评价机制建设、科研评价方法、科研评价标准等方面。共收回问卷280份,有效问卷265份。

2.1.2   调查结果

通过对回收问卷进行数据分析,调查结果如下。①科研工作动因与科研评价的必要性。在开展科研工作的动因问卷调查中,85%的教师认为开展科研工作是为了晋升职称,75%的教师认为科研评价是必要的,有效的科研评价有利于科学衡量教师的学术水平,引导高职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工作价值导向。②科研评价机制。88.6%的被调查者认为科研评价机制不够成熟,85%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建立专门的职业教育科研评价体系,95%的被调查者认为科研评价体系中应侧重社会服务贡献和科研创新评价,85%的被调查者认为科研团队考核流于形式,考核力度不够,86%的被调查者认为信誉制度和科研评价结果反馈机制有待完善。③科研评价方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主要以计数为主的简单“定量”科研评价方法占95.3%,主要考核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级别、影响因子及篇数、立项课题级别及项目数、科研成果获奖的级别、科研经费资助数额等。④科研评价标准。80%的被调查院校采用同一科研评价标准,未针对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特征设置分类科研评价标准。

2.2   职业教育科研评价存在的问题

①科研评价机制不成熟,评价体系待完善。部分职业院校出台了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科研评价主要以统计科研工作量的方式进行,科研人员追求科研评价指标而从事科研工作,功利化的观念取向比较突出;科研组织和二级学院科研评价不健全,尚有待完善。②科研评价方法单一,重“量”轻“质”。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职业院校的科研评价方法是采用简单计数的办法,这种所谓的定量评价方法盲目追求“量”,导致科研成果数量激增,但影响力微不足道,注重科研项目及论文发表数量,而忽视论文质量及科研成果转化率、应用率,不利于科研创新和可持续发展。③科研评价标准单一,学科差异性不显著。科研评价标准分类不够明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标准“一刀切”,未根据不同的研究类别、学科科学设置分类评价标准,学科差异性不显著。

3     科研评价的理论基础及评价体系设计

3.1   科研评价的理论基础

REF评估体系是英国政府实施的研究卓越框架(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该体系主要包括注重科研产出的成果导向,放大高质量成果的评分权重和限定参评成果数量的质量导向,侧重科研成果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效益和影响的贡献导向以及关注校际、跨学科交叉合作与协同创新的协同导向。针对职业院校科研定位与特点,借鉴REF评估模式,改革现行职业教育科研评价体系,构建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纬度多样化的以科研成果质量和贡献为核心的科研评价体系,发挥科研评价对科研工作的导向作用,促进教师提高创新能力和科研质量,推动职业院校教师科研水平提升。

3.2   科研评价体系设计

从评价对象角度看,构建多层次分类评价体系,包括微观层面科研人员、中观层面科研组织(科研机构、科研创新团队)和宏观层面二级学院3个层面;从评价标准角度看,设计与科学研究领域相符的评价标准,不同研究类型采用分类评价标准;从评价指标角度看,构建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人员评价指标,以贡献为导向的科研组织评价指标,以协同为导向的二级学院评价指标。

3.2.1   微观层面:科研人员评价

科研人员评价以质量为导向,构建多元评价主体的科研人员代表性成果评价方式。科研人员评价要高度重视科研成果质量,采用“代表性成果”形式进行评价,改变以往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的评价弊端,引导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精品成果。代表性成果形式包括论文、著作、专利、决策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等。评价成果类型分为基础理论成果、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成果和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维度涵盖创新性、实践与应用价值及社会影响等方面,根据不同的科研成果类型分别采用同行评价、市场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等方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将科研诚信纳入评价范围,对于存在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学术不端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制。

①基础理论成果创新性评价观测点包括是否基于前沿产生了新观点、新学说、新理论,是否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实践与应用价值观测点包括学术价值是否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可及对理论建设、基础研究是否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等;社会影响观测点包括成果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对学科发展、学术研究的促进作用。评价主体主要采用同行评价。②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成果创新性评价观测点包括是否具有先进性、創新性,是否具有技术突破点以及是否是科技创新、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新兴产业培育等;实践与应用价值观测点包括技术是否得到推广和转化应用、推广应用效果,是否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影响观测点包括开发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及是否对地方经济机构转型具有促进作用。评价主体主要采用市场评价。③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创新性评价观测点包括提出的咨询建议是否具有前瞻性、决策性;实践与应用价值观测点包括是否为公共政策、社会建设、产业发展等提出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建议和方案,成果是否得到推广应用等;社会影响观测点包括成果是否被采纳、是否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现实问题并得到较高的社会评价。评价主体主要采用社会评价。

3.2.2   中观层面:科研组织评价

科研组织评价以贡献为导向,构建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学术性和应用性贡献评价为主的科研组织评价方式。科研组织主要包括科研机构、科研创新团队等。评价维度主要涵盖队伍建设、学术交流、科技服务、创新能力、科研成果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评价主体主要包括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队伍建设评价观测点为职称、年龄、学缘结构是否合理,是否跨学科、跨专业组建以及是否开展培育培训等;学术交流评价观测点包括主办、承办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情况、参加学术会议情况以及开展学术报告情况;科技服务评价观测点包括对接行业企业开展决策咨询、技术咨询情况以及社会服务项目取得的成效;创新能力评价观测点为是否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学科新的增长点、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提升企业产业技术水平和原始创新力情况以及学术创新引领、学科科研基础提升情况;科研成果评价观测点包括决策咨询成果产出后的应用价值、技术咨询成果产出后的应用价值、高水平科研项目和高水平文章;社会影响评价观测点包括社会影响力情况,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学术性贡献和应用性贡献的程度。

3.2.3   宏观层面:二级学院科研评价

二级学院评价以协同创新为导向,构建共享合作与创新发展为主的二级学院评价方式。综合评价科研质量、科研平台、科研队伍、科技服务和协同创新等5个方面,全面评价二级学院科研工作成效。评价主体主要包括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科研质量评价观测点为高显示度合作科研项目增长率、高质量合作科研成果增长率以及高水平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率;科研平台评价观测点为校级及校级以上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科研队伍评价观测点为协同创新科研团队建设情况;科技服务评价观测点为发挥学科资源优势,服务校地融合发展,开展咨询服务、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等情况;协同创新观测点为跨校际、跨学科、跨领域科研合作与创新项目。

4     结 语

科研评价是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指标体系设定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评价结果的有效性。职业教育科研评价应以质量、贡献和协同为导向,强化生产服务成果、创新成果和实际贡献评价指标,激励科研人员提高科研自主性和应用技术开发水平,引导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服务高水平师资培养、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Z].

2019-10-30.

[2]丁帮俊.基于质量与贡献导向的高职院校科研分类评价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35):12-16.

[3]吴冬梅.教师科研“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16-118.

[4]张富利,蔡跃龙.科研分类管理评价问题研究[J].知识经济,

2019(12):89-90.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
法律视野下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对策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对汽车服务顾问人才的培养方式
浅谈职业学校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分层导学提高解剖生理学复习的有效性
关于动作要素在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