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奇心理论研究综述

2020-11-18张馨雯

时代人物 2020年22期
关键词:新颖性好奇心学习

张馨雯

摘要:好奇心作为国内外教育学和心理学都共同关注的重要领域,目前已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该文从好奇心的4个理论出发:本能理论、驱力理论、认知理论和人格特质论,总结各流派对好奇心的定义,简要概述好奇心的理论及其结构。

关键词:好奇心;学习;新颖性

近年来随着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视,好奇心也开始受教育学与心理学等领域关注。我国关于好奇心的研究起步晚。对于好奇心的研究虽逐渐重视和增加,但仍然没有系统性的总结。

一、国外好奇心的理论研究

好奇心的本能论。最早在心理学界提出好奇心概念的美国心理学之父James,就把好奇心定义为一种原始本能,是一种不需经过教育学习,先天存在的行为。社会心理学家McDougall则是一位极端的本能论者,他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的根源都是本能。他们都认为好奇心与恐惧产生于同一刺激。另一位本能论者是精神分析学派的Freud,他提出了生本能以及死本能,其中性本能包含在生本能中。该理论为好奇心作为一项独立的心理研究开辟了道路,但受当时的社会环境、理论研究所限制,有很多不甚合理的地方。

好奇心的驱力论。另一个早期的好奇心理论——驱力论认为好奇心与厌恶刺激有关,只有好奇心得到满足,厌恶情绪才不会被唤醒。好奇心是为了减少厌恶而产生的寻求知识的表现。

Berlyne的驱力论对后世影响深远。他认为好奇心的驱动由外部的刺激诱发,提出4种好奇心,分别是:知觉好奇心:一种由新颖刺激唤醒,在该刺激持续作用时减小的驱力;认知好奇心:一种人类探索和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具体好奇心:对特定刺激反应,并导致具体探索的激发状态;异质好奇心:对一个特定的好奇心引起情景的反应差异,通常与厌倦相联系。在研究这4种好奇心的过程中,他把好奇心总结为“改变”和“新颖”两种属性。

后来,Berlyne就外部刺激是否能令人产生好奇心进行了研究,最终得出了4个“对照变量”,这些变量决定了某事物是否能令人产生好奇的潜在的可能性,包括复杂性、新颖性、不确定性和冲突性。Berlyne对好奇心的划分,对后期研究好奇心的维度结构有很大的贡献,特别是好奇心的“新颖性”这一属性,得到了后世学者的一致认同。

好奇心的认知论。认知学家Hebb、Piaget、Hunt在看待好奇心的观点上与本能论者和驱力论者有着不一样的看法。第一,好奇心是人类感知认识世界的一种倾向;第二,引起好奇心的刺激不是持续的,而是通过和人类预期不一致的刺激所激发的;第三,唤起好奇心和这种与人类预期不相同的刺激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关系。其中第三个观点与Berlyne的倒U型曲线理论相似。

好奇心的人格特质论。目前较多研究者们认同人格特质论。它把好奇心分为状态好奇心与特质好奇心。状态好奇心指个体在面对一个特定的好奇心引起情景的反应差异,是一个好奇心的唤起指标。特质好奇心指个体在感受好奇心能力上的差异。它反映了对不同的情况唤起的好奇心水平随之变化。状态好奇心测量的是好奇心的“强度”,而特质好奇心测量的是好奇心的“频率”。也有学者提出,状态好奇心表现的是短暂的、变化不定的动机性质;特质好奇心表现的则是稳定的、持久的人格特征。而具有更强的特质好奇心的人,进入好奇心状态会更加频繁、强烈以及持续时间更久。其中积极心理学家Kashdan在这个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好奇心是面向认知、探索和对新颖性和挑战性信息和经验的自我调节的一种积极的情绪-动机系统,可以激发人们去回应不熟悉的、具有挑战性的、有意义的环境刺激的行为。同时,人格特质论者们通过实验与研究,对好奇心进行测量,制定了量表。这些量表是目前国内外测量好奇心的重要工具。

二、国内好奇心的理论研究

国内研究好奇心,根据个体成长的不同阶段进行划分:幼儿好奇心、儿童好奇心、青少年好奇心等。

刘云燕在研究幼儿好奇心时,编制了《幼儿好奇心发展教师评定问卷》,通过因素分析的结果发现, 幼儿好奇心表现为 8 个主要因素, 即敏感、观察、情景兴趣、探索、提问、解决问题、幻想、专注。其中敏感性与探索性是最重要的因素。刘云燕提出的8个因素为国内的研究者们提供了参考与思路,但在维度选取和内容上有重复,在分类上也略显累赘。

何祖娴通过对三份国外已有量表的翻译和筛选,编制了《中学生好奇心量表》,并在研究中对其进行分类,得出4个维度:探索倾向、操控倾向、新颖偏好和专注程度。其中探索倾向和操控倾向体现了个体好奇心的特质,探索倾向表示个体为寻求新信息、新体验而对外部环境或者事物等进行探索的倾向,这种探索主要指认识方面。操控倾向表示个体为寻求新信息、新体验而进行的对事物地操控性行为,这种倾向主要偏重于行为方面。新颖偏好是指个体对新颖的、自身从未见过或经历过的事物更易产生好奇。何祖娴对好奇心的维度解释在分类命名以及对每个维度的解释都参考了三份量表以及Berlyne的4个对照变量说,在科学性上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纵观国内外好奇心研究,不难发现目前的重心已经由早期的“好奇心从哪里来”逐步变成“好奇心有什么用”。心理学者也更加注重好奇心现实意义的研究,例如把好奇心与学習成绩、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相联系。但仍有必要对好奇心“寻根问底”,不仅有利于从科学的角度对好奇心有深层次的认识,也有助于从更加积极的角度去探讨好奇心的个体的作用。总的来说,好奇心最主要的维度是“新颖性”,众多理论认同,个体面对新鲜事物,或者处在陌生的地点,其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更倾向于观察该类事物或周遭环境。而这也是个体进行学习的基础,拥有好奇心,更有利于学习。

参考文献

[1] Berlyne D E.Curiosity and Learning.Motivation and Emotion.1978,2:97-175

[2]何祖娴.中学生好奇心的测量.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1):1381-1383

[3]罗纳尔德·霍夫曼,方陵生.“好奇心”:创新之本源——诺贝尔奖得主霍夫曼对好奇心及其价值的理解.世界科学, 2011(10):25-28

猜你喜欢

新颖性好奇心学习
日本计划将新颖性宽限期延长至12个月
新颖性推定规则
例谈英语课堂游戏教学的设计技巧
谈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席成金
浅谈如何做设计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