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探析
2020-11-18胡淑贤邓宏宝
胡淑贤 邓宏宝
摘要:目前,职业院校通过理论引领、活动养成、评价激励等多种途径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课程目标落实不力、教师榜样引领作用不够、学生对工匠精神认知片面、践行不尽到位等问题。为此,职业院校可以从提高教师培育工匠精神的素养、强化课程中工匠精神的渗透、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氛围等三方面着手,进一步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现状调查;对策探析
基金项目: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职业生涯教育视角下未来产业工人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BJA180102)
作者简介:胡淑贤,女,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教育管理;邓宏宝,男,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南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 2020) 04-0081-07
职业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的产业工人,培育其工匠精神,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养成,还有利于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行为观察、作品分析、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方法,系统梳理了职业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举措、成效及不足,并就如何改进相关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力求增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职业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举措
(一)理论引领: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础
知之深,方能爱之切,只有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社会地位和价值认识,才可能培育其对专业的深厚情感。在职业院校内,专业课教师通常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和专业理论教学,集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其了解所学专业的社会意义和从业素质,从而增强自身的专业认同感。同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系统介绍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业前景和学习要求,逐渐向学生渗透专业价值观和专业操作规范。除了专业课知识的教学,教师还借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公共基础课程,直接指向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职业道德规范,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涉及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意识启蒙、职业能力发展等内容,学生可以学习到爱岗敬业、事业心、责任感、良好工作态度等品质。这些课程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还推动了工匠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有助于学校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活动养成: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载体
活动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丰富学生职业体验的重要手段。职业院校学生的活动一般可分为专业实习实训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三类。
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能够为学生营造虚拟仿真环境,促进其进一步熟知未来的工作流程,从而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除了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也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方式之一。学生不仅可以进入企业的一线生产现场,熟悉真实的工作情境和操作规范,还可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进一步加深对工匠精神内涵和意义的理解。
实习实训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而社团活动则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本载体。创新是一名优秀工匠所彰显的时代气息,同时也是其毕身追求的精神灵魂[1]。职业院校依托社团,在专业教师的指導下,以创业园为载体,宣传创业政策,开展“一对一”的创业咨询、创业知识竞赛、创业典型征集、职场沙龙和“创业嘉年华”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个性与创新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拓展学生视野、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以社会为课堂,以实践为教材,使学生感受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树立起对职业的敬畏之情。社会实践多利用假期(主要指寒、暑假)或者课余时间开展。相对于专业实习实训活动和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具有多样性,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考察、谋职打工、政策宣讲、科技(文化、公益)服务、志愿劳动、挂职锻炼等。同时,它更具灵活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与所学专业关系密切的实践活动形式,探寻工匠精神。如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传承古今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成立非遗文化调研小分队、参观博物馆、走访工匠等活动,进一步领略传统手工技艺,感受工匠对品质的坚守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三)评价激励: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助推器
评价是活动开展的指挥棒和助力器,通过技能大赛、评优评先、组织发展等引导学生注重自律,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也是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
近年来,面向中高职学生的技能大赛不断推出,如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纺织面料检测技能大赛、中英“一带一路”国际青年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等,学生对操作是否精准、能否做到精益求精、是否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均是大赛考察的指标。例如,2019年的全国高职院校测绘技能大赛赛项规程中明确规定,评分标准由竞赛用时和竞赛成果质量(观测质量和测量成果精度等方面)两部分构成,竞赛成果质量的评分项目包括方法完整性、点位精度、边长精度、高程精度等。此类评分标准为参赛学生的学习和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指引,使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到教学工作的全过程。
职业院校为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进取,每年都会组织各种评优评先,如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校级奖学金评定等。虽然各职业院校校级奖学金评定的具体细则不尽相同,但评奖基本条件有其相似性。基于对文件文本的分析发现,如表1所示,各类评优评先的基本申请条件中对学生知识水平、道德修养、实践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皆作出了规定。此外,与评优评先的基本申请条件相似,在推荐优秀团员作为组织发展对象时,要求“推优”对象满足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成绩优良等基本条件。可见,在评优评先和组织发展时,均考察学生对学习的专注度、学习成果的专业性、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学校重视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又一体现。
二、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初步成效
为了解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成效,笔者选取了职业院校4个不同专业的400名三年级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371份,回收率为92.75%,其中,有效问卷357份,有效率为96.23%,调查结果概括如下。
(一)学生对工匠精神有一定认知
在调查问卷中,84.75%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的培育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但当被问及何为工匠精神时,学生有各自的理解,如“认真、踏实、坚持”“戒除浮躁、专注于细节、求精而不求快”“朴实、专一、仔细”“是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是一种做事情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专注、热爱,并奉献于自己热爱的事情”等。通过提取关键词,将学生的理解进行频次统计,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奉献”“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和“专注”,认同人数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79%、76.25%和73.25%。
(二)部分学生自觉践行工匠精神
访谈中,当问及如何践行工匠精神时,部分同学表示他们会“在兼职时准时下班,不早退,按工作要求,佩戴口罩和手套”“实训课上认真测量数据,一次不行就测量两次,力求精确”“值日当天,会将宿舍打扫干净,争取得优”。总体而言,学生践行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寒暑假勤工俭学或兼职、实训课程中的操作、宿舍卫生维护等方面,注重从细微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存在问题
虽然职业院校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方面予以了高度重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课程目标落实不力
工匠精神的培养既需要依靠学生在实践中的经验积累,也需要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对工匠精神的传授[2]。通过对多位专业理论课教师的教案进行分析发现,其课程目标虽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但具体到教学内容上时,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却落实不到位,相对忽视职业素养的培育。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专业理论课还是专业实训课,均出现重实用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训练、轻综合素养培育的现象,课程中对工匠精神的渗透不够,教学的教育性落实不力,立德树人的工作任务不能有效达成。
(二)教师榜样引领作用不够
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和对工作的态度。在采访的过程中,教学督导点评教师的工作态度时表示,“部分教师要进一步端正工作态度,克服职业倦怠,在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上多下功夫”。通过课堂观察,笔者也发现,部分教师对学生学业基础了解不深、对讲课内容把握不准,存在讲课深度不当、讲课进度过快等现象。除专业实践课外,专业理论课和文化基础课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偶尔穿插课堂讨论、自主学习、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学精力投入不多。在教师敬业程度调查中,仅有19.75%的学生承认教师课后会辅导功课。
班主任作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导航人、专业成才的引路人、生活状态的知心人、心理健康的援助人,理当与学生关系密切。然而,在“与班主任联系沟通”上,54.75%的学生提及其与学生一个学期的见面次数为2-3次,见面形式以召开班会课居多,除请假等特殊情况外,通过手机、00等方式联系较少。可见,班主任对学生的关爱不够,其责任意识、敬业精神有待提升,未能成为学生敬业、爱岗的楷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
(三)学生对工匠精神认知片面
在问卷调查中,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主要包括精益求精、爱岗敬业、专注执着的精神,很少有学生提及专业性、创造性,还有不少学生认为“工匠其实是手艺人”,这也反映出了其认知的局限性。另外,在了解工匠精神的途径方面,有95.25%的学生选择了网络,57.75%的学生选择了专业书籍和课堂,30.75%的学生选择了广播电视,22.25%的学生选择了报纸杂志,18.5%的学生选择了社交了解,0.25%的学生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如宣传海报。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途径大部分是来源于网络的宣传,课堂、学校主渠道发挥作用不够。
(四)学生践行工匠精神不到位
作为在校学生,其本职工作是学习,践行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顶岗实习和就业中对工作的态度、上课对课堂的专注度、学习成果的专业性等方面。通过访谈部分教师和学生、观察学生课堂行为和对学生作品进行分析后,笔者了解到,学生践行工匠精神并不到位。
1.毕业生爱岗敬业精神不佳。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2017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7%,其中,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5%。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学生的对口就业率均为60%左右。可见,部分学生毕业后未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其就业满意度有待提升。此外,笔者随机选取了个别用人单位,与工作人员交流了解到,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评价贬褒不一。16.67%的用人单位表示满意,50%的用人单位表示基本满意,还有33.33%的用人单位表示不满意,认为“部分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过度高估自己,眼高手低,不能吃苦耐劳,不愿从一线做起,维修设备经验积累不足”“有时候布置任务,一些员工认为做了就行,但把工作做了和把工作做好是有区别的”“有学生缺乏责任意识,和我们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回校论文答辩后迟迟不回,打电话询问,说已换工作,其负责的工作也未交接”。可见,部分学生责任意识淡薄,工作不能精益求精,缺乏爱岗敬业精神。
2.学生缺乏课堂专注度。根据学习迁移理论,态度迁移属于普遍迁移,学生能专注于自己的学业,才可能在今后职场上专注于自己的岗位。课堂专注度是学生课堂学习状况的评判标准之一,因此,笔者专门制定了课堂观察量表,每个专业分别随机选取了两节文化基础课进行观察。通过数据统计发现,有13.64%的学生参与课堂问答,22.73%的學生参与过小组讨论,4.55%的学生记笔记,9.09%的学生用手机拍摄教学课件;但也有部分同学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如上课玩手机、睡觉等,且年级越高,课堂专注度越低。据统计,上课玩手机的学生占课堂总人数的21.29%,做其它功课作业的占1.49%,睡觉的占5.45%。这些数据皆表明了学生对课堂的专注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3.学生的学习成果缺乏专业性。为了解学生的专业水准,笔者对部分学生的学习作品进行了分析,发现不少学生的专业素养亟待提高。笔者收集了产品设计、艺术设计和家用纺织品设计三个不同专业131名学生的海报设计作品,分别邀请相关专家对作品进行评价,作品满意率为19.08%,基本满意率为67.94%,不满意率为12.98%。对不满意的作品进行点评时,专家认为“海报的创新性不够,一些设计的思路沿用之前的套路,色彩搭配上缺乏协调性,上色很不均匀,基本功不扎实”。同时,通过与道桥专业的教师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在专业方面的表现,教师在点评学生制作的桥梁设计模型时认为“一些桥梁造型有一定的独特性,但未考虑到桥梁本身的稳固性,这是桥梁设计必须要保障的”。基本功不扎实、未能将专业知识合理运用于设计作品中,正是學生专业性不够的表现。
四、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改进措施
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三方面进一步改进。
(一)提高教师培育工匠精神的素养
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做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习近平又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师作为职业院校的教育者,其自身的品质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日本秋山利辉曾坚信“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培养一个技术优秀且会做事的工匠并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培养出具有一流技术,还能好好做事的匠人”。[3]职业院校教师要基于对事业负责、对学生及社会负责的高度,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做好学生的道德榜样与敬业楷模。
面对生源的多样化、社会需求的多元化,职业院校教师还需不断加强学习研究,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以不断进取的精神赢得学生的尊重。(1)深入企业一线学习,强化专业技术技能培训。职业院校要认真贯彻执行《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的文件精神,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引导教师通过互聘互任、挂职锻炼、技术研发、指导实践等途径,丰富实践经验,获取相关技能证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而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4],为工匠教师的成长、工匠精神的培育搭建平台[5]。(2)开展教学研讨,挖掘活用教材。通过教学研讨和教学观摩,组织教师交流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开发校本教学资源,形成教学风格,努力打造人才培养特色与品牌。(3)优化评价体系,注重教师德性考核。职业院校可制定相应的教师工匠精神评价体系,从创新性、工作态度、教学成效等多方面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发挥教师引领示范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培育学生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工匠精神。
(二)强化课程中工匠精神的渗透
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要发挥课程主渠道的作用,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各类课程中。可邀请相关专家、企业人员、学生等参与其中,广纳良言,并结合学生特点,共同制定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不断充实课程内容,增加课程的可实施性,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另外,学校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和课程内容,着眼于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职业道德素养。各类课程也需要“守好一段渠,种到责任田”,在致力于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同时又应各有侧重。在专业理论课中,教师通过专业引领,着重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精神和职业认同感,并设置相应的考核内容,从思想上引起学生高度重视;在专业实践课中,教师应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学习,培养其爱岗敬业的精神和专注力;在文化基础课中,则要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除了必修课程外,学校还可以开设相应的选修课,课程内容包含古今中外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故事,挖掘鲁班、墨子等工匠大师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时代内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主动性。相对于传统的课堂讲解,教师可通过网络微课堂和翻转课堂等形式,增加课程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多穿插讲座、实践等学生易接受的方式,如邀请各行业的能工巧匠来校讲学,通过现身说法引导学生移情,培育专业情感。
(三)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氛围
良好的环境对于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作用,职业院校应致力于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氛围,助力教育发展。首先,应加强校园的基础建设,合理做好校园规划。推动校园建筑、道路、景观等建设,有意识地将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融人其中,充分宣传工匠精神,利用海报、文化墙等方式感染学生,实现使用、审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其次,定期开展活动,加大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通过组织有关工匠精神的校园活动,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寓教于乐。学校也可以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寻、发掘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最后,借力新媒体,拓宽工匠精神的传播途径。可利用学校官微,对工匠精神进行挖掘、宣传和弘扬,选取优秀学生进行事迹推广,充分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阐释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提升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多措并举,共同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氛围。
参考文献:
[l]柏嫱.“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J]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3):52-53,40.
[2]温霞.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D].曲阜:曲阜 师范大学,2018.
[3]付守永.工匠精神:国家行动路线图[M].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2018:10.
[4]教育部.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定期企业实践制度着力推进校 企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 就《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答记者问[EB/OLI. 2020- 02-lOl.http: //www.moe.gov.c n/j yh_xwfh/s27 1/20 1605/ t20160530246880.html.
[5]吴婷.高职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IJI.职教通讯, 2017 (23):66-68.
【责任编辑 王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