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本贯通一体化管理机制研究
2020-11-18张爱芹刘磊
张爱芹 刘磊
摘要:由于在中本贯通实践中出现了人才培养过程“断层”问题以及从基本能力到综合能力的有效衔接问题,使得中本贯通一体化管理机制的建立尤为关键。明确了中本贯通一体化管理机制须从顶层设计、课程设计、师资建设、教学资源等方面展开,提出了从“中本联合”转为“中本联动”、从“阶段指导”转为“过程管理”、从“双方参与”到“三方协同”等保障策略。
关键词:冲本贯通;一体化;管理机制
基金项目:2018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青年项目“中本贯通教育质量保障研究”(项目编号:B1805)
作者简介:张爱芹,女,上海健康医学院教务处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刘磊,男,上海市教育评估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评估所主持工作副所长,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评估、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 2020)04-0025-05
无论从实践践行还是理论研究层面来讲,中本贯通项目实施至今已不属新鲜事物,但是,当我们回望实施中本贯通的初衷时,会发现理想与现实是存在偏差的。我们想培养“能”+“术”型人才,但是中本贯通并不是传统本科学科课程体系与操作技能训练的简单相加,从这一点来讲,“通”是这一机制的灵魂。如何实现“中”与“本”的“通”,最重要的是进行培养体系的一体化重构。本研究以上海健康医学院护理学专业为例,对中本贯通一体化管理机制进行探索。
一、中本贯通中缘何需要一体化管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2015年,上海启动护理学专业中本貫通培养试点,学制为7年,前3年为中职阶段,后4年为本科阶段。从学制年限上看,中本贯通符合护理人才培养所需的较长周期,学生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系统学习护理学专业所需的前、中、后期课程,实现从一名中学生向护生直至准护士的转型,从这一点来看符合中本贯通的初衷。但是,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断层问题以及从基本能力到综合能力的有效衔接问题,是我们提出一体化管理的重要缘由。
(一)一体化管理是从“分段”到“直通”的必然选择
中本贯通作为上海教育综合改革中一种职业教育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从启动试点至今已招收四届学生,虽然名为“贯通”,但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体系的不同,中本贯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直通车”。通常学生要完成3年中职阶段的学习,通过统一设置的文化课转段考试以及高校的专业技能考试,方可升入本科阶段继续后4年的学习[1]。因此,现有的中本贯通实施的是一种分段式的培养,而分段式的培养使中本贯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及实践教学的安排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系列的“断层”问题,这就需要实施一体化管理,通过改革培养模式、变革课程结构、调整教学和实训实践内容等手段进行改进和完善。就其内涵来讲,“一体”即中本贯通教育预期所要达到的效果,体现贯通的目的性,虽然培养的主体和学段是分段进行的,但目的和指向不是分段而是一体的[2]。
(二)一体化管理是从“基本”到“综合”的必然要求
中本贯通实施的目的始终是围绕学生能力提升这一核心要素开展的,我们希望学生在中职阶段熟练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本科阶段掌握综合的专业知识和具备解决相对复杂问题的能力。以护理学专业为例,学生通过中职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护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对未来作为护士所从事的护理、健康和社会照护及预防保健工作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培养了浓厚的专业兴趣;在本科阶段,学生持续提升专业综合能力,掌握综合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解决相对复杂的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而这样从基本能力到综合能力的转变,蕴含其中的不仅是“累加”,更重要的是“重构”。中本贯通要求根据课程、能力指标点对应矩阵,明确各阶段设置的课程及其教学目标,以各自承担的学生能力指标点要求为依据,设计每阶段的课程及课程内容,避免不必要的课程重复与内容重复,实现基础知识传授、专业能力培养的进阶式提升,这也体现了一体化设计的必然要求。
二、中本贯通中如何实现一体化管理
既然一体化管理是中本贯通绕不过的任务,那么,哪些层面要一体化以及这些层面怎样一体化则是首要面对的问题。
(一)顶层设计一体化
当前在中本贯通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中职和本科学校各自按照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各自为政”的现象,或者仅仅是对原有课程设置进行增、删、改,这必然达不到3+4>7的叠加优势[3]。因此,在中本贯通一体化管理中对实施路径进行顶层设计尤为关键。在中本贯通实施机制中,高校要承担主体责任,同时,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要联合成立由主要领导、分管教学领导、职能部门、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及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在完善组织架构的基础上,要建立制度保障机制,启动制度建设。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要签订合作协议,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各方责任,建立健全协作机制。制度建设的内容至少要涵盖招生录取、专业建设、课程改革、质量评价及学籍管理等,以保障中本贯通有序推进和全程监控,也确保中本贯通的人才培养质量。本科院校与中职学校要建立联合管理机制,定期组织教学研讨,共同制订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校际联合教研组,进行集体备课,确保教学内容一体化;建立教考分离制度,每学期由本科院校命题抽考,有效保障教学质量。
上海健康医学院护理学专业基于以上组织架构和制度设计进行了一体化管理的顶层设计,形成了“三对接一依托”专业建设理念,即对接护理专业的社会、职业、学科需求,对接行业对护士岗位胜任力的标准要求,对接转段考试与护士执业考试要求,依托两校一体和现代护理职教集团进行产教融合,中本贯通培养临床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设计一体化
课程设计一体化在中本贯通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课程体系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以上海健康医学院护理学专业为例,学校根据中本贯通学制长的特点,围绕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打通了中职和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重新构建了7年有机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围绕“一主”“二辅”“三突出”“四强化”进行设计。“一主”即主修通科护理,“二辅”即辅修专科护理,“三突出”即基础理论突出实用性、专业理论突出针对性、人文知识突出应用性,“四强化”即强化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临床实践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该课程体系以沟通能力与人文素养、专业技能与护理思维、实践技能为三主线系统化设置递进式课程,通过7年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国际视野与理念新、护理沟通及英语表达能力强、临床护理逻辑思维严、临床护理操作技能精的人才培养预期。从上海健康医学院和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护理学专业三主线一体化递进式课程设置图(图1)可以看出,三年中职和四年本科的课程设计从沟通能力/人文素养、专业技能/护理思维、实践技能层面呈现出层级递进要求。
(三)师资建设一体化
“双师双能型”的教师队伍是中本贯通培养合格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障。中本贯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师资处于各自为政状态,相互沟通少,即中职学校教师负责中职阶段教学,本科院校教师负责本科阶段教学。此种状态不能满足一体化设计的课程实施的需要,因为一体化设计的课程体系会产生课程前置或后移现象,且此类状态也与中本贯通资源共享、相互融通的理念背道而驰。师资建设一体化首先要打破各自为政的师资队伍格局,实现两校师资的共享和融通;其次应把引进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作为师资建设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少,学校缺乏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真实环境、真实项目,专业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相对较弱,会导致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师资建设一体化最重要的就是建設一支融合本科院校、中职学校、行业企业三方力量共同参与的教师队伍。
以上海健康医学院护理学专业为例。该专业依托上海护理职教集团,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卫生资源和教学资源,聘用临床上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及良好职业素养的护理教育专家,和学校专任教师一起组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结构护理教学团队,以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和知识传授一实训操作一实习实践教学链式课程结构的需要。临床护理教师与学校专任教师深度融合,合作完成授课和实训,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护理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新型优质护理人才。
(四)教学资源一体化
教学资源一体化的关键是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从人、财、物各方面保障教学过程的实施。上海市对中本贯通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设备,一切为了更好地发展贯通教育,把学生在实习实训中需要的设备落到实处,为学生更好地发展提供设备保障,从而给予学生更直观、更切实的体验[4]。教学资源除了要做到共享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教学资源的规范化和标准的统一化。首先,本科院校和中职学校要统筹配备与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相对应的实习实训和生产实践基地,统一制订中本贯通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确保中本贯通培养所需开设的各类教学实训项目顺利进行。其次,本科院校和中职学校要按照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技能考证、职业岗位等要求,建设相应的基础实验室、专业实训室和生产实训室。最后,本科院校和中职学校要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合作行业的重要作用,推动校企共建实践基地等,为中本贯通培养高质量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创造坚实基础。
三、中本贯通中如何保障一体化
要确保中本贯通设计的“模型”在现实人才培养中得到落实,最重要的还需要对中本贯通的核心点进行把控,因此,接下来主要探究通过哪些途径保障一体化的实现。
(一)从“中本联合”转为“中本联动”
在中本贯通人才培养中,我们强调本科院校和中职学校双方“联合”培养人才,然而,虽然现在实现了双方的“联合”,但形式上的联合不能表明内涵上实现了联动,当前,本科院校和中职学校急需在“联动”效果上下功夫。因为目前在人才培养机制中存在本科院校的功能和作用相对弱化的情况,工作的推进主要依靠中职学校,中职“热”本科“冷”的现象还存在,这有背于中本贯通人才培养的初衷。如何激发双方的积极性,实现良性互动、一体化联动,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从“中本联合”走向“中本联动”,需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保障。首先,双方需在理念层面达成共识与认同,贯通人才的培养是双方共同主动参与的,任何一方的力量和作用都不可削弱。其次,双方需依托中本贯通人才培养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共同制订中本贯通实施指导意见、中本贯通联合培养章程等,以制度形式保障贯通人才培养。再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双方应共同修订和实施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建立资源优化机制和信息交流平台,共享信息资源,实现信息、教学设施和实习实训基地等资源的互补共享,促进双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最后,教师队伍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切实调动本科和中职教师“联动”的积极性,双方教师的联合教研要固化为制度,从而真正切实提升中本贯通人才培养的成效。
(二)从“阶段指导”转为“过程管理”
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本科院校和中职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仅仅依靠几次教学管理例会无法保障其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参与与监管。本科院校和中职学校要严格执行中本贯通培养文件和制度规定,完善中本贯通培养教学管理机制,从“阶段指导”转为“过程管理”。
具体来说,“过程管理”包含以下四个层面。首先,要加强教学管理组织建设,成立中本贯通培养教学管理机构。其次,两校要定期召开教学工作联席会议,确定中本贯通培养年度工作计划,落实重大项目的推进工作,及时解决中本贯通培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再次,两校要坚持和完善中本贯通培养教学督导和检查制度,严格中本贯通培养教学纪律和考试考核规定,每学期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议。每届新生入学初,对学生和学生家长宣传中本贯通培养学籍管理制度。关于学习三年后的“转段”,两校要共同制订详细的实施细则和工作方案。最后,两校要严格按照学历资格审核制度的规定,对学生在中本贯通培养期间的学籍注册、课程修读、学分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的获取以及学生德育方面的表现等情况进行审核,决定其是否能获得学历证书。
(三)从“双方参与”到“三方协同”
行业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本贯通实施过程中,一定不能忽略行业的作用[5],特别是要建立健全本科院校、中职学校与行业协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新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特别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中本贯通培养模式,培养一体化适用的教师队伍也是该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教师的培养策略上需要从“双方参与”走向“三方协同”。
在“三方协同”过程中,要加强中本贯通培养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培训,提高真正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比例,培养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发挥两校骨干教师和行业专家的引领作用,开发符合两校教师实际需求的师资培养项目和课程,每年开展中本贯通培养专业教师的全员培训,有效提升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和生产实践能力。同时,“三方协同”力量应同时融人中本贯通人才培养过程之中,相关教师根据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中职和本科阶段授课。
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只有通过强化一体化管理机制,加强顶层设计、课程、师资、教学资源等关键要素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不断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贯通机制,才能加快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型、发展型技术技能应用性人才,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本优势互补、衔接贯通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l]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IEB/011. (2014-10-15)[2020-3-18].http://edu.sh.gov.cn/html/xxgk/201410/420042014003.html.
[2]劉磊.质量保障视域下中本贯通教育的基本命题[J].职教通讯,2019 (17):1-5.
[3]江雪蔚“3+4”中本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 (14):50-55.
[4]张雅文.中高职教育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上海S学院为例IDI.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76.
[5]张健.中职本科“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江苏教育,2015 (1):47-48.
[责任编辑 贺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