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学校积极德育范式:意蕴、反思及其实施

2020-11-18吴荣平

职教通讯 2020年4期
关键词:意蕴职业学校实施

摘要:积极德育是职业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建构积极德育范式顺应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潮流。在此,需要对积极德育范式内涵和核心理念进行界定,对职业学校德育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通过课题研究、平台搭建、队伍建设、途径优化、科学评价等实践策略,形成学校、家庭、企业及社会线上线下的教育合力,切实提升职业学校德育育人效果.

关键词:职业学校;积极德育范式;意蕴;反思;实施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教育学课题“积极职业教育范式建构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BJA170089)

作者简介:吴荣平,男,江苏省高邮中等专业学校校长,高级讲师,教育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0) 04-0060-07

当前,许多职业学校德育存在过度关心学生的问题、缺点和不足,而对学生的优点、长处和潜能的关注还不够。这种消极倾向极大地压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自我完善,而积极德育范式是在吸收和借鉴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理念基础上对传统德育的反思与批判,不仅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德育思想、德育理念、德育价值观,也是一种全新的德育实践。

一、积极德育范式意蕴

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和成长规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实施积极德育,可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明确积极德育范式的基本内涵和核心理念,这是研究和践行积极德育范式的起点。

(一)基本内涵

笔者以“积极德育”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共检索出文献49篇,其中最早的一篇发表在2004年的《思想·理论·教育》杂志,作者苏奕认为:“所谓积极德育,是指道德教育者遵循主动干预的原则,在道德实践者尚未有道德发展需求的时候,用挖渠引水的方式对学生实施的道德教育。”[1]在此后的研究中,孙伟认为:“积极德育就是以深刻认识并促进受教育者在德育方面的潜在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其道德发展能动性充分发挥,激发并促进自我道德成长能力发展,培养其完善人格的德育。”[2]周晓宜认为,积极德育是“教育者遵循积极主动的干预原则,将德育目标指导下的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成长过程有机契合,通过对受教育者自我道德成长能力的培养,加深并强化受教育者的积极德育情感体验,促使其道德社会化过程的完善。”[3]

综合现有的研究以及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的基本理念[4],我们认为,积极德育具有以下三个层面的基本含义:一是将德育研究和实践的重心从“问题”转移到“发展”上来;二是对“问题”作适当的解释,并从中探索积极意义;三是提升学生自我道德成长的能力。

(二)核心理念

积极德育范式的理念是对积极德育的本质、价值和基本规律的反映,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积极性。积极是积极德育范式最本质、最核心的理念,也是贯穿积极德育全过程的一条根本的价值主线。树立积极的德育目标,采用积极的德育方式,培养积极的师生关系,激发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使学生的德性获得积极发展。

2.人本化。人本化是积极德育范式的重要理念,是对传统德育理念的匡正,也是德育价值取向由工具性走向人性化的一次重要回归。学生是德育工作的重心,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来进行,助力学生成长为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相统一的人。

3.发展性。这是指为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帮助学生找到发展的办法,既要全面发展,也要个性化发展,并最终助力学生自主、和谐、充分、可持续地发展,实现最优化的发展。

由此可见,职业学校实施积极德育范式,肯定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学生的积极动机和内在潜能,提升学生的自尊水平和自我完善能力,是职业学校“怎样培养人”最新的范式,对于改变传统消极取向的德育方式来说,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二、职业学校德育实践反思

基于积极德育的视角,反思职业学校现实德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避免类似的误区,更加科学系统地建构积极德育范式。

(一)职业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传统德育重社会价值而轻学生的个体价值,重德育的限制功能而轻发展功能,重学生道德知识的掌握而轻学生的实际生活,重学生对道德戒律的认知轻学生的体验和感悟,重他律而轻自律等,导致了职业学校德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1.德育目的功利化。德育在某些职业学校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仅仅是在教育行政部门要求下不得不开展的一项教育活动,可以说是始于功利,流于形式,终于表面。如:有的职业学校开展德育活动是为了应付教育主管部门的检查,为此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热衷于开展运动式、突击式德育活动,将德育活动演变成一场“表演秀”,制造了德育的“假、大,空”;有的学校开展德育活动是为了评奖评优,为了获得上级的“青睐”,不惜投入重金追求德育活动的大场面,制造所谓的“轰动效应”,看起来十分热闹,实际上对其有什么教育内涵,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成长等价值却不闻不问;有的教师开展德育活动是为了应付学校的德育管理或绩效考核;等等。

2.德育重点问题化。有的职业学校对学生道德方面的问题和缺陷很重视,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学生道德缺陷和问题行为的训诫上,开展工作的思路即為“发现学生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寻找解决对策”,其工作的核心要旨就是学生不出问题。这使得职业学校教师常常带着问题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直接导致了德育工作只会围绕所谓“问题学生”来开展。然而,这种围绕着学生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工作方式,即使可以暂时消解学生问题,但新的问题仍可能层出不穷。这样的做法纵然可以使处在困境中的学生学会走出困境,却不能使绝大部分普通学生德性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更无助于学生整体道德素养的提高。

3.德育内容知识化。受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这一论断的影响,部分职业学校将道德等同于知识,片面追求学生道德认知的提高,认为人一旦掌握了道德知识自然就有了道德,倾向于对学生机械化地传授道德知识。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道德知识,但却不会运用,更没有转化为学生积极的德行,这导致部分学生成为道德言行不一的“双面人”“分裂人”。事实上,脱离了学生生活和实践的道德知识好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丧失了生机和活力,不仅会对学生失去吸引力和感染力,甚至会导致其对德育的不满和厌倦。这种过于强调对道德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人的情感体验的德育是行不通的,难以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4.德育合力未形成。从表面来看,职业学校从管理到教学,从校内到校企合作,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德育体系,但实际上仍是各自为阵、各自为战,教育合力还有待形成。从德育管理上来看,职业学校一般设有学工处这样的专门机构,配有班主任或是辅导员这样的专职人员,看上去完备合理,但事实上,非班主任的教师对学生德育不够关心,非德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德育不够关注。从教学上来看,现行的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从事学科教学,有一部分从事学生管理,又导致了“教书的不育人”“育人的不教书”,由此割裂了教育之“教书育人”的本义。在校企合作方面,多侧重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而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方法不多,暴露出校企合作在学生德育方面的空白,致使学生在实习岗位上不断出现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在企业的发展。

5.德育能力待提升。有的职业学校也很重视德育工作,但是教师在德育的多项能力上都存有不同程度的欠缺,直接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开展。如:在课堂教学方面,如何调动學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体验,如何将道德知识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总体上办法不多;在活动组织方面,缺少内容上的设计和形式上的创新,凸显职教特色的意识不强,打造活动特色“品牌”的能力不足;在学生管理方面,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特点、话语体系的了解不深入、不透彻,教师的沟通、共情、疏导、指导能力有待提高;在德育研究方面,德育工作者的科研意识不强,科研水平不高,科研能力有待提升,其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更是有待提高;在文化建设方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者不仅要成为德育的专才,更要成为育人的“多面手”,而职业学校的现状与此相差甚远。

(二)问题的成因分析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校角度看,主要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

1.主观因素。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在德育工作中还没有树立积极的、人本的、发展的现代德育理念,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1)思想上不重视。思想上的不重视是导致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滞后的重要原因。部分职业学校对待德育工作“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部分职业学校平时工作的重心仍放在学生技术技能的掌握上,其核心旨趣是培养所谓的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创造一个个就业的“神话”。(2)认识上有偏差。有些学校和教师认为,学生的道德受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社会整体环境得不到改善、家庭教育无法积极配合的情况下,学校能够承担的责任有限,再多的作为也是徒劳的、无用的。还有的教师认为,学生道德方面的很多不足在入学前就已经存在,中小学德育低效导致的问题凭什么要交给职业学校教师来解决。(3)理念上较落后。部分职业学校的德育理念落后有待更新。受传统德育思维惯性的影响,一些职业学校的德育理念消极落后,直接导致了德育活动中的不当行为,表现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学生观有待深化;预防为主、助人发展、能力为重、全面提升的德育目标观有待提高;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德育过程观有待改进;重体验、重内生、重实践、重生活的德育方法观有待更新。

2.客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是有关部门宏观指导、统筹协调不当,统一的和可持续的德育体制有待完善,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1)保障机制不健全。部分职业学校没有建立良好的德育工作保障机制,对开展德育工作所必需的物质、财政的支持力度和保障措施不够到位,缺乏必要的工作条件和工作平台;对德育工作者提升专业素养的专业成长需求重视不够,德育师资培训力度不大,德育师资发展项目不够完整。(2)激励措施不到位。部分职业学校对德育工作者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关心不够,在政策和待遇方面没有体现对德育工作者的重视,缺乏完善可行的奖惩制度和表彰制度,以致德育工作岗位的吸引力不足,德育工作的职业归属感不强,影响了其育人工作的积极性。(3)评价体系不完善。在德育评价上,多数职业学校仍侧重通过传统纸笔测试对学生进行道德认知考查,对学生道德能力、情感态度、道德行为的评价仍比较欠缺;在对教师德育工作的考评上,过于侧重对德育结果的考评,尤其是过于看重“不出问题”这一指标,忽略了过程性评价。

三、职业学校积极德育范式的构建

构建职业学校积极德育范式,需要树立德育工作的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以课题研究、平台搭建、队伍建设、途径优化、科学评价等为手段措施,不断理顺教育、管理、引导和服务的关系,最终形成学校、家庭、企业及社会的教育合力,切实提升育人效果。

(一)以课题研究引领专业发展

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门科学,不仅要按照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做好这项工作,而且更需要在实践中研究这门相当复杂的学问。职业学校应以系统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为重点,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研究,从学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中探求德育工作的科学途径和方法,以研究来推进德育工作中问题的解决。职业学校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校园霸凌”“网络借贷”“扶不扶”“校园门事件”等社会热点问题,全方位开展课题研究。鉴于职业学校教师整体科研能力相对薄弱,可以课题研究为契机与高校合作,邀请高校的相关专家指导德育科研工作的开展。要通过课题的研究,不断更新德育工作者的育人理念,着力提升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理论水准,形成重视理论学习和研究的良好氛围,增强班主任、科任教师的科研意识,提升教师用研究的心态、研究的视野去推进与改进德育工作的能力,培养一批进行德育理论研究的骨干,促进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二)以队伍建设提升育人质量

优良的德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质量的重要保证,职业学校要像重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那样重视德育工作队伍建设。要建立以党委领导为核心、校长及行政人员为主体,政工干部及“两课”教师为骨干,其他教职员工积极配合的全员德育工作机制,具体需做到以下四点:(l)要选对人。职业学校应精选一批思想道德素质良好、德育观念先进、具备一定道德理论知识,同时对待学生有爱心、耐心、热心的优秀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充实到德育工作队伍中来。(2)要用好人。应从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关心德育工作者,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办事有平台、发展有前途,让他们的工作才华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3)要培养人。要通过继续教育与深造,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专业素养和学历层次;通过师徒结对,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向他们传授管理经验、育人经验,以老带新,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促进队伍的专业化成长。(4)要激励人。职业学校应制定可行的奖惩制度,完善表彰制度,不断提供发展的机会,提高德育工作岗位的吸引力,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活力。

(三)以平台建设优化育人格局

积极德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必要的平台建设。职业学校通过搭建线上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家校合作平台以及校社合作平台,形成了人员无缺席,时间无空当,空间无死角的“全员、全程、全方位”完整育人格局,提升了育人的成效。

1.线上线下平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做好线下德育工作的同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便捷性,利用网络优势,构建网络德育平台。可利用网络平台提供即时性的文字、圖片、视屏等,充实德育的内容,丰富德育的形式;也可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学校、家庭、企业、社会等在学生德育方面的合作,进行信息共享,拓宽网络育人的渠道。

2.校企合作平台。随着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虽然职业学校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加强了校企合作,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机制,但是,在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的涉及还很有限。事实上,职业道德是职业学校德育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缺乏企业参与的职业道德教育,可能会造成学校德育内容与企业现实需要的脱节,造成学生在企业的发展受挫。职业学校应在既有的技术技能方面合作的基础上,增加德育相关的内容,在顶岗实习、见习、实训等过程中,渗透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加强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等方面的专门教育。

3.家校合作平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5]对于德育来说也是如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职业学校学生的道德发展和德性养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确保二者在教育过程中协调一致才能产生教育的合力,从而实现德育效果的最大化。

4.校社合作平台。陶行知先生说过:“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6]社会的风气、文化、舆论等是影响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生活的社区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行产生直接的影响。学校要充分发掘利用社会的各种德育资源,主动把社会的德育资源引进到学校中来,更要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走进社区,走上社会,接受社会的再教育。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应该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要求,积极打造德育的“学校一社会”合作平台。

(四)以完善途径丰富育人手段

“道德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人格、生命、生活质量的教育,它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应当统摄并渗透在全部教育过程之中。不能把道德教育从活生生的生活之中抽离出来,也不能把道德教育从其他诸育中抽离出来。”[7]这就要求践行积极德育范式,扎根学生的现实生活,不断完善教育的途径,不仅通过专门的课堂教学,而且通过学生活动、校园管理、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心理教育等,诸育协同,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1.课程育人。《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8]做好课程育人,既要全面提高思政课本身的质量和水平,也要注重在各门学科中渗透德育的内容。思政课教学应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全面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要紧密联系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综合运用讨论法、问答法、辩论法等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道德认知和道德选择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全科融合。班华教授认为,所有的教育都包含了德育因素,所有的老师都是德育老师,德育应该与整体教育融合,最重要的体现就是与教学的融合[9]。在教育内容方面,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体现理想信念、中国精神、道德品行的元素,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知;在教育方式方面,利用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科学精神、合作精神等;在技能实训课中,结合专业特点和岗位工作要求,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操守。

2.活动育人。如果说课堂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则是必不可少的第二课堂。学生活动是区别于传统德育的重要途径,具有自主性、开放性、非功利性,可以满足学生交际、结伴、归属的需要,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升学生的创造力等,增强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激发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通过活动,可以发现更好、更具价值的自己,大大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而这是任何说教都无法达到的效果。职业学校各类活动的积极开展,使学生德育“活”了起来,而不再是一片死寂。

3.管理育人。管理育人是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实质上也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体现。管理育人意味着学生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以及行政管理部门围绕育人的预期目标,通过制度建设、环境建设、榜样示范等,把育人融人一切日常管理工作中,构建起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体系,为学校育人根本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一方面,要做好学生的直接教育管理,做好引导培育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学校各项事务的管理工作,培养教职员工的良好职业道德,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得到启发,获得成长。

4.文化育人。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好的思想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10]。德育工作区别于智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德育越是了无痕迹,效果越是突出,“润物无声”当是德育工作的最高追求,而文化育人正是这一理念的重要体现。文化育人就是要将德育的理念、思想、信息等融人校园的物质环境建设、制度建设等,通过开展主题教育等活动,使学生的道德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提升。

5.实践育人。“知行合一”是德育的重要目标,“做中学”是德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开展积极德育,有助于学生“实践出真知”,即在实践活动中获得道德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的信念、信仰;同时,这也有助于学生将已有的道德知识、道德思维转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进而从根本上真正推动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使学生成长为一个完整的“道德人”。实践育人就是要“课堂实践、校内课外实践、校外社会实践”的三结合,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社区)教育一体化。

6.心理育人。构建积极德育范式离不开心理教育的参与。在现实教育实践中,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已经自发地走向了融合,又在理论的指导下,自觉地开展起了“心理一道德教育”[11],“心理一道德教育”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范式[12]一个基本认识是: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需要以学生的心理结构要素为基础;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也离不开德育的导引与参与。二者共同的教育目的都是为了育人,即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既不能因为有了心理教育便可以取消、替代道德教育,也不能因为有了道德教育便排斥、否定心理教育,正确的态度是肯定二者的共通性,保持二者的差异性,注意二者的开放性。”[13]

(五)以科学评价改进教育实效

德育评价是德育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对于德育过程的优化控制、德育效率的提高、德育效果的增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践行积极德育范式,要对内容、方法、手段等加以变革,探索建立健全科学的、系统的、积极的、发展的德育评价体系,以真正发挥德育评价对于加强与改善德育工作的作用。一是要坚持评价的多元化。在评价的主体方面,不局限于教师,同时将家长、企业以及学生个人纳入评价主体,将外部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结合起来;在评价的方式方面,既有定性评价,也有定量评价,既有横向的对比,也要有纵向的比较,尤其要关注后者。二是坚持评价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职业学校要建立一整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涵盖德育的目标、方法、效果等,既有整体评价,也有要素评价;既要注重形成性评价,更要加强动态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三是积极对待评价结果。要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既要反馈学生的不足和缺点,更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闪光点,班主任要和学生一起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放大优点,改进不足。

总之,积极德育范式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既要考虑其相对独立性,也要基于职业学校积极教育范式构建的整体布局,理顺与诸育之间的关系。在积极的实践行动中,不断优化这一新的德育范式,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促进职业学校学生德性的整体发展,助力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苏奕.從未成年人道德教育角度看消极德育与积极德 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4 (10):47-50.

[2]孙伟.积极德育价值取向初探——基于中学德育教师 角度的思考[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3]周晓宜.积极德育理论的四维度分析及其启示[J].北 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 (2):61-64.

[4]崔景贵.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的基本理念与建构策略[J]. 教育研究,2015 (6):64-69.

[5]彭丹,朱锡斌.构建高校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意义及其 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9 (45):17-18.

[6]李云凤.乡土材料的合理利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4(9):5

[7]崔景贵.为积极而教——职教范式的实践建构[M].北 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57.

[8]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Z]2019-08-14.

[9]班华.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新世纪德育人性化走 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4):73-80.

[10]张啸飞.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N].内蒙古日报,2018-07-16 (5).

[11]l班华.对“心理道德教育”的探索——兼论中国自己 的心理教育之道[J].教育科学研究,2010 (1):25-33.

[12]沈贵鹏,沈丽萍.心理一道德教育范式论析[J].教育 科学研究,2018 (9):73-79.

[13]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4:254.

[责任编辑 曹稳]

猜你喜欢

意蕴职业学校实施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关于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改革及教学方法探讨
让管理更有效
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管理中的疏与堵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
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