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小学英语课堂协同学习的实践样态
2020-11-18袁莉娅
袁莉娅
摘 要 以多声对话为课堂学习样态的协同学习合乎小学英语学科本质,是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应然选择。小学英语课堂协同学习应关注作业、活动、学习过程和经验分享,建构任务式活动、研讨式交互学习和阐述式分享表达等课堂实践样态,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现互惠互利,进而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英语学力。
关键词 小学英语 协同学习 实践样态
协同学习是课堂学习的对话性实践。佐藤学认为,有效的“协同学习”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小组的达成目标,二是个人的责任[1]。因此,小组必须指向某种目标的达成而展开作业,小组的成功依存于每一个成员学习的程度。笔者认为,小学英语课堂协同学习应关注作业、活动、学习过程和经验分享,在创优策略中,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互惠互利的学习活动,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英语学力。
一、任务式活动——学习内容的承上、启下、串联
任务式活动强调的是课堂学习的活动性和合作性,通过“四人小组”的合作式活动,使学习活动承上启下,更关键的是引导学生在作业的协同性设计中,实现同客观世界对话(文化性实践)、同他人对话(社会性实践)、同自我对话(反思性实践)。其中包括“基于柔和的声音与身体的交往;基于‘倾听关系的对话性沟通”[1]。此时,教师要放低声音,精选课堂用语,精心设计协同性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深化主题参与的责任意识,让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阵地。
1.作业活动的差异化设计
家庭作业的内容不仅要关注本堂课问题研究的延续,更要为下一堂课的活动作准备。因此,家庭作业的活动设计要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和操作实践,通过差异化设计,使作业内容和形式既体现共性又关注个体差异,让学生在合作完成的作业活动中各得其所。
如译林出版社《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 第一课时Story time学完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两条家庭作业:复习本课时新词汇,准备默写;在小组合作中用“过去时”及自己的话语复述故事“皇帝的新装”或讲述一个自己喜欢的小故事。
第一条普适性作业关注个体差异;第二条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了有梯度的练习,为学生思维语言的发展创设了广阔空间,同时为第二课时用“过去时”讲故事做铺垫。
2.导入活动的反馈式对接
在学生家庭作业的基础上进行活动再设计,可让课堂导入环节承上启下,实现导入活动利益最大化。因此,课堂导入环节的活动既要与家庭作业合作学习及活动内容有效对接,更要适时开启新活动或新问题探究,引发学生的专注力,快速进入新的合作学习状态。
如组织译林出版社《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 第二课时Grammar time,Fun time和Checkout time的學习,笔者在导入环节设计了以下家庭作业反馈环节:对默写情况进行了小组反馈并进行小组合作订正;设计小组合作展示故事讲演环节,自然导入Grammar time的学习活动。
小组成员在第一个活动中明确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开展同伴互助,三分钟解决默写问题。各组故事讲演后互相评论并总结,教师随机板书各组最精彩的句子或故事线索,重点指向后续学习Grammar time相关联的内容,集体朗读导入新版块的学习,进入新的课堂学习活动。在演讲和相互点评时,教师及时板书的句子会给后续的小组展示提供借鉴,由于拓展了思路,随后学生提供的故事妙句超出了Grammar time中的基础句子,使Grammar time和Fun time的学习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在协同学习中实现了知识的联结和迁移。
3. 合作活动的多样化形式
合作学习因多样化而丰富,因多样化而互惠,因多样化而拓展,因为多样化的合作学习形式可以给学生不同的学习体验。教师应丰富合作活动形式,比如Think-Pair-Share(两人思考与分享活动)、Jigsaw(合作拼图活动)、Gallery Walk (教室走动浏览、阅读、点评活动)、Four corners(教室四角分观点分组讨论活动)、Stay and Stray(转椅子分享交流活动)、Inside/Outside Circle(内外圈交错分享活动)、Say and switch (同组互相对话交流分享活动)、阅读课常用的KWL Chart活动策略等。
如译林出版社《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8 At Christmas第一课时Story time的学习,笔者设计了任务驱动式协同学习形式。
(1)小组合作阅读四段文字和四幅图片,将文字和图片配对粘贴;(2)小组合作将四幅图及文字按顺序排列成完整的语篇;(3)每人学习一幅图,将每幅图的活动找出来,分享给小组成员;(4)小组共同朗读课文,进行朗读展示,互相点评;(5)小组分工用自己最喜爱的形式介绍圣诞节,或尝试介绍我国与之对应的春节。
这类任务驱动式小组活动形式,可激发学生探索语篇的兴趣,在生生交互中培养学生仔细阅读文字和图片的习惯。如排序活动可激发学生探讨出first,next, then和finally这些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用法。分任务学习可以让学生获得阅读体验,并找出关键活动,在相互交流中共享和完善自己对语篇的理解。小组朗读是通过合作的力量,训练并提升朗读的质量。介绍节日能够使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深化对语篇的理解,在知识迁移中提升语用能力,促进文化交融。
二、研讨式交互学习——学习过程的互学、互惠、互利
协同学习须设置两种课题——共享课题和挑战性课题。共享课题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保障起码学力水准的保底课题,挑战性课题是以“共享课题”的掌握为基础,向更高水准挑战的课题[2]。教师应精心设置两种课题,使协同学习基于共享课题的解决,陪伴、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挑战性课题研究,通过讨论、思考和探究过程实现学生间的互学、互惠和互利。
1. 基于四人小组的协同学习
佐藤学认为,所有的学生,无论是学习优异的学生,还是有困难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在合作学习中这种经验会被很好地关联起来了[1]。“合作学习”也保障了困难学生平等参与学习的机会,在保障他们积累丰富的、有意义的经验的机会,即使一时不理解,有意义经验也为日后参与学习挑战准备了条件。实践证明,基于异质分组的四人小组合作更能体现对困难学生的关注,实现差异化的共同发展,同时四人小组容易分组就座,便于管理调控,能很好地解决现行大班化教学的弊端。
2. 基于“互学”的协同学习
协同学习之所以强调“互学”,是因为同伴之间在知识、思维等方面的差异使新的学习成为可能,而“互学”是一种相互倾听、相互启发、互相理解的交互式学习过程。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互学”状态,深入每一个小组听听他们的讨论是否围绕任务开展,观察小组活动中有无学生被边缘化,是否互相倾听与应答等,确保学生广泛参与并进入互学的状态,如有偏差应及时调控。
3. 基于“互惠互利”的协同学习
在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小组协作不协调而拖延基础知识传授的进度。佐藤学认为改变这种情况的方法有两个:一是果断处理单元的展开,有效组织教学的内容,该压缩的压缩、该拓展的拓展。二是把“合作学习”作为“挑战性学习”来组织,亦即高水准地设定“合作学习”的课题[1]。让“合作学习”能融汇基础性和发展性的教学内容,学生便能在互帮互学中既完成学习项目,又实现“互惠互利”。
如学完译林出版社《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 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创作中国故事的任务。课前小组完成初稿,课上修改定稿。小组成员先商定最喜爱的故事,然后分工找资料,配画,配英文,涂色,书写等,在组内自查、修改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适时引入中国民间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的介绍以及动词“过去式”的讨论,最后互改故事,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这一挑战性学习项目的研究激发了全组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挑战性学习中获取学习经验。事后在把创作的故事编成班级故事书的过程中,孩子们更是各有所得,获得的学习经验、学习品质与学习能力远远高于教材的要求。
三、阐述式分享表达——学习经验的共享、反思、提升
协同学习珍视每个人的智慧、观点,是将每个学生的学习经验充分共享的学习过程。分享表达则是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答用各种方式进行阐述,以获得其他人的认可,并从他人的观点中发展自己的认识,在学习经验的共享和反思中提升学习品质。
1. 关注分享表达的广度与深度
分享表达强调课堂学习的反思性,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思考后分享自己的想法、做法或表达自己对他人观点的评价和建议,从而提升自己的学力,因此,必须关注分享表达的广度和深度。
广泛参与是深度学习的显著特征,如上文提到的小组合作互改故事,在任务学习中每个学生都阅读他人的故事,列出生字表,找错词错句,表达自己的题目建议等,学生有的说,有的写,充分显示了合作学习的协同性。
如何达成分享表达的深度,应将“倾听—串联—反刍”始终贯穿其中。在倾听中串联自己与别人的观点,遇到困难能回到问题原点,重新梳理解决方案进行阐述,以达到表达的深度。
2. 重视分享表达的多样性
生生互动中,在倾听和思考他人的观点时,往往能够挑战自己原有的想法和认知,从而产生新的认识。因为真正的学习产生在差异之中,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分享表达内容的丰富性以及表达方式的多样化。除了小组协同学习中小组汇报时让学生分享表达外,在学完一个单元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复习归纳,通过分享表达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让全班学生学习讨论,作个性化修改。这时学生复习归纳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笔记、绘本、演讲录音、思维导图等,人际和小组间的相互启发和借鉴,使协同学习进入发展高阶思维、促进积极语用的理想境界。
3. 引入“三明治式”的评价方式
分享表达中有很多是点评或分析,是学生学会课堂评价的有效路径。笔者尝试在课堂中引入了“三明治式评价”:外层是认同、赏识、肯定、关爱和学习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以培养判断能力;中层是建议、批评或表示不同观点,发展求异思维;里层是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促进互学互进。这种评价法充分保护了受评者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发挥了课堂互评的激励功能,构筑了互学互评和互为小先生的关系。
如在译林出版社《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4 What do they do?复习课,学生在组内分享本单元的思维导图时,引导对他人的作品进行评论。有位组员是这样评述的:I like your mind map. Its really beautiful and useful. I think you can write more words about the jobs: pilot…Youre really good at drawing. 有些觀点不会用英语表达时,还用中文对元音后s的发音规律作了适当补充。通过坚持训练,培养了每个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评价的习惯。
小学英语协同学习是促进学生语言知识习得、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的过程,而“协同式”课堂实践样态的建构和创生是英语课堂从“控制论”走向“互动论”的应然选择,教师陪伴、引导,同伴合作,在“协同”中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协同学习的价值旨归。
参考文献
[1] 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钟启泉.课堂革命[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