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墙在小学德育中的作用及其发挥

2020-11-18苏醒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德育实践校园文化

苏醒

摘    要    文化墙是校园文化的多方位展示,是学校选取的教育观、价值观的一种集中释放,是学校综合素质在日常生活中的表达与表现。文化墙承担着学校文化的宣传与展示功能,同时又是学生创作、教师表达的窗口。小学文化墙应该给学生留有创作空间;应由校师生三方共建小学文化墙;摒弃小学文化墙中的错话、假话、空话;允许小学文化墙的参差多态和丰富多彩,提高小学文化墙在学校德育塑成中的作用。

关键词  文化墙 校园文化 德育塑成 德育实践

文化墙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丰富多彩的绘画、有趣生动的文字、发人深省的标语口号无一不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从小学文化墙的组成来看,选择的内容、符号、图片、形象、标语,均体现了学校信奉的价值导向、发展目标、学生兴趣等等。简单来说,文化墙是校园文化的多方位展示,是学校选取的教育观、价值观的一种集中释放,是学校综合素质在日常生活中的表达与表现。虽然小学文化墙是无声的、静态的,但其定期更新的内容和形式却和学生的、教师的生活息息相关,肩负着校园文化承载和展示的义务。本文基于小学文化墙的价值、教化作用,以及小学文化墙的特色,探讨如何将小学文化墙的价值和良性影响发挥到最大。

一、文化墙的价值

每个学校设置文化墙的区域并不统一,其位置的差异能够体现出学校对小学文化墙价值认知的差异,由此,小学文化墙的价值发挥也不同。从校园文化角度看,小学文化墙主要包含着以下价值。

1.文化墙是校园文化的集中展示

某地区小学的低年级分校(仅包含本校1~2年级的学生)的墙体绘制主要以幼儿图画为主,偶尔出现的文字也以拼音替代,整体内容也倾向于轻松活泼。每年九月小学新生入学时,学校文化墙的墙面会专门设计低年级学生群体中流行的动画人物、卡通人物,以此提高一年级新生对学校的熟悉感和接纳度。反觀1~6年级都包含的小学,他们的文化墙体上就出现了一些较为复杂的内容,文字出现的频率也较高,风格以整洁、自然为主,一些学校还与时俱进地增添了一些口号和标语来激励学生和教师。文化墙不同的风格与各异的内容首先反映的是校园文化和受众的差异,因此可以说,校园文化墙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校园文化缩影的呈现。

2.文化墙是时代价值观宣传的最前沿

由于学校围墙所占的区域和面积很大,许多学校都将文化墙作为口号、标语、时代精神的展板使用。最常见的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内容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学生时代的要求和召唤,对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塑造起步阶段的学生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文化墙是简便易得的宣传载体

学校四周的围墙、教学楼的墙面、班级墙面几乎都可以成为文化墙,文化墙这一载体也最为简便易得,不论是在墙面上绘制图案,张贴标语,宣传某一理念、观点,还是将文化墙作为提供给学生、教师表达和创作的平台,其使用成本往往也是最低的。借助文化墙,不仅仅可以在校园内部形成自发的文化氛围,也可以向外部展示校园丰富的内生性文化。从宣传和文化展示拓展层面看,眼下的文化墙功能显然还有待于持续性地拓展和生发。

4.文化墙是学生心声愿望的窗口

诉说与交流是人类本能的需求之一,未成年人,特别是小学阶段的未成年人,他们的诉说需求更为直接和明显。不过由于课堂秩序和校园规则所限,许多成年人的交流和表达需求处于被压抑的状态,课堂上禁止学生随意插话发言,学生之间的课下交流仅限于课间十分钟,学生的心声经常无法得到充分表达,根据这些情况可以判断,眼下学生的表达需求是被忽视的。文化墙从一定意义上则可以提供学生表达自我的渠道,他们通过在墙上绘画、在黑板墙上书写来满足发声、表达和沟通的需求和愿望。

二、文化墙的教化作用

1.图像化的展示与低年级学生图像认知发育相契合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文化墙都配合图画和卡通形象来呈现,这样的设计有几个好处,譬如:图画使得墙体墙面更为美观、更加丰富;图画和卡通形象可以使学生产生更多的认同感和熟悉感,对校园生活产生信任和归属感。不过围绕文化墙的文化转换力开展的讨论显示:文化墙图片最主要的功能是配合文字提供了形象化的思考依据。在笔者调研的某小学内,文化墙外墙体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二字旁配有一家人和和气气吃饭的图片,小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和谐”“民主”这一类抽象概念,但是在配图的帮助下,小学生可以感受到抽象概念的内涵。图像化的展示方式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也相对友好,他们阅读文字的能力不强,而阅读图画则是他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小学文化墙配合图画,将给这些新入学的幼儿们以直观、具体的印象,对他们世界认知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奠定作用。

2.日常展示的体认性与潜移默化价值观培育相契合

许多学校将大门周围的墙壁作为学校文化墙展示的主墙面,几乎每一面墙上都写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针。这些格言并不仅仅面向学生,在宣传教育层面,它兼具三重功用:第一重旨在向家长、向社会展示该学校的办学风气和对教育的认知;第二重旨在提醒教师自身的职责与义务;第三重则是利用日常学生、教师上下学、上下班的过程中目光的接触与观摩,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和教师对教育的看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重视,从潜意识层面塑造少年儿童对读书学习的体认与接纳。

3.丰富多彩的内容与学生心灵表达的模式相契合

校园是学生生活时间最长的公共场所。儿童的天性是天真且喜好自然的。从儿童天性生发的角度来看,文化墙装饰了学校原本苍白冷硬的教学楼、办公楼,轻松有趣的风格使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很多学生在校园中活动、在文化墙的图画中感受到了校园的美丽与活力。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学校邀请了本地一些比较知名的、比较有艺术鉴赏力的美术教育者、设计师参与了学校文化墙的设计和绘画,这些富有美学创造力的作品将对学生的审美产生良性的影响。

4.允许儿童涂抹的空白墙与儿童释放童真的天性相契合

在一些管理相对宽松的学校,许多学生用粉笔、彩笔在学校的空白墙面涂抹,自发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童趣的文化墙。在这些“文化墙”上既有学生游戏时用来计数的图形和阿拉伯数字,也有一些学生的童真言语,如“下次考试我要打败*班的***(学生名)”。这些内容都是学生日常生活的真实展示,在这里学生释放了自己的天性,表达了自己真实的内心与情感。学生自发涂抹的空白墙也可以成为教师观察学生情绪、了解学生的窗口。

三、文化墙的构建探索

1.小学文化墙应该给学生“留有余地”

在过去的刻板印象中,许多小学文化墙的主要创造者是学校邀请的美工人员和学校组织的美术教师。由学校组织创作的文化墙大多都表现出了有序、整洁、条理等特点,色彩的使用、图形的选择、文本的创作等等都比较正式,较为成熟。虽然从校园整体环境创建的角度看,这样的校园较为整洁、美观,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学生会认为文化墙的内容死板,与自己的生活不符,缺乏对文化墙内容的认同感等等。这一类缺乏学生认同的文化墙往往很难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常常对这些文化墙“视而不见”。学校出于学生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的考虑,目前很少开放空白墙面允许学生涂抹。部分学校对学生涂抹墙面抱反对的态度,他们认为允许学生胡乱涂抹墙壁破坏了学校的教学秩序,是对学生的溺爱和过度纵容,不应该鼓励。这一观点反映出新老教育观念的冲突,也反映出校园主体定位的差异。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先开放一小块空白墙作为学生涂抹墙壁的实验田,或者是借助黑板漆,让学生在学校可控的范围内涂抹和表达。学校文化墙不应该是学校管理者单方面的传声筒,而应该成为所有学校参与者共同表达的园地。

2.小学文化墙应由校师生三方共建

小学文化墙的构建过程体现了学校的管理思路,一般来看,学校文化墙的内容制定是由学校的管理者完成的,实践则是由美术教师和学校外聘的美工共同完成,而学生这一最应该参与的主体则成为了单纯的旁观者和接受者。这样的分工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首先是学校管理者设计的内容和图片不能反映学生的心声;其次是教师在文化墙的构建中也成为了“被教育者”,他们被动接受学校设定的教学理念(如常见于媒体的“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最后是学校管理者与学生教学脱节,他们缺乏一定的敏感,常常在对外宣传时露怯,一些理念容易被诟病。解决这一局面的最好办法,就是放开小学文化墙的设计权,允许学生、教师共同参与其中。学校可以组织“文化墙设计大赛”,集思广益,也可以开设匿名信箱,让学生们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还可以直接留出空白墙面允许学生们自由创作。

3.小学文化墙允许学校参与者表达心声

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只有学会求真,学生才会变成有真实情感和真实力量的人。反观现实,错话、假话和空话在小学文化墙上却比比皆是,常见的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就将教育的失败完全归责于教师,视学生素质和家庭环境的差异于无物,使得教师承担了本不应该承担的责任。“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这句话贬斥了人类正常的亲情关系,试图将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抬高到超我的境界,这无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这是一句空话。然而这些常常出现在学校文化墙上的标语不仅没能够对学校教学秩序起到正常的鼓励作用,反而对教师群体形成了压迫,很多教师每天观看这一类标语感受到的并不是鼓励,而是壓力。学校管理者应该保持着开放的、自由的观念,允许教师与学生说出自己的心声。

4.小学文化墙应参差多态和丰富多彩

学校文化墙不应该是一个严肃刻板的存在,要想使得小学文化墙活泼、可亲,关键在于要使其变成学生愿意创作、愿意欣赏的平台。笔者调研中也看到了一些日常疏于“管理”文化墙的学校的墙面出现的一些学生创意,如学生自己写的打油诗“作业做完了,回家笑哈哈”,有的墙面上画上了打扮华丽的仙女,有的墙面上画上了五子棋的棋盘。固然墙面不算整洁,但墙面内容的生动、学生在墙下获得的快乐却是无法忽视的。在国家强调“减负”、强调快乐教育的当下,将小学文化墙的一部分打造成丰富多态的样貌,既回应了时代的要求,又满足了学生的渴望,可谓一箭双雕。多样态的校园文化环境也将催生出一批更有创造力、更有思想力的新一代学生,为学校自发性文化的生成提供无限助力。

参考文献

[1] 黄云云,孙海波.校园文化墙建设价值评析及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19(18).

[2] 王丰.让校园文化墙展现出教育的魅力[J].教书育人,2018(32).

[3] 王俊卿,田阳敏.校园文化建设的“两精”与“两深”[J].辽宁教育,2017(18).

[4] 孙建. 重庆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墙设计优化策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6.

[5] 贾宪章.校园文化墙应多些“学生地盘”[J].教书育人,2015(19).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德育实践校园文化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探究性德育实践视域下的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中小学德育实践衔接性探析
用心沟通 用情呵护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职院校德育实践科学路径研究
系统论视阈下德育实践载体的选择与优化
德育实践的三大形态及其教育意蕴①
我区高校8项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获国家级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