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追星现象的正向引导

2020-11-18沈红霞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追星小学生

沈红霞

摘    要    小学生追星的现象在近年来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小学生情感冲动、缺乏辨别能力、逻辑思维不强等特点,往往也使得他们在追星的过程中受到伤害。研究认为,目前小学生追星存在着低龄化、组织化、情绪化、排他化、幼稚化的特点,这些特点引发的负面影响阻碍了小学课堂日常教学,建议采用理解学生投身“追星”和“粉圈”的心理原因、家校联合应对粉圈文化的侵扰、尊重學生在课余时间娱乐休闲的权利三点建议,消解追星现象在小学班级中的负面阻碍,正向引导小学生价值观。

关键词   小学生 价值观引导 追星

2020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来自山东泰安的人大代表提出关注青少年追星、关注“饭圈”文化,教育者应担负起引导未成年人主流价值观的社会责任。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线基层教师在班级教学中不难发现,几乎每个班级中都存在学生“追星”的现象。和中学生的追星活动相比,小学生追星具有盲目性、狂热性和非理性的特点,由此也引发了一些班级矛盾、师生矛盾、家校矛盾。本文分析眼下小学生追星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盲目追星带来的负面阻碍,并根据可实践性与现实性给教师提供一定的引导策略,尝试解决眼下小学生追星热引发的班级管理问题。

一、小学生追星热的特征

1.低龄化

近年来青少年追星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低龄化。和过去十几年的青少年群体追星现象比对,可以看到越来越多年龄小、缺乏是非判断力的小学生进入了追星的队伍。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客观的社会原因,也有父母和家长的主观原因。在南通本地调研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在一些家庭中监护人对小学生追星的态度比较模糊,有的家长认为,追星是学生学习之外的放松,在合理的状态下可以支持。因此,儿童在追星过程中并非如刻板印象反映的那样缺乏支持。在对小学生的调研中,一部分刚入学的小学生已经有了崇拜的偶像,而歌舞、表演类的明星是小学生崇拜偶像的主流。

2.组织化

小学生的追星行为往往需要身边同学的认同。在小学班级中一些学生也选择与同班同学交流、交换偶像的信息,以达到获得认同的目的,在这个环节中,逐渐产生了组织化的现象。在对同一个偶像的追捧中,往往有一个学生作为该明星在班级中的“信息发布者”,而其他学生则支持和团结在这位主导者身边,慢慢形成固定的组织。在这个小圈子里,小学生自由和大胆地表达着对偶像的喜欢,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等级,看过明星演唱会、拿到过明星签名的学生在小圈子里的身份相对较高,而对明星刚刚感兴趣、追星时间不长的学生则处于小圈子的边缘。

3.情绪化

沉浸在追星情绪中的小学生很容易受到明星行为的影响,在情感认知上也是如此。明星所受到的攻讦、辱骂、挫折,同样也会引发小学生对其的同情。同学无意间对其崇拜明星的负面评价、教师对其追星行为的阻拦等,都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有学生会因为同学对明星的嘲笑而情绪反映激烈。

4.排他化

当班级中形成追星的小圈子、小团体时,排他性就已经形成。比较常见的现象是当A和B明星处于竞争关系时,崇拜A明星的小团体可能也会排斥喜欢B明星的学生。这种排斥既可能是表现在语言上的直接拒绝:“你喜欢B,我们不带你玩”;有时这些排斥表现为错误归因的批评,如“只有学习不好的人才喜欢B”“喜欢B这么土、这么矬的明星,只能说明你也是垃圾”。这些批评因为圈子的封闭,往往很难被班主任老师观察到,在缺乏教育和引导的情况下,可能演变成群体对个体的欺凌。

5.幼稚化

小学生缺乏逻辑思辨能力,在追星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其他人对明星本身是否产生认同而生发出各类情绪,乃至于做出一些过激行为,以引发他人的注意,占据道德的高点。在班级中,这种对偶像的狂热崇拜有的时候表现成说大话,有的小学生言之凿凿地表示曾经见过偶像,并且得到过偶像的亲密接待;有的小学生则会向同学吹嘘自己买过该明星代言的很多产品,不是免费欣赏该明星的艺术作品。在本次匿名调研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承认自己曾经偷偷用父母的手机付款,支持喜爱的明星。

二、小学生追星热对班级管理的阻碍

1.分散了小学生对学业生活的注意力

眼下的追星已经形成了舆论中的饭圈文化,粉丝常常要为了某位明星“打榜”而“做任务”。对于小学生而言,“打榜”“投票”“控评”等支持偶像的行为打乱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秩序。有的学生甚至为了给偶像“打榜”“做票”“控评”,利用晚上的睡眠时间和上课时间,不分场合地在“微博”等平台不停地发送评论,影响了日常生活。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追星对小学生的影响不仅限于价值观、人生观,还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生理健康。

2.粉丝圈子文化对学生的价值观造成影响

自媒体的发展导致粉丝圈子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饭圈文化”。在这个相对较小、相对集中的圈子里,小学生的价值观与思考模式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拜金主义、精致利己主义已经成为了一些小学生信奉的信条,他们不加掩饰地表达对有能力购买明星代言的奢侈品的其他粉丝的羡慕与崇敬,并且将成为明星、成为偶像当做自己人生的目标,从这一方面看,也可以看到明星文化、饭圈文化对传统价值衡量体系的消解。

3.瓦解了学生眼中教师身份的权威性与神圣性

本来教师对小学生来说是神圣的,不过在追星狂热的影响下,一些小学生则表现相反,他们通过对抗教师来证明自己对偶像“无畏”的爱和尊崇。在“微博”平台的明星话题广场,许多低龄学生用稚嫩的语言诉说自己是如何通过对抗教师来“捍卫”偶像的尊严。在饭圈文化的影响下,偶像与教师的行为形成了一种反向的身份认同,即反叛传统权威的行为被大肆鼓励,偶像成为青少年崇拜的新权威。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一是粉丝圈子是以未成年人为主要组成人员,青少年的叛逆心理在抱团中被不断放大;二是媒介的商业引导下,偶像明星被包装出完美的形象,由此对教师个人的健康与发展不同程度形成了冲击,网络暴力、非法人肉个人信息等等已经屡见不鲜。除此之外,调研中一部分教师反映,他们回避和学生深入讨论偶像这一话题,青春期的学生情绪很冲动,常常会为了维护偶像而在现实中举报、在网络上曝光老师的言论与隐私,导致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从这些例证可以看到,在饭圈文化影响下,教师身份的意义亟待被重新正名。

4.破坏了班级生活的日常秩序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当小学生陷入追星狂热时,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开始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地宣传介绍自己的偶像。课堂上交头接耳、放学后三两成群聚集在班级内交流消息,甚至是在课后耗费大量时间用于观看偶像的视频、音频资料,这些都影响到了学校正常教学、学生正常学习的开展。特别是当追星文化弥漫于校园时,不同明星偶像的粉丝小圈子也形成了一定的冲突和对立。在调研的小学中,有的班主任反馈班级内多次出现过学生之间因为偶像问题产生激烈冲突的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因为讨论偶像时的细枝末节问题产生隔阂与欺凌,这在过去的小学中是不常见的,然而眼下这种现象却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打乱了原本和谐有序的班级秩序。除此之外,追星引发了学生之间的身份焦虑,追星的花费很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在追星攀比的过程中进一步被放大,这种负面信息或多或少也影响了班级的良性运行。

三、小学班级中学生追星热的引导

1.剖析学生投身“追星”和“粉圈”的心理原因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刚刚进入青春期的人需要去构建自我同一性,在急剧变化的外表和高水平的荷尔蒙影响下,他们通常将自我投射在一个相对完美的对象身上去构建。这种心理逻辑就是追星行为的起源。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环境在互联网的引导下变得更为复杂,心理也更为孤独。小学生们缺乏自我表达的路径,也缺少独立探索的实践。因此,他们常常选择一位符合自己审美和情感需要的偶像来代替理想的自我建构。这也解释了小学生对偶像异乎寻常的“忠诚”和“狂热”,他们实质上维护的是他们理想中的自己。

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对症下药,创造更多的班级共同活动环境,让同学之间产生互动和了解。在大课间、午间休息等时间,可以组织亦动亦静的活动,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频次,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老鹰抓小鸡、丢手绢等游戏,促使学生之间产生交流;针对高年级学生,可以开展“心里话说一说”活动,鼓励学生匿名写信,再打乱顺序分发到不同学生手上,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说心里话的空间,又增进了集体的连结感,进而帮助小学生摆脱对“粉圈”“饭圈”等群体的依赖感,从“追星狂热”的状态走向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

2.家校联合应对粉圈文化的侵扰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仅仅存在于学校,而家长则可以实现家庭角度对学生不当行为的纠偏。教师在纠正学生过度沉溺追星行为的同时,首先可以与家长取得联系,构建家校一体的“统一战线”,与家长在学生过度追星这一问题上形成明确的共识,如降低学生使用手机、平板上网的时间,监督小学生在网上浏览的内容范围以及判断是否存在不良的“粉圈”行为(如肆意辱骂“对家”、购买“小号”刷票等等),对于已经存在的负面行为,家长和教师应该及时联系、及时制止;教师也应该帮助家长认识到,小学生沉溺追星,实质上是在追星过程中寻求情感的代偿,因此家长对学生应该进一步加强了解,满足他们合理的情感需求,做到物质和情感上供给的充沛和充足。家校联合同样还有利于教师在与追星学生之间出现冲突时,教师澄清自己,避免引发更多的家校误会与负面事件。

3.尊重学生在课余时间娱乐休闲的权利

小学生的课业压力随着年级升高而越来越大,缓和压力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相对健康的方式舒缓压力,登山、跑步、唱歌、绘画等都是健康且有益身心的活动,教师可以在秋游、春游期间组织学生在学校附近的公园走一走、看一看,让学生从身边小事学会欣赏平凡之美。不过在引导之外,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选择自己爱好的权利。小学生可以选择观看偶像的表演,也可以收集偶像的信息,在适度的情况下,这并不会对学生的心灵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的意识,将学生当成是一个有能力为自己选择的客体来对待,而不是想当然地将学生看成是对世界毫无感知、完全依赖教师和家长保护的弱者。尊重和肯定的态度也会降低小学生的逆反心理,有利于教师引导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闫玉霞.“粉圈文化”对小学生行为模式的误导与纠偏[J].教学与管理,2020(08).

[2] 罗菲.追星不可怕,善意来引导[J].科技视界,2017(31).

[3] 范从从.高年级小学生偶像崇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

[4]  “追星一族低龄化”让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忧心忡忡[J].海南人大,2015(08).

[5] 黄小梅.呵护“星光闪耀”下的花朵——高年级小学生“追星”现状及引导策略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03).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追星小学生
怎样平衡学习与追星
让追星不疯狂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追星不能成为生活的全部
编辑部追星日常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开怀篇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追星不如追艺术 赶上看展览的漫步人生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