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冠肺炎”谈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0-11-18云南大学附属中学王玉娥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新冠肺炎生物学传染病

云南大学附属中学 王玉娥

2018 年1 月16 日,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确立了生物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如图1),而初中生物学核心素养应该与高中是相通的。2020 年的寒假与往年大相径庭,师生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的肆虐而有了不一样的假期体验。于是,基于“新冠肺炎”,笔者对如何培养初中生生物学核心素养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图1 生物学核心素养

一、以“新冠肺炎”为素材,构建生命观念

从“新冠肺炎”爆发到2020 年5 月9 日23 时,国内累计确诊84416 人,累计治愈79418 人,累计死亡4643 人;国外累计确诊3962051 人,累计治愈1326987 人,累计死亡272473人。表面上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组数据,可这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每个家庭的成员,是人类生命的延续。在这次灾难面前,有无数人以自己的力量争分夺秒地与病毒抗争,挽救生命。新型冠状病毒是生物,其源头宿主也属于生物。天地万物虽不同却是平等的,不同物种之间存在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等关系,这正是七年级《生物学》上册教材中所讲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不能永无止境地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生物圈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新冠肺炎”让学生认识到人类虽然进化到会思考、会劳动,创造出语言和文字,自诩为高级生物、万物之灵,处于食物链的顶端,但也和其他物种一样,只是地球生物之一。在教学“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教师可以拓展到新冠病毒原本与人类并没有交集,但是人类乱捕滥杀等行为活动打破了生态平衡,导致了全球性疫情蔓延。由此,我们更应该认识到人类的局限性和生态系统有限的自动调节能力。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习近平总书记说:“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这说明国家已经非常重视生态平衡了。而今年,习总书记把生物安全又纳入了国家安全体系,并指出“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要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这对初中生物学教师的教学有直接的指导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生命观不仅仅局限于人类,生物不仅仅包含人类一个物种。《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和《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说明》也强调要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并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在教学“生物多样性”时,教师可以强调人类应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其他生物,尊重其他物种,保护野生动植物,重视不同物种的重要性,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使学生构建生命观念,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二、以科学论证“新冠肺炎”为导向,培养科学思维

突如其来的疫情是对每一位普通公民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的一次大考。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打开手机和电脑,各种关于“新冠肺炎”的信息层出不穷。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的内容是“传染病和免疫”,学习了这部分内容后,学生对病原体、传染源、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免疫等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理论基础的指引下,学生可以高度认同党中央和省市下达的文件指示,对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进行甄别。例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能迅速理解“新冠肺炎”的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通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在人与人之间有较强的传染性。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因此,对患病的人和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主要是控制传染源;出门佩戴口罩、勤洗手、开窗通风、酒精消毒等属于切断传播途径;健康人尽量不聚会,适当锻炼,提高免疫力等属于保护易感人群。这些举措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蔓延。面对严峻的疫情和汹涌的舆情,相信学生能用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作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有学生将此次“新冠肺炎”和2003 年的SARS 进行类比,猜测随着天气变暖,疫情将逐渐退去。也有学生提出,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比较暖和的地方,仍有“新冠肺炎”病例。同样是类比推理,两者的结论是有冲突的。针对这些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议题,教师可以围绕科学论证过程,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得出结论等环节,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展科学思维。

“这是一个需要事实而不是恐惧的时刻,是需要科学而不是谣言的时刻。”如果说科学是最好的谣言“粉碎机”,那么科学思维则是使用这台“粉碎机”的“说明书”。疫情期间,存在各种谣言、伪科学,甚至阴谋论,如何辨别真伪、指导实践,科学素养必不可少,科学思维尤为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思维,能够运用归纳、概括、演绎推理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与规律,审视或论证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议题。这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

三、以传染病的科学史为载体,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随着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自进入农业文明后,传染病就一直影响着人类。人类定居后除了耕地,还要驯化养殖动物,而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大规模的传染病都是由动物引起的。我国目前的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3 类,共39 种。其中最危险的甲类传染病有两种:鼠疫和霍乱;乙类传染病有25 种,其中,SARS、禽流感、肺炭疽和“新冠肺炎”,采取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我相信这次疫情会让这一代学生终生难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列举以下人类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传染病,(如部分传染病及其产生的影响表),为学生作知识拓展。让学生了解人类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也取得了很多傲人的成绩。1980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存在于人类社会几百年的传染病天花,因为疫苗的研制成功而终结,这是人类历史上灭绝的第一种传染病。通过序列比对分析发现,甲型H1N1 流感病毒一直存在于人类和其他动物体内,如图2。2009 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甲型H1N1 流感疫苗研发和注册使用的国家。虽然疫苗的问世切断了部分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但还有一些传染病没有研发出疫苗。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下册的部分内容,涉及了计划免疫,并以艾滋病为例阐述了传染病的传播特点、传播途径等。因此,学生对传染病和免疫的知识都有大致的了解。通过这次疫情,相信学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病毒、传染病和免疫的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探究传染病的发展史,比起图片或文字介绍,更能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部分传染病及其产生的影响表

图2 流感的传染病史

四、以情境活动为载体,培养社会责任感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有的人对死亡很恐惧,有的人对死亡很淡然,有的人因知识匮乏攻击责怪患者,有的人因故意隐瞒害人害己,有的人在网络上致敬逆行者,有的人在不明真相时变成键盘侠,有的人漠视疫情,有的人自我防卫过度。作为中学生,如何辨别真伪,辩证地看待这些问题呢?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学生应将社会责任切入现实生活,把正确的价值观作为言论和行为准则的标杆,不盲目跟风、恶意诋毁。《大学》中说:“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中学生通过“修身”,才能真正认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才不会在整个社会面临挑战时选择逃避。教师可以通过“新冠肺炎”提醒学生,个体的生存离不开社会大环境。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中学生必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才能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基于此次疫情,我们经历的不仅仅是一场灾难。在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教师应该从病毒的生物学角度让学生理解它、接受它,进而掌握它、攻克它。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疫苗的成功研制,都说明生物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学中,教师应当超越对简单的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与记忆,超越简单的考查评价,突出对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猜你喜欢

新冠肺炎生物学传染病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政府要做好公共价值的创造者和守护者
新冠肺炎疫情前期应急防控的“五情”大数据分析
科学与价值: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风险决策机制及其优化
台陆委会正式改称“新冠肺炎”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