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数学课堂教学细节的缺失与跟进

2020-11-18江苏省无锡市港下中学孙伟刚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公开课线段细节

江苏省无锡市港下中学 孙伟刚

新课程改革至今快二十个年头了,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已获更新.但是,教学细节似乎没有得到太多关注.细节的缺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从我今年听到的多节公开课中已初见端倪.现拾零撰文,以期抛砖引玉.

问题一:设置问题,似是而非

【案例1】公开课《线段、射线、直线》教学片段:

问题情境:如图1,小兔子在A地,从A地到B地有三条路.

教师提问:(1)小兔子走哪一条路相对近一些?(2)从A地到B地有没有最短的路?

图1

生1:“第(1)题的答案是走第②条路相对近一些;第(2)题的答案是连接A、B两点构成的线段AB是最短的路.”

师:“大家同意生1的观点吗?”

众生颔首示意,教师也点头赞同,并不忘赞美生1一番.

正当大家以为教学将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时,生2大胆地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老师,我觉得第(2)题的答案也是第②条.”

见师生满脸不解,一时缓不过神来,生2继续回答:“因为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从A地到B地有三条路,言下之意,从A地到B地没有第四条或更多条路可以选择,因此根本不存在线段AB这条路.”

【细节缺失】乍看教师的提问严谨简洁,题意简单明了,似乎不会产生歧义,学生回答问题应该轻而易举.其实不然,仔细研读并深入思考可以发现该教师设置的问题似是而非,提问表述有悖科学.由于问题设置出了偏差而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学没法继续展开,其深层原因就是教师课前没有关注提问细节.

【策略跟进】在评议该课时,开课教师首先作了自我批评,表示今后要注重内容细节,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着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至于第(2)小问如何修改,开课教师暂时也想不出良策.一位听课教师提醒了他:“有没有看看教科书上是怎么设置问题情境的?”原来课本第146 页上赫然写着“从A 地到B 地能否修一条最短的路?如果能,你认为这条路应该怎样修?请在图中画出这条路”.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教材上就有完美的问题设计.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获得标准答案自然就顺理成章了,也为概括得出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作了铺垫.

可见,设置问题,切忌似是而非.另外,由于教材浓缩了许多编写专家的思想精华,为一线教师展开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本,故用好教材其实就是注重细节的具体表现.

问题二:给出图形,随心所欲

【案例2】公开课《线段、射线、直线》(同课异构)教学片段:

例题呈现:如图2甲,往返于无锡、江阴两地的客车,中途停靠惠山、青阳、南闸三个站点,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回答:

(1)需要多少种不同的票价?

(2)需设计多少种不同的车票?

图2

教师讲解:解决这个实际问题需要一点智慧,如果将五个站点抽象成五个点,分别用字母A、B、C、D、E表示(如图2乙所示),将其“数学化”,那么原来的问题就可以转化为“数线段”的问题,所需知识与本课学习内容联系紧密,但要注意“票价”与“车票”的区别.举例说明:AB与BA路程一样,因而票价只需设计一种,这样只要数一下图中共有几条线段就是需要几种不同的票价;但AB与BA起讫点不同,故车票应设计为两种.这样只要将图中线段总条数乘以2就是需设计的不同的车票种数(解答略).

【细节缺失】这是一道有关线段的实际问题,情境取自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教师分析详细周到,讲解通俗易懂,似乎没什么毛病.事实上,问题就出在所给的图形上,从图上我们能直观感知AB=BC,AC=CD,AB、BC 虽是不同的线段,但票价应是相同的,只能算一种.同理,AC、CD这两条线段的票价也只能算一种.这样说来,第(1)题的解答是存在问题的,是教师画图的随意性颠覆了解答的科学性.

【策略跟进】本题堪称“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典型.事实上,无锡到惠山的距离(AB)与惠山到青阳的距离(BC)是不相等的,因此建议教师在设计图形时,途中站点不要均匀分布.更进一步,既然问题中出现了真实的站名,为了体现情境的真实性,建议弄清相邻两站之间的实际距离(可百度查询),然后根据实际距离的大小对应地在图上用不等的线段表示.这样的图形设计才无懈可击、科学有效,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数学化”模型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三:分析典例,一意孤行

【案例3】公开课《同底数的幂的乘法》教学片段:

师生共同探索、归纳出同底数的幂的乘法法则后,进入例题教学环节.

教师出示例题:已知2x=8,2y=192,求2x+y的值.

解决本题时,通常将公式am·an=am+n逆用.应该说,这需要一点学生的智慧,但由于题目本身相对简单,大多数学生还是很快能获得思路并求得结果的(注:学生的回答是2x+y=2x·2y=8×192=1536).但课堂上偏偏有一位女同学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她的思路是先设法求出x、y的值,然后再代入求2x+y的值,结果引来了教师的一通“责备”.更为“经典”的是,该教师居然这样来点评她:“已知2y=192,你有本事求得出y的值吗?如果2y=123456,你还敢去求y的值吗?”教师的本位观念可见一斑.

【细节缺失】这个女同学的解题思路应该说是符合常理的,虽然以她现有的知识水平暂时无法解决问题,但绝不是毫无道理的.试想如果问题变式为“已知2x=8,2y=64,求2x+y的值”时,那么按她的想法来解答轻而易举,怎么就一无是处了呢?“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该教师的“暴力语言”会极大地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像这样,教师以所谓的“知识权威”一意孤行地“压制”学生,后果极其严重,教训极为深刻.

【策略跟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鼓励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遇到案例3 中的学生时,首先要耐心倾听,努力发现和挖掘她未能表达清楚的“含义”,善于搜索让她深入思考的“疑点”,哪怕是错误的见解,也要鼓励她勇敢地说下去.这不正好培养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吗?事实上,由2y=192 这个条件,启发学生将192 分解质因数为26×3,而3 依现有的知识不能表示成以2 为底数的幂的形式,故目前无法求出y 的值,但这种想法确实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通性通法,是值得提倡和肯定的.在肯定学生的同时再另辟蹊径,寻求解决方案,即鼓励学生考虑特法解决问题.需要注意的细节仅此而已,只需教师细心一点,考虑问题周全一点,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却是非常及时且必要的.

问题四:点评习题,得过且过

【案例4】公开课《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是怎么解这道练习题的呢?请把你们的做法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师:“生1完全按照所归纳的一般步骤解答此题,强化了通性通法,说得棒极了!”

生2:“我将第一个方程变形为2x=3y+5,再将其代入另一个方程消元……”

生2话还没说完,生3就抢过话茬:“生2的解法是错误的,因为生2的变形不符合要求.老师强调过一定要变形为1x=?的形式,应该像生1那样做才对.”

师(略迟疑地):“刚才两位同学的说法有没有道理?”

(学生沉思……)

生4:“我觉得生3强调的通性通法,为大众解法,但是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生2是将2x=3y+5整体代入,也就是说将2x看作一个未知数,用3y+5代替2x代入另一个方程,解法显得更简便.”

师(舒了口气):“同学们能够认真分析,积极思考,发现了新的解法——整体代入.”

生5:“老师我还有别的解法.”

师(疑窦重生,怕影响进度):“请你课后再给大家展示你的解法.这道题目的讨论到此为止,接着进入下一个环节……”

【细节缺失】纵观本案例,教师的语言一开始比较得体,诸如“请分享”“棒极了”“有没有道理”等语句洋溢着民主平等、以人为本的气息.学生积极主动、精妙绝伦的回答便是明证.但教师预设不够是不争的事实,组织课堂教学时放不开,从教师多变的神态如“略迟疑地”“舒了口气”“疑窦重生”等表明,其怕学生“节外生枝”而完不成教学进度,在得过且过的心理驱使下,“牵”着学生走进自己预设的环节中,硬生生地剥夺了生5 的话语权,而全然不顾其心理感受.笔者不禁要问:究竟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是以本为本还是以人为本?

【策略跟进】遇到生5 这样的学生乃课堂之大幸.其一,他大胆举手,积极发言,能掀起学习热潮;其二,他勤于探索,敢于创新,能引发思考热情.因此,教师应该腾出空间、给足时间,让他尽情地“发声”,相信会给其他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课后访谈,我们得知生5 的解法是这样的:让第一个方程保持不变,而将另一个方程变形为(2x-3y)+10y=15,然后把第一个方程整体代入,便得到5+10y=15.多么简洁的解题方法啊!虽然还是利用整体代入思想达到消元的目的,但这种思路更高端大气,更放得开,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

一般说来,只要学生经过思考,头脑中或多或少会形成一些解题思路.其实,此时的学生从事的是创新思维活动,不少奇思妙想由此萌生,不管正确与否,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哪怕是错误的思路,其错误中也会包含着某种合理的成分,而且一名学生的错误往往能代表一类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若能充分利用“错误”资源,慧眼挖掘其中的闪光点,就能使课堂教学更出彩.真为该教师没有在课堂上给生5 表现的机会而感到遗憾,也为全班同学错失一次提升能力的学习机会而感到可惜.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与“细节决定成败”说的是同一个道理.数学课堂教学的细节,不是细枝末节,而是虽细小但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作用的重要环节,它贯穿于整堂课的始终.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数学教师进一步提升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彻底摒弃“权威”“敷衍”“随性”等不良教学现象,做细做实,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竭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原动力,真正做到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的那样:“课堂这把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猜你喜欢

公开课线段细节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数线段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细节取胜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