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秀萍 深圳宝安第一代打工作家
2020-11-18李双鱼
文/李双鱼
2020 年9 月22 日,由《中国作家》杂志主办的“黄秀萍长篇小说《中国智造》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参加活动的有白烨、贺绍俊、石一宁、徐坤、张柠、付秀莹、刘大先、俞胜、郭海鸿等评论家、作家,研讨会由《中国作家》杂志主编程绍武主持。与会专家对黄秀萍的新作表示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是一部站位高、立意远,用心用情记录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书写一代创业者、守业者心路历程的丰厚作品,同时也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白烨表示,深圳作家作品以报告文学居多,真正关注深圳人情感的小说则相对较少,《中国智造》让人眼前一亮。作为20 年前“打工文学”的代表作家,黄秀萍个人的坚守和发展,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打工文学”在演变、发展、提升。多位与会者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小说人物关系的复杂和叙事空间的宏大,以及小说语言的诗化。“作者就像一个纳鞋底的人,将过去与未来相互交织起来。”张柠表示,互相穿梭的叙事、复杂纠缠的人物关系无疑给作家的写作制造了难度,也给读者阅读带来了挑战。作为深圳宝安第一代打工作家,黄秀萍又有怎样的创作经历呢?
酷爱创作 成就第一代“打工文学”作家
黄秀萍是广东阳春人,20 世纪80 年代末,随着打工大潮来到深圳,融进深圳的她,打工之余,开始拿起笔抒发打工生活的五味。那时的深圳,关内关外、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背着行囊闯荡的年轻人,这一批在梦想和现实中游走的外来打工者,让深圳这座热火朝天的城市变得更加快速、躁动和炫目。一个人有一个梦想,在这滚滚南下的人潮里边,也有着不少数量的文学爱好者,他们有相对扎实的文化基础,有改变命运的强烈诉求,有着在陌生城市主人般生活的远大志向。他们平常在公司车间加班加点,在拥挤凌乱的集体宿舍泡方便面,为着心中的梦想连轴打拼,在难得的空闲时间里,他们千方百计充电,很多人喜欢动笔写文章。
黄秀萍也是其中的一位,但又是比较特别的一位,与一般南粤女性安分隐忍的性格不同,外表柔和的她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不被命运摆布、勇于追求自我的个性。黄秀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广东妹子,讲话时依然留有粤式普通话的余味,她从小就喜欢看书观戏,喜欢思考社会问题,经常在日记本上写下自己的所观所悟。她是一位有想法、有韧劲、敢挑战的女性,她当然不愿意呆在小山村里过着一眼望到头的日子,只身一人从粤西农村来深圳打工,从最普通的流水线女工做起,没有任何的背景,没有任何的资源,完全依靠自己勤学苦练、铢积寸累,一步一个脚印最终走上高级管理岗位。难能可贵的是,她酷爱创作、惜时如金,如饥似渴看书,挑灯夜战写稿。在人来人往的街心公园长凳上,在闷热难耐的宿舍上下床的帘帐内,一篇篇响着机床声、带着汗水味、有着南国情的文章出炉了。
由于当时深圳的文化生活不是特别丰富,可以提供给外来工发表作品的地方也不是特别多。黄秀萍虽然业余时间写作了不少文章,但是一直苦于发表,她的投稿之路也是充满坎坷。多年之后,曾经发表过黄秀萍作品的《罗湖文艺》主编蓝运彰回忆道:“秀萍的字娟秀工整,文章都是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表述很顺畅,文字很清新,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对当下的珍惜和未来的向往。”在雪片般的来稿中,这位陌生的打工妹给蓝运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黄秀萍毕竟不是科班出身,而且作品都是利用别人逛街、拍拖、闲聊的时间写下的,有时难免有疏漏之处。于是,蓝运彰在稿件上面就地修改后,就毫不犹豫签发了稿件。
黄秀萍有个特点,就是特别善于学习,她不会因稿件的发表而沾沾自喜,而是注重从编辑斧正中发现不足,大到段落的移换,细到情节的描述,包括标题的选择,她都会用心琢磨,从中掌握技巧。她力求每一次都有新的亮点和进步,这一点也给曾经发表过她作品的编辑留下了深刻印象。
1988 年,由宝安区文化局主办的《大鹏湾》杂志创刊。这本以反映打工仔生活为己任、追求打工仔文学特色的刊物,成为打工文学的“黄埔军校”,受到广大打工者的欢迎。戴斌、谢湘南等一批因创作打工文学而引起文坛关注的作家、诗人,其成长都离不开《大鹏湾》的丰厚土壤。黄秀萍创作的打工题材中短篇小说也陆续在《大鹏湾》《特区文学》等主流刊物发表,省作协《作品》杂志还特别以专辑形式,推出她的两部作品,引起文学界的高度关注。
1992 年,深圳青年文学奖创立,黄秀萍凭反映打工生活的短篇小说《可怨的风雨夜》成为首届获奖者。其时,“打工文学”在深圳萌芽、发端,蔚然成长,影响波及全国,黄秀萍用心用情用力,通过文字展现了特区打工者原生态的集体素描,记录了深圳日新月异的蝶变轨迹,被称为第一代“打工文学”代表作家,拥有了一大批关注的读者、文友。
华丽转身 书写人生的“双城记”
在一代又一代来深建设者的推动下,深圳这座昔日的边陲小镇迅速崛起为现代化都市,黄秀萍也凤凰涅槃、华丽转身,实现了人生出彩的目标。先是站在了深圳特区最高文学奖的领奖台上,接着吃上了“皇粮”,并结婚成家,过上举案齐眉相夫教子的生活。她在工作之余自学深造,先后获得深圳大学大专和本科文凭,还考取了高级秘书资格证,成为单位里的“笔杆子”。
42 岁那年,黄秀萍幡然醒悟自己由“作家”成了“坐家”了,最初的梦想与追求被安逸闲适的生活所湮没。人往往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黄秀萍开始反思自己,她决定不能再做庸碌无为的家庭妇女。于是,倔强的黄秀萍决定走出生活的舒适区,突破体验格局,毅然申请内退,义无反顾放弃优越条件,追随丈夫前往苏州继续追梦。
在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黄秀萍手中的笔又吸收了江南的山水灵气,成为她写作的丰厚营养,她继续在写作的园地默默耕耘,她远离了文坛,却更加深入自己的内心,并且在内心中寻找到了写作的路径。
黄秀萍时常往返于深圳、苏州两地,书写着自己的“双城记”。在她看来,深圳已经是她人生中不可磨灭的印记,人只要在深圳真正打拼过,就有不认命、不服输的底气,就不再甘心坐待岁月飞、躺着过的日子。虽然那个“打工妹”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深圳赋予她的历练早已内化为动力基因,须臾不可分割。
2018 年12 月,人们在《中国作家》惊喜地看到了黄秀萍以深圳为题材的中篇小说《江南雪》。经过20多年沉寂,黄秀萍以特有的个性追求和叙事方式,出其不意地实现回归。这是近年来鲜见的一部讲述底层打工妹命运嬗变的作品,小说讲述了上世纪90 年代初“血汗工厂”时期打工妹生命价值的自我觉醒与挣扎,以及20 多年后命运的蜕变与升华。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丁力评价道:“感谢黄秀萍,她以打工妹的独特视角,书写打工妹的故事,让这段真实的历史不被飞速发展的时代和如今繁荣的现实所忘却与淹没。她在离开文坛20 多年后的回归与复出,让我们在繁荣的今天,重新审视那逝去的岁月。”郑丽娜在《人民日报》撰文评价:“黄秀萍中篇小说《江南雪》聚焦进城务工的年轻女性群体,书写青春奋斗故事。”
重返文坛 长篇力作《中国智造》引热议
黄秀萍的身影出现在深圳的文学活动,是在劳动者文学论坛上,著名作家喻彬事后回忆道:“从她那有些讲究的衣着打扮中,我隐隐感觉她与‘作家’‘文学理想’ ‘艺术情怀’这些词汇几乎无缘了,我判断她一定是进错门了,或者进来找某个作家朋友。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回来了’。我以为她回深圳原单位上班了,万万没想到,黄秀萍是说她回来重操旧业当作家了。我在想,她是不是在调侃穷作家?即便是真的,那也无非是在她那自由王国境界里的怀旧伤逝、吟风弄月,不可能是为生存而码字卖血。她早期小说里那些对卑微的生命疼痛感的描绘,对底层命运的忧思与挣扎的书写,只能成为往事和记忆。”
黄秀萍对喻彬说:“这些年,我一直在修行。”她一直深入企业体验生活并坚持小说创作。她创作的一部观照改革开放四十年中普通劳动者命运蜕变的长篇小说快要脱稿了,主要讲述几个当年一起在流水线上打拼的男女青年,经过许多磨难与坎坷、离散与欢聚,最终成为企业主人的心路历程。
喻彬没有想到黄秀萍所说的这样一部作品很快就出现在近日出版的《中国作家》2020 年上半年长篇小说专号上,这部长篇小说叫《中国智造》。被称为第一代“打工文学”代表作家之一的黄秀萍,时隔20 年后重新提笔,以聚焦中国制造业发展生态的重磅作品与新老文友见面。
“这是一部致敬成功,也致敬失败,致敬爱情,也致敬平凡之书。”先期阅读书稿的同行对《中国智造》给出这样的评价。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制造业在转型升级中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这个题材的书写?黄秀萍说,自己从最初的“打工文学”走过来,一直关注各类企业的生存状态。近十年来,因为工作的需要,她在苏州、深圳两地往来、工作,这是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带的重镇,也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最大现场,她持续关注两地多家大型企业的状况,深有感触,遂萌生了书写、记录的念头,她将选题报送深圳市文联、作协,很快入选2019 年重点题材扶持项目。作协领导对此选题给予极大关注,经常了解创作进度。
《中国智造》作为较早交卷的扶持作品,对黄秀萍而言,却历经了一个推倒重来的艰难过程。为加强体验,其先后深入苏州、东莞、深圳多家企业调研走访,初稿完成后,她特别邀请几位从事高科技企业管理、研发的朋友,为书稿提意见,其中一位朋友的尖锐意见触动了她,促使她狠下决心,将原稿推倒,重新完成。
作品完稿后,黄秀萍第一时间投给了《中国作家》杂志,很快就收到编辑部的采用消息,为更加完善、准确,她又对作品进行了一次大修大补。《中国智造》以珠三角、长三角高新企业的崛起、发展为叙事背景,聚焦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由“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在划时代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国企、民企、外企的投入与担当,呈现了中国企业家们顺应时代激流,转型升级的完美版本。作品塑造了一批有担当、有作为,有个性的制造业先锋形象,也以细腻的笔触,还原他们的情感生活和世俗日常。作品站在新时代民族工业再振兴的视角,审视变革中的小人物与国家、民族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心路历程。
《中国作家》杂志编辑部主任俞胜在中国作家网撰文点评这部作品时说:“小说就这样在梦幻般的描绘中为读者编织了一个唯美,且意味深长的爱情故事,同时在凄美的爱情外衣之下,揭示了几位新时代的企业家为什么做到了把中国创造升级为中国智造的隐秘动力之源,显露的是作家深入挖掘当代企业家内心世界的功力。”
“虽然停笔20 多年,但我从来没有离开过文学。”黄秀萍希望《中国智造》这部作品能够唤起读者对那个打工年代的深情回忆,也是她献给读者和文友的一份迟来的“见面礼”。
就在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黄秀萍给笔者发来了喜讯。她说工人出版社的编辑在《中国作家》杂志读到这部作品后,十分感动,第一时间与她取得联系,洽谈出版事宜,向广大的工人群体,尤其是投身在一线基层工作的普通工人推介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