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点、线、面三个角度解读新版教材《经济与社会》

2020-11-18江苏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20年4期
关键词:公有制所有制社会保障

江苏

本文从整体逻辑结构、学科定位、单元的逻辑脉络、知识结构、学科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易错点突破等方面对《经济与社会》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读。

一、《经济与社会》的整体逻辑结构

《经济与社会》是一个有逻辑顺序的有机整体。第一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我国生产与创造财富的基本制度条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二课“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引导学生了解和理解我国资源的交换舞台——市场。第三课“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我国的财富如何才能高质量增长——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是引导学生了解和理解我国的财富是如何分配与再分配的——我国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二、《经济与社会》体现了活动型学科课程这一定位

《经济与社会》通过“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经济与社会》体现了活动型学科课程这一定位,主要表现在呈现方式上进行了两方面的努力。

(一)设计教学功能不同的探究性活动,体现内容活动化。本书在每一目都设置了一定数量的“探究与分享”活动,依托真实的生活情境设置各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思辨中理解和运用基本知识,发展关键能力,养成正确态度。本书的每个单元还设置了一个综合性的探究活动。通过创设源于真实社会生活的相关情境,要求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借助课堂内外的探究活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每一目的“探究与分享”侧重于课堂内的各种活动,基本功能在于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某一知识。如第一课第二目的“围绕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搜集典型案例,谈谈我国是如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经济的?”这一“探究与分享”在于让学生理解和运用国有经济的相关知识;每个单元的“综合探究”强调的是课堂外的活动,主要功能在于知识的综合运用。如第一单元的“综合探究”“以‘微观主体如何才能有活力’为议题,分析保障微观主体有活力应该具备的外部和内部条件,就如何培养诚信意识展开讨论。”这一“综合探究”要运用的就不是某一具体的知识了,而是对学生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实现活动内容化。将思想政治课的学科任务(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注入到思想政治教材的学习活动中,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学科任务活动,来发展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

三、《经济与社会》的单元分析

(一)第一单元: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1.本单元的逻辑脉络:第一单元作为本书的起点,在本书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它是全书内容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都依托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2.本单元的知识结构:第一单元主要阐述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角度看,主要阐释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角度看,主要讲述了两个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3.本单元的学科素养:

(1)政治认同:理解、支持、认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理解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作用,认同国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通过学习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理解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通过了解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优点,认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市场调节的缺陷,认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要加强党的领导、发挥政府作用的必要性。

(2)科学精神:明确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内容、地位和特征;理解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内容、作用和地位;理解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内容、地位、作用及其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理解“两个毫不动摇”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理解资源配置的原因、手段;理解市场调节的机制、优点和不足;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理解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

(3)法治意识:依法维护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平等竞争地位,树立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4)公共参与:各市场主体要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各市场主体要诚信、有序地参与市场活动。

4.本单元的思维导图

5.本单元的易错点突破

(1)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关系

注意点:①国有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不能等同。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还包括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②主体与主导不能等同。主体是一个比重概念,是指事物的主要成分;主导是一个权重概念,是领导事物发展方向的力量。

(2)对混合所有制经济认识的误区

误区一:任何不同所有制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就是混合所有制经济。

正确认识: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把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结合起来的新的所有制实现形式。从所有制的构成来看,主要形式是公有制经济和外资或私营企业联合组成的合资企业,以及公有制经济吸引个人投资组成的企业。不能把任何不同所有制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说成是混合所有制经济。

误区二: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

正确认识: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是把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结合起来的新的所有制实现形式。其中,既有公有制经济,也有非公有制经济,不能笼统地说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只有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才属于公有制经济。

(3)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区分

(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5)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关系

(二)第二单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1.本单元的逻辑脉络:主要包括我国的经济发展、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其逻辑脉络为坚持新发展理念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为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物质保障。

2.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二是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从我国的经济发展角度看,阐述了坚持新发展理念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两个方面的内容。从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角度看,阐述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及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3.本单元的学科素养:

(1)政治认同:认同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支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相关政策;认同我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认同我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措施。

(2)科学精神: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原因和措施;理解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原因和内容;理解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明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和要求;明确个人收入分配的方式和原则;理解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因、内容及其功能;明确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和要求。

(3)法治意识:合法劳动,取得合法收入;享受社会保障是社会成员的一项法定权利,但也需要各方合理分担责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严格依法监管。

(4)公共参与:关注新发展理念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履行责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

4.本单元的思维导图

5.本单元的易错点突破

(1)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①发展为了人民,是对发展目的的回答。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发展依靠人民,是对发展动力的回答。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③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对发展趋向的回答。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准确把握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

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从一定意义上讲,创新发展是动力,协调发展是方法,绿色发展是方向,开放发展是战略,共享发展是目的。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

(3)准确理解按劳分配

猜你喜欢

公有制所有制社会保障
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召开
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现状与公司治理分析
山东省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从劳动主义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发改委:鼓励非公资本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原因分析
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关系浅析
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思考
混合所有制改革破题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