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学科备考中不可或缺的“语文功底”
——从四道经济模块试题的命制与解答说起

2020-11-18河北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20年4期
关键词:增长率中间价猪肉

河北

文字是信息的主要载体,在我国现阶段,包括高考在内的高中阶段的各种考试的内容,除英语学科之外,绝大多数也是以汉字的形式呈现的,由于汉语是学生的母语,很少有人怀疑自己使用母语(口语和书面表达)的能力,因此,思想政治学科试卷的“语文问题”也很容易被师生所忽视。命题者不正确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就会让一线的师生经常面对一些有失严谨的试题;而学生不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就会在考试中失分,直接影响考试成绩。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几道高考真题与模拟试题,分析在试题命制和解答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希望对一线师生以及命题者有所启发。

一、汇率中间价“走高”与“走低”的辨析

人民币汇率变动是常见的经济现象,在解答与之相关的试题时,要根据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文字表述判定人民币的汇率是升高还是降低,才能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做出进一步的分析。2017年全国Ⅱ卷第13 题是一道考查汇率变动影响的试题,该题如下:

2016年4月 至2017年4月,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中间价(人民币元/100 美元)由645.79 振荡走高至689.06,这对我国对外经济造成重要影响。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推导正确的是 ( )

A.美元升值→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下降→不利于中国商品出口美国

B.美元贬值→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上升→有利于中国进口美国商品

C.人民币升值→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成本下降→有利于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

D.人民币贬值→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成本上升→不利于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

【答案】D

【试题简析】判定该题题干中人民币的汇率下降(人民币对美元贬值)比较容易,因为试题提供了100 美元兑换人民币的具体的数据,即2016年4月100 美元兑换645.79 元人民币,变动到2017年4月的100 美元兑换689.06 元人民币。

该题存在的问题是:“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中间价(人民币元/100 美元)由645.79 振荡走高至689.06”中的“振荡走高”的本意是什么?学生解答完该题之后,遇到“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中间价振荡走高”就会得出“人民币汇率下降”(人民币贬值)的结论,这个结论可靠吗?2017年8月9日,新华社的一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走高109 个基点》的报道中,有下面的文字:

“……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7075,较前一个交易日涨109 个基点……前一个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7184。”

在新华社的报道中,人民币汇率从前一交易日的1 美元兑换6.7184 元人民币,变动到1 美元兑换6.7075 元人民币,1 美元兑换的人民币比过去少了,是人民币的汇率升高,新华社的报道表述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走高”,这种“走高”与高考全国卷的表述截然相反。

新华社表述的“中间价走高”是1 美元兑换的人民币比过去减少了——由6.7184 元人民币减少到6.7075 元人民币,是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

全国卷的“中间价振荡走高”是1 美元兑换的人民币比过去增多了——由6.4579 元人民币增加到6.8906 元人民币,是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

新华社的报道把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表述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走高”;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则表述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走低”。

新华社的报道与高考试题中所表达的意思截然相反,哪个正确呢?

从语言逻辑的角度,“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中间价”指的是1 美元兑换的人民币的数量,这个数量越大意味着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越低,因此“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中间价走高”的本意是相同数量的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数量增加,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升高,意味着“中间价”的数量变小。很明显,高考试题的表述是把中间价数值的变大当成了“汇率走高”,是不准确的。

高考试题的时政材料来源于媒体,应该按照媒体约定俗成的表述方法进行表述,高考试题的文字表述不但从语言逻辑的角度不准确,与媒体不一致也是欠妥的。

在经济学试题中,“恩格尔系数”的概念使用,与“汇率中间价”有点类似,“恩格尔系数”的数值越大,意味着人们的消费水平(生活水平)越低,就如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价的数值越大,意味着人民币的汇率越低,是一样的道理。

二、“较大影响”与“没有产生多大影响”

经济学上普遍存在一种因素变动引起另一种因素变动的现象,在近年来的高考试卷中,考查这类变动的试题也较为常见。命制这类试题,文字表述必须能够精准表达各种因素变动的情况,如果文字表达有歧义,就会成为没有正确答案的废题。下面的这道2020 届高三的模拟试题,有很好的创意,却因为对语言表达的精准性重视不足而导致该题存在争议。该题如下:

从2019年6月开始,全国猪肉价格变化幅度较大,疯狂上涨。据了解,这次猪肉价格的变动,主要是受全国生猪存栏量持续减少,而市民对猪肉消费依赖度较高,市场上需求缺口较大影响。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下图能正确反映这一现象的是(图中S 表示供给,D 表示需求,E 为均衡价格,E1为变化后的均衡价格) ( )

【答案】D

【试题简析】该题是很有创意的,既能考查供求影响价格,还考查了价格变动对替代品需求的影响。生猪存栏持续减少导致猪肉需求缺口很大,尽管有部分消费者转向去购买鸡鸭肉等替代品,但猪肉属于可替代性较小的食品(猪肉消费依赖度较高),因此对猪肉需求缺口没有多大影响(缺口依然较大),所以猪肉价格“疯狂上涨”,用图像表示就是供给与需求同时减少,但供给减少的幅度大于需求减少的幅度,引起均衡点向左上方移动,故答案选D。

对比下面的三幅图,可以感悟该题命题者的巧妙构思:

在生猪存栏量持续减少的前提下,上面三个图依次是:居民需求不变引起的均衡价格上涨;居民需求与猪肉供应量同幅度减少,均衡价格不变;居民需求减少的幅度小于猪肉供应量减少的幅度,均衡价格上涨。对比三幅图中均衡价格的高度可知,第三幅图(即试题的D 图)显示的是:由于部分居民在猪肉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去购买鸡鸭肉等替代品,使得猪肉市场需求减少,一定程度缓解了供应紧张(需求缺口大)的状况,但猪肉价格依然上涨幅度较大。

该题存在的问题是,题干文字未能表达出图D 显示的需求减少的幅度小于供给减少的幅度,题干中的“据了解,这次猪肉价格的变动,主要是受全国生猪存栏量持续减少,而市民对猪肉消费依赖度较高,市场上需求缺口较大影响”,明显语句不通顺,而且是无法解读出需求减少的幅度小于供给减少的幅度这个信息的,但如果把这句话修改为“据了解,这次猪肉价格的变动,主要是受全国生猪存栏量持续减少,而市民对猪肉消费依赖度较高,人们购买猪肉替代品没有对需求缺口产生多大影响”,该题就更严谨了。

三、“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使得“国际市场”成为经济领域的一个常用概念,什么是“国际市场”?“国际市场”在哪里呢?结合具体的进出口贸易,有助于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个概念。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进出口贸易国,首先分析出口贸易:机电产品是我国常见的出口产品,我国生产的机电产品销售到美国,美国就是我国机电产品的“国际市场”,如果我国的机电产品销售到欧盟,则欧盟也是我国机电产品的“国际市场”。可见“国际市场”并不是臆想中的一个各国商人汇集的进行交易的具体场所。从出口的角度,“国际市场”指的是本国产品销售到的一些国家或者地区。

然后再来分析进口贸易: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进口俄罗斯的石油,俄罗斯就是我国进口石油的“国际市场”;进口中东的石油,中东就是我国进口石油的“国际市场”。也就是说,从进口的角度,“国际市场”指的是本国所购买的外国产品所在的国家和地区。

2020年高考备考,曾经有一道与“国际市场”有关的模拟题,该题如下:

近日,猪肉价格上涨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下图P 代表价格,Q 代表数量,S 代表供给,D 代表需求,E 为供需均衡点。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①猪肉价格上涨,对鸡肉市场需求产生的影响

②节日期间国家向市场投放冷冻储备猪肉,但猪肉价格仍然上涨

③非洲猪瘟疫情导致生猪出栏量下降,影响市场的猪肉供给

④商务部拟定从德国进口猪肉5 万吨,对德国国内市场带来的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网上的解析】猪肉价格上涨,会引起鸡肉需求的增加,需求曲线会向右平移,故①错误;节日期间猪肉需求增加幅度较大,投放冷冻猪肉后价格仍然上涨,说明供给的增加小于需求增加的幅度,故②正确;猪瘟影响供给是非价格因素,故③正确;从德国进口猪肉,不会使德国猪肉需求增加,故④错误。

【试题简析】命题者的答案为C,选择②③理由是成立的,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题肢④也是可选的,因为无法排除该题肢。理由如下:

中国进口德国猪肉,会增加德国猪肉市场的需求,进而会引起德国猪肉市场价格的上涨。

网上的解析排除④的理由是“从德国进口猪肉,不会使德国猪肉需求增加”。这个理由明显是不成立的:我国从德国进口猪肉,怎么可能不会引起德国猪肉市场的需求增加呢?德国的猪肉进入中国,增加的是中国市场上的供给,而对于德国市场来说,却是需求的增加(外需增加),进口到中国的这些产地为德国的猪肉,都是经销商(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从德国的“国内市场”上采购而来的,德国增加对中国的猪肉出口,就必然会增加德国国内猪肉的需求,图④表示的就是这种情况,该题的题肢④是无法排除的。

命题者排除④的失误,根源就在于误以为中国进口的德国猪肉,来自于“国际市场”而不是德国的“国内市场”。德国猪肉出口到中国,中国就是德国猪肉出口的“国际市场”,中国进口德国的猪肉,德国就是中国进口猪肉的“国际市场”,中国进口德国的猪肉,这些猪肉只能是来自德国国内市场的猪肉,肯定会增加德国国内猪肉市场的需求。

总之,该题答案把题肢④排除在外,根源在于命题者对“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概念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四、“增长率下降”≠“负增长”

“增长率”“增长若干百分点”是经济数据中经常使用的词语,“增长率下降”指的是增长的百分比较此前变小了,但只要是正值(正数),则说明依然在增长,称之为“正增长”;当“增长率”为负值的时候,意味着不但没有增长而且减少了,称之为“负增长”。在解答相关试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把“增长率下降”理解为“负增长”。

2014年全国Ⅰ卷第13题,是一道与“增长率下降”“增长率提高”有关的图表题,该题如下:

图中是某国20年来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的变化图。从图中可以推论出该国居民 ( )

①消费行为越来越不理性

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③日用品消费支出不断增长

④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试题简析】图表显示,10年间该国奢侈品与日用品的消费支出都一直呈增长的趋势,消费支出的增长是生活水平提高的体现,故③④符合题意;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必然会增加人们对奢侈品的消费,因此不存在消费是否理性的问题,排除①;缩小收入差距有助于提高整体消费水平,图表显示的是消费水平普遍提高,体现的只能是收入差距缩小而不可能是扩大,②错误。

能否正确解答该题,除了需要熟练掌握教材相关的基本知识以外,还应该熟悉 “增长率提高”“增长率下降”“正增长”“负增长”等相关概念。该题图表显示日用品消费支出增长率小幅下降,但是增长率一直为正值(大于0),因此属于“正增长”,而不是“负增长”,如果审题的过程中把图表中的日用品消费支出的“增长率下降”,错误地当成“负增长”就有可能得出日用品消费支出下降的结论,进而排除题肢③,最终导致该题失分。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高考要考查的主要能力之一,在备考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全面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为打赢备考攻坚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增长率中间价猪肉
猪肉将降到白菜价
下半年猪肉进口速度或将放缓
猪肉价格“落地”后怎么走?
近期猪肉价格上涨动力减弱
台2016GDP“成功保1”
美拭目以待的潜力城市
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