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一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
2020-11-18韦思敏
韦思敏
乌鲁木齐第十中学
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明确,从2016年9月1日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突出了情感体验、道德实践和活动性学习方式。整个教材的设计及教学归宿是超越知识,指向价值教育。那么到底该如何上好一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富有活力呢?根据自己这一段时间以来的教学实践和切身体验,本文结合教师自身体验,从提前备课、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贴近生活几个方面探讨了这个问题。
一、提前备课,做到心中有数
教学是需要提前用心去准备的,包括对提出什么问题、在什么时候提问、可能会提问哪些学生、可能会有怎样的答案、学生会有哪些回答以及针对学生的回答如何点评、知识点之间如何过渡等都要有通盘的考虑和设计。只有提前备课,教师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才能有明确的目标和针对性,学生也才能真正做到学有所获。一堂课是否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取决于教师是否提前准备过。提前备课,把握教材,预设学生回答,是上一堂好课的前提。备课,首先要备教材,通读教材,了解本课的知识框架,然后阅读教师用书,教师用书上面有教材的所有解读,合理利用教师用书,对于教师处理整合教材是非常有帮助的。备教材还要与本课相关的配套练习,做练习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把握教材知识的重难点,考试可能考什么,从哪个方面考,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才能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备学生。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所以,备学生就要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包括认知水平、已有知识和心理特征等。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将会让教师更好的把握课堂,教学设计也将更有针对性。
二、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多媒体的应用如同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注入了一股新的血液。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学生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地听老师讲课和回答老师的问题。教师利用多媒体将有趣的图片、悦耳的音乐、精美的视频等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使得原本课本上枯燥乏味的事例活灵活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了的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同时也使得课堂氛围更好,重点难点知识得到有效突破,确有画龙点睛之效。例如,在讲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框《做负责任的人》时,我提前让学生将课本上的探究活动中文字对话录制成音频插入多媒体课件中,让原本显得有些枯燥的对话鲜活了起来,也增加了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活用了课本和多媒体,让这堂课也富有生机和活力。这也确实应了那就话,同“生”得清如许,为有“媒体”水来。所以说,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在教学方面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在学生学习方面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创设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可利用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的创设某种情境。此类活动的关键是要让儿童获得体验感,演技好坏与否并不那么重要。”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到和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因此,教师要学会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和讨论,并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人说:学会质疑是培养创造思维的开端,也是学会创新的基础。教学重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创新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自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有进一步的创新可能。
四、贴近生活,注重课堂的实效性
我认为部编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贴近学生生活,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授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也能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教师学会用课本知识去剖析日常生活中的热点事件,能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教师产生认同感,期望听取教师的见解。如果在剖析过程中,学生有与教师或其他学生观点不同之处,他们会更愿意踊跃发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适当选取一些最近学生身边或者社会生活当中发生的热点事件,并且尽量让每一堂课的都有与之匹配的热点事件。这样学生可能会觉得关注社会热点和学生生活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能够跟上时代潮流,也更愿意和教师成为朋友,从而更好地投入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中去,不断开拓视野,提升法治素养和道德觉悟。
只要教师遵循新课标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就一定能上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