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视角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研究
2020-11-18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
■刘 波/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
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明确将共青团干部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特别强调要注重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的作用,重视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以文化人和实践育人。随后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高校共青团要在学校大思政工作格局中要“敢于作为”、“勇于作为”也“当有作为”。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要聚焦主职主业、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强化学生思想引领、发挥组织和活动育人功能。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解决三个问题“谁来做、做什么、如何做”,充分认识“有为有位、有位有为”的辨证关系,在学校大思政中主动作为,加强组织建设,提高自身素质,以“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积极心态,主动投入到学校思政格局的构建中;要理清主职主业,创新工作思路,深入思考在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过程中共青团的用武之地;要认清工作重点,注重工作方法,从青年中来,到青年中去,注重工作的方式方法,达到有效育人的目的。努力在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构建中发挥“生力军”和“先锋队”的作用,充分体现组织的“示范性”和“先进性”。长期以来,高校共青团工作聚焦主职主业,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了很多工作,打造了一批共青团工作品牌,但总体给人的感觉是零散的,没有主线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队。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必须寻找质量和数量的平衡点,形式和仪式的转变点,梳理、整合现有品牌、活动,寻找一根主线贯穿相关工作。
一、深入推进共青团改革,系统提升共青团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加强自身组织建设,提高政治站位,做青年身边的共青团,做党信赖的后备军,不断提升自身育人能力,在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中“谁来做”的问题上,站稳脚跟。
(一)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打造“政治型”共青团组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有理想,国家有前途,民族有希望”。共青团作为组织青年,依靠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的群团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发挥了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共青团作为学校“大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广大团员青年思想政治引领的神圣使命,这就要求广大团干部懂政治、讲政治、有原则、守底线,不说与自己身份不符的话,不做与自己身份不符的事,不忘初心跟党走, 以实际行动回答习总书记提出的“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打造“学习型”共青团组织
学习是使人进步的唯一路径,我们要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长者前辈学,向同事朋友学,更要向广大青年学生学。我们只有学习国家方针政策,才能很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我们只有学习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才能领悟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各项工作部署的科学性,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业务理论知识,才能不断增强为广大青年服务的本领。榜样就在身边,我们要用显微镜看世界,不断发现周围群众的长处,向广大值得学习的同志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发现自身差距和工作缺陷,才能取长补短,补齐我们自身和工作的短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的《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一书,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明了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和成长道路。高校共青团要组织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
(三)强化制度建设,打造“规范型”共青团组织
高校共青团要结合共青团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实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职业院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实行)》以及团中央办公厅和全国学联秘书处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会组织章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和通知精神,梳理相关工作制度,做到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努力打造规范型共青团组织。
(四)拓展工作方式方法,打造“创新型”共青团组织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青年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广大共青团干部不能墨守成规,循规蹈矩,高校共青团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拓展工作渠道,更要不断巩固工作成果。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要勇于跳出条条框框的限制,在探索中不断突破,把创新精神贯穿工作始终,敢于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新规律、拿出新举措、解决新问题,要有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气魄,开展种类多样,形式多变,平台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接受“正能量”的洗礼。
(五)服务大局主动担当,打造“实干型”共青团组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共青团组织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真抓实干,把创新的思维与实干的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把党和人民赋予共青团组织的神圣使命切实行使起来,不能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说实话,干实事,求实效。要把1+100、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工作落到实处,沉到基层,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六)走进、走近青年,打造“服务型”共青团组织
服务青年,是共青团改革去“四化”的目的之一,也是共青团干部从青年中来,到青年中去的真实写照,更是高校共青团干部“以生为本”的体现。青年团干要亮身份,担责任,勇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做好广大青年与学校党政的桥梁和纽带。要充分利用“青年之声”、“校长接待日”、“院长面对面”等平台为广大青年解疑惑,答问题,争做友善型,服务型团干部,做为广大青年学生干实事的良师益友。
二、扎实聚焦主职主业,系统组织共青团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
共青团组织要结合组织特性和十大育人体系,聚焦主职主业,在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中找准位置,有效作为,解决高校共青团在大思政工作格局构建过程中“做什么”的问题,运用组织优势发挥育人实效。
(一)弘扬红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当代青年接触优秀传统文化洗礼和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少,传统意识逐渐淡薄,共青团需要组织开展一批次有深度、有影响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依托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推进,让学生受教育、感兴趣、懂传承,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生根发芽,并予以传承和发扬。为培养“有文化传承”的新时代青年而努力。
(二)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教育
革命文化诞生于血与火的革命岁月,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书写的红色篇章,是对20世纪广大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历史的共同记忆。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源头,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标识,它承载了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时代诉求和革命行动,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是文化自信的源头。理想信念教育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多次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坚定理想信念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高校青年正值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对坚定青年听党话、跟党走,增强四个自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共青团要把“红色革命文化”教育与学校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构建有机融合,围绕革命文化开展系列活动,弘扬和传承革命精神,为培养“有爱国情怀”的新时代青年而努力。
(三)弘扬红色法治文化教育
高校作为法制教育的双重主体,拥有引领和服务社会法治文化建设,促进社会法治思维培养、法治知识教育、法治理念普及、法治思想传播、法治氛围营造的功能,高校需要在提升法治文化建设的工作水平,实现高校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中体现担当和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增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社会精英阶层的骨干,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将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的法制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文明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有效的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当前各高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为此共青团要把“红色法制文化”教育作为必修项目融入整个活动育人架构中,从知识普及、警示教育、自我保护等方面加强青年法律观念,为培养“有法制意识”的新时代青年而努力。
(四)弘扬红色暖心文化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中勉励全体青年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共青团要引导广大青年在奉献和赠与中收获温暖、感受温暖,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形式,在关怀中温暖内心,抚慰心灵。立足暖心文化建设,围绕志愿奉献、帮老助困、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等环节,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帮扶对接活动开展上给予师生、学校、社会多平台多角度的奉献与收获,让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在暖心的土壤里生根发芽,为培养有“大爱”情节的新时代青年而努力。
三、注重改善方式方法,系统提升共青团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高校共青团要在高校思政工作格局中发挥作用还需要找到正确的方式方法,不断巩固自身地位,扩大组织覆盖面,在育人过程中有方法、全方位、多尺度、有分寸地开展,用“五度法则”解决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构建中共青团“怎么做”的问题。
(一)组织有“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同团中央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强调,团组织要努力做广大青年值得信赖的贴心人,深入
青年之中,倾听青年呼声,把青年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发挥组织优势,调动社会资源,千方百计为青年排忧解难,使团组织成为广大青年遇到困难时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高校共青团在学校里即使学生管理部门更是学生服务部门,我们要避免门难进、事难办的局面,主动走进、走近学生,真诚关心有困难的同学,让同学们感受到组织的“温度”,围绕在共青团的周围“取暖”。
(二)活动有“深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同团中央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强调,共青团要采取青年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用历史的眼光启示青年,用伟大的目标感召青年,用光明的未来激励青年,使他们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增进对党的信赖、信念、信心。高校共青团在活动育人过程中,要精心设计,从促动学生心底最柔软的地方着手,通过环节设计有“深度”地开展教育活动,达到预期目的。
(三)工作有“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共青团要结合学校实际,坚持立德树人,从“上下、内外、深浅、首尾”等多个维度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以不同的视角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拓展思政育人的工作“维度”。
(四)教育有“广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同团中央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强调,扩大有效覆盖面,实质上是团的工作如何延伸的问题。有效覆盖面不仅要看到有形的对象,而且要看到无形的对象。这就要求高校共青团工作过程中要解决绝大多少和关键少数的问题,既要关注关键少数更要关注绝大多数,所以我们要通过网络直播等形式扩大教育的广度,让更多的学生受教育,扩大思政工作的“广度”。
(五)批评有“尺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团结广大青年,一定要坚持以青年为本,着力增进对青年的感情。高校共青团在育人过程中对于后进青年的帮助教育初衷是好的,但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还要把握好尺度的问题,既要帮助学生、教育学生又不能让学生心理受到伤害,这就需要我们注意批评的方法和尺度。
党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工作报告中充分肯定了当代青年的社会地位,赋予当代青年社会责任,并对当代青年寄予厚望,高校共青团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要勇担大任,敢于作为,努力引导青年“立大志、求大成”,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争当中坚力量,在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构建中发挥积极作用。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要坚持党的领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主职主业、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强化学生思想引领、发挥组织和活动育人功能,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育人作用,主动在“大思政”格局中担负起政治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