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儒家文化的初探
2020-11-18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
■钟 邱/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
语文学科是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以文化人。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来看,它在促进人格发展,提升人文素养方面意义重大。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儒家学说当中。几千年来,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的方式感染着我们,在潜移默化之间影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儒家思想。所以,我们应当以语文教材为依托,大力弘扬优秀儒家文化,以此对学生进行人格道德教育。
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儒家文化的意义
(一)弘扬优秀儒家文化的直接原因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人格修养都会发生十分重要的变化。根据调查,当今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一些品德不良的问题,包括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人格理想、缺乏集体主义精神。
第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当今的中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掌上明珠”,所以不少学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体现在学校生活当中,就是部分中学生在与同学老师相处的过程中,不懂得尊师爱友,也很少主动去帮助别人;体现在社会当中,就是缺乏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常常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第二,缺少人格理想。部分中学生缺乏远大的人格理想,目光短浅,得过且过。认为读书学习只是为了个人利益,与国家、社会无关,缺少先哲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第三 ,缺乏集体主义精神。部分中学生不热衷参与集体活动,不关心集体利益,缺少集体荣誉感。
造成中学生道德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人们更会受到西方国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广大意志薄弱的中学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没有做好,尤其是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学科。
(二)弘扬优秀儒家文化的重要性
在中华文明这条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儒家文化必定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存在。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经济到政治,从社会到生活,无一不受到儒学的影响。儒家“忠孝仁义,礼义廉耻”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并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的行为规范。与朋友交,要言而有信;与亲人处,要尊老爱幼。在个人修养方面,要努力做到“修齐治平”。同时,中国人民勤劳友爱、淳朴善良的品质也是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
(三)弘扬优秀儒家文化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性质这一节说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不仅是知识教育,也是人文教育。在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育界也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但成效不大,仍然是唯考试是举。
二、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应弘扬的儒家文化
语文学科以其特有的人文性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这一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含儒家思想的文章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分量。下面,将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探究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弘扬哪些儒家文化。
(一)仁者爱人
所谓“仁”是指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孔子率先提出了“仁”的概念,并以“仁”为核心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理论体系,其内容包括恭、宽、信、敏、志、勇、忠、恕等。在《论语》当中,“仁”字一共出现了一百零五次,可见其频率之高。“仁”的思想核心在于“爱人”,即对他人以关心、理解、尊重。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也就是说作为仁者,首先要爱人。在当时神学观念笼罩的时代,孔子发现了人的价值,提出要爱人,尊重人,维护个人的生命权利。经过孟子的发展,把个体的“仁”的发展成为“仁政”的思想,把“仁”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强调要以“仁”治国,行仁政,正得失。孟子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成为我国民本思想的理论渊源。
在中学语文教材当中,带有儒家仁爱思想的诗文有很多,下面以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以及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为例进行说明。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唐诗二首》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典型体现,包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居易的《卖炭翁》。诗人通过自己的笔,描绘了民间疾苦,道出了自己心忧天下的仁爱之心。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当中,诗人先是描绘了自己经历安史之乱,流落西南的悲惨遭遇。虽然自己贫困潦倒,却仍心忧天下。诗歌末尾,诗人峰回路转,发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尽管诗人自己身处茅屋,但只要天下寒士能够免受这种苦难,有一方庇佑他们的屋檐,那自己忍受此等滴漏之苦也在所不惜。诗人杜甫的这种胸襟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卖炭翁》当中,诗人白居易运用反衬的手法,表现了对于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于官吏的讽刺。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卖炭的老人身上衣服十分单薄,但他却希望冷一点,再冷一点,只盼能够把炭卖出去。小小的炭,却寄托的是老翁无限的希望。诗人对于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不正是儒家“仁爱”思想的体现吗?
(二)舍生取义
儒家提倡人人都应当具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在国家存亡的危机时刻,要能够舍生取义,为国家牺牲奉献。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得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课文《鱼我所欲也》就是对孟子舍生取义思想最好的阐释。在这篇文章当中,孟子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义”与“利”之间的关系。“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面对“生”与“义”的两难抉择,孟子认为“生”和“义”都很重要,当二者不能两全之时,就应舍生取义。
在八年级上册的《富贵不能淫》中,孟子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面对这些诱惑,我们更要坚守心中的“义”。后世的许多文人同样也受到了这一思想的影响,如九年级下册的《过零丁洋》中,文天祥面对国家危难,在生死之际,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慨叹。
(三)自强不息
《周易》当中说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求君子应当效法上天,力求达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孔子终其一生,只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虽然屡遭冷遇,四处碰壁,但他从不放弃。即使到了晚年,他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耳。”当他意识到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时,仍能满怀热情著书立说、开学授徒,寄希望于来者,以便把自己的思想传于后世。孔子身上所体现的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这种积极入世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中学教材中有不少篇目都体现了儒家“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包括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诸葛亮的《出师表》等。“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指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必然要在身体和精神上遭受磨难。只有经历过这些挫折和磨难,一个人的心智才能够成长,才能取得一定的成就。《出师表》是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临行之前给后主刘禅的上书。文中字字恳切,表达了一位老臣对于国家,对于先帝深沉的感情,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四)勤勉好学
儒家素来有重学勤学的传统,儒家先哲们在勤勉好学这一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孔子之所以被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在于他学识的广博。孔子到了老年,仍是孜孜不倦的进行学习,“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耳。”西汉的大儒学家董仲舒学习十分勤奋,故有“三年不窥园”的典故。宋代理学家程颐不仅自己治学严谨,对学生的要求也极为严格,故有“程门立雪”的佳话。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也有不少鼓励学生勤勉好学的文章,最为典型的就是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和荀子的《劝学》。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记自己幼年家贫仍刻苦读书,表明一个人在学业上能否有所成就不在于外部条件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主观努力,鼓励年轻人要勤奋好学。“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在《劝学》当中强调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想要学习有所成就,就必须不断积累。
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儒家文化的策略
(一)立足于教材
我们在开展语文教学的时候要立足于教材,以教材为出发点。因为教材当中不仅储藏了丰富的语文知识,还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那么,如何挖掘教材当中孕蕴含的儒家文化,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向美,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呢?应结合学生和教材的基本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从课文预习导读入手,把握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例如,在学习《唐诗二首》的时候,课文预习部分就说到:“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请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这两首诗歌,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教师在教学这两首诗歌的时候就要以此为依据,紧紧把握住本课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感受人民生活的苦难诗人以及仁者爱人的思想和忧国忧民的情怀。第二,把握文章故事情节,挖掘文章思想内涵。《送东阳马生序》是明朝开国大臣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一篇临别赠言,用来鼓励年轻人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勤奋读书。这篇课文当中的很大一部分都在记叙宋濂求学时期的艰辛,包括读书求学之难,饥寒奔走之苦。教师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注重分析文章的故事情节,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让同学们体会作者从当时求学的艰辛,从而自然生发出对于当前学习环境的珍惜以及应当勤勉求学的思想感情。第三,以课文中心句入手,把握优秀传统美德。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千古名作。通过老师对于这篇课文的讲解,提问同学们这篇文章的中心句是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国古代读书人大多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修齐治平”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通过学习,希望同学们能感受传统儒家积极进取,心怀天下的优秀美德。第四,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内涵。《孙权劝学》中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即只要一个人愿意努力,就能提高自己,自身就有进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以这句名言入手,说明立志以及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二)创设“第二课堂”
所谓“第二课堂”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课堂教学是以教材和教学大纲为依托,所以它被称为“第一课堂”。那么,第二课堂就是指在课堂教学时间之外同时又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活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儒家文化,不仅要从课堂教学着手,还要注意创设第二课堂:包括开书单、做读书笔记、举办读书会等。要注意循序渐进,根据学生年龄及知识水平,开具相应的书单。初中阶段可以阅读《论语》《诗经》等书。高中阶段可以阅读《孟子》《荀子》《庄子》等书。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书不必一丝不落地读完,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需要和自身兴趣有选择地读。另外,读书不能只是“雁过无痕”,读书笔记是必不可少的。读书笔记的内容既可以是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所看见的好词好句,也可以是学生个人的思想感悟,甚至可以是一个问题。“独学而无友,孤陋则寡闻”,教师要适时举办读书交流会这样的活动,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平台,交流自己近期的读书心得,形成思想碰撞,闪现智慧的火花。
长此以往,学生的文化素养必将得到一定的提高,学生也会养成和谐、包容和谦让的美德。儒家文化的强大力量就在同学们润物细无声的阅读中显现出来了。
(三)开发校本课程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许多中学生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自身想阅读经典,但缺少相关的阅读材料。因此,我们可以开发出一套适合自己学生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注意汇集全体师生的力量。其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最终达到弘扬优秀儒家文化的目的。
校本课程制定以后,还要落实下去。所以在制定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具体的教学计划,来制定校本课程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形式以及教学评价等。只有这样,才能编写出一套真正适合全校师生的校本教材。
四、结语
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提升学生人格修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以语文学科为载体,以语文教材为依托,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显得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