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及解困路径

2020-11-18李雅蓉重庆三峡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贫困生自卑心理健康

■李雅蓉/重庆三峡学院

高校为帮助贫困生减轻负担,顺利完成学业,形成了奖、助、贷、补、减、免、缓的完善的资助措施。当前高校对贫困生的关怀多以物质层面为主,对于学生内心的需求关注不够。然而,从表象上看,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是经济贫困,其核心问题是由于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贫困,部分贫困大学生表现出敏感、抑郁、交往障碍等现象,在人格和心理健康上都陷入了“心理贫困”之中。[1]高校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不能正确的接纳自己,悦纳自己,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学习、人际交往、就业等。因此,重视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解困”问题,针对性采取措施,帮助贫困生克服心理贫困,走出家庭贫困带来的阴影,推动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是高校当前一项重要的实际工作和需要探讨的课题。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表现

贫困生是高校里面需要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不仅需要来自国家、社会、高校的经济资助,更需要来自外部的精神关怀。当前高校对贫困生多重视物质帮助忽视心理上的关怀。[2]贫困生因为家庭贫困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不能合理调节,致使他们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对学生的学业、社交、情感、就业等方面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总的来看,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自卑

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3]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吃穿住行等方面比其他学生都相对差一截,总是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进入大学以来,部分贫困生因为家里的经济负担,一直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想通过学习方面证明自己,因而对自己有着较高的期望,但校园内激烈的竞争导致其期望与实际现状差距较大时,便产生自责的心理,进而自我否定、自我贬低。在各方面都感觉自己不如别人,严重影响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孤僻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部分贫困生不能客观正确的看待家庭贫困,将贫困视为耻辱、无能。在人际交往中经常担心别人轻视自己,表现得自卑、缺乏信心,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愿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常在学习和生活中独来独往。另外,由于贫困生背负着父母更多的期望,期待有更好的学习成绩,进而担心参与集体活动会占用个人时间,影响自己的学习,导致一部分学生在生活中自我封闭,不主动与人交往及参与集体活动,显得不合群,社交能力差,长此以往陷入恶性循环。

(三)敏感

贫困生由于自卑,缺乏信心,自我价值感不强,对自己有过度消极的认识,同时自尊心又强,时常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对别人的言行过度敏感,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有可能触动他们敏感的神经。[4]在与人相处中经常因为微小的一件事情而表现出易冲动、情绪波动大等不良心理反应,进而表现出攻击行为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让周围的人在与其相处中感到压力,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四)嫉妒

嫉妒是一种比较视野下的心理落差。高校贫困生中有一部分学生成绩优秀,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人际交往能力差,且具有强烈的嫉妒心理。这部分学生家境贫寒,内心对自己有非常高的期望,于是对自己的现实状况不满。看见其他同学学习成绩良好,家境优越,穿着打扮时尚,社交能力强。对比之下更加妒忌别人,抱怨自己的出身,抱怨社会不公,甚至出现对其他同学的攻击与贬低。

(五)焦虑

焦虑是内心感到紧张,预感某些事情可能出现不良后果,又无助无望的一种不安感。贫困生经常为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学费生活费感到焦虑。他们急于改善家庭的现状,经常为减轻家庭负担参加勤工助学,造成学习与兼职冲突影响学习,因此为学业感到焦虑。同时也为将来的就业感到焦虑,担心自己能力不够,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总之,很多贫困生背负着家人及其个人的极大期望,思想压力过大,对自己目标定位过高,当自身的学习、人际交往、就业表现不能符合期望时会感到无比忧虑,甚至无助。这种焦虑心理长此以往下去,会引发抑郁、紧张、恐惧等更多不良的心理。

(六)依赖

当前国家和高校都非常重视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出台了一系列的资助政策,社会也有各种各样的爱心资助,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但是一部分家庭贫困的学生对资助政策缺乏感恩之心,理所当然地接受各种资助,产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丧失了感恩之心和自立自强的意识,缺乏通过自身努力改善自己的处境,进而回报他人帮助的精神。这种依赖心理致使贫困生产生惰性思想,非常不利于个人的成长进步。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原因分析

(一)学业与生活的压力

贫困生自入校以来就背负着家庭的经济压力,为学费、生活费发愁。一方面,贫困生为减轻家庭的负担,积极的参加学校的勤工助学,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以期赚取部分生活费用;另一方面,贫困生对自身严格要求,希望自身可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不辜负家人的期望。但是贫困生因为兼职占用了部分学习时间,当实际表现不如意时,心理陷入深深的自责并自我否定,进而将这种否定泛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贫困生因为承受着学业与生活的双重压力,当实际表现与理想目标差距较大时,便产生了自卑、焦虑等心理。

(二)来自校园同辈群体的压力

大学生进入校园以来,学校的资助体系使贫困生的基本的学费问题得到解决。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基本的温饱等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贫困学生会有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乃至自我实现的需求。贫困生会渴望社交,渴望得到同辈群体的尊重。但是学校里攀比消费和追求时尚思想的盛行,一些同学经济宽裕,消费超前。与校园同辈群体相比,贫困生因为经济拮据,与许多学生在生活等方面的鲜明差距,让他们感到压力倍增,因而在与人交往方面表现出自卑,不愿与人交往,甚至嫉妒他人,限制了社交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贫困生将自我封闭起来,性格越来越孤僻。

(三)来自个人的压力

家庭贫困并不足以导致贫困生心理贫困,由于贫困生不能正确的看待贫困,将家庭贫困的压力转化到自身,过度的否定自己才导致贫困生出现其他自卑、敏感等心理贫困现象。自我否定让贫困生不能客观正确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性格变得内向、封闭、孤独、敏感。与他人接触时总是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蔑视自己,容易烦躁、焦虑、敏感。个人的自我否定让自己陷入不尊重自己,自我贬低,敏感多疑,进而不尊重他人、攻击他人、内心更加脆弱敏感的负面心理中。

三、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解困路径

(一)重视思想引导,提高贫困生的思想认识

1、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消除学生心理贫困的前提。一些贫困生不能正确的看待家庭的贫困,因为贫困给自己的生活带来过负面的影响便对生活悲观失望,仅仅因为外在的贫困而否定了自己的全部,陷入自卑、敏感等心理不能自拔。高校应当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传递积极乐观的生活观,让贫困生明白贫困只是外在的,不能因此否定自己内在的价值。贫困也是暂时的,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当前的经济状况。鼓励贫困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将压力转化成动力,积极进取,不断成长与进步。

2、建立“绿色教育网站”

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应建立绿色教育网站,网页上具备完善的有关感恩、自立自强主题的内容。将表现突出的家庭困难学生的案例及事迹上传网上,扩大他们的榜样效应,影响贫困生增强自信,克服心理上的贫困,学习与生活中保持乐观向上。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

1、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

高校在新生刚入校以来要做好心理普查工作,不仅针对有心理异常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还应该专门针对贫困生建立心理档案。尽早发现贫困学生特殊的一些心理问题,并掌握贫困生的学习、人际交往、生活习惯等情况。发现异常情况时可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与干预。

2、开展团体辅导与个体心理咨询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对存在共性心理问题的贫困生开展团体辅导,让贫困生在集体中感受到爱与温暖,同时发现他们的问题,对不当的内心想法及时纠正,从而克服心理贫困。对存在个性化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个体咨询,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帮助贫困生疏导消极的情绪,引导其培养积极正面的心理。

3、开办心理健康主题系列讲座与活动

除了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学校加强举办心理健康主题的系列讲座与活动,针对贫困生常面临的学业、人际交往、情感、就业等问题,开展诸如学习方法、恋爱观、生涯规划、就业观等主题的心理讲座,帮助学生针对性的克服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其次,开展心理沙龙及有利于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社会公益活动,通过活动的方式让贫困生感受与他人间的情感,同时学会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勤工助学平台,提高贫困生的技能与素质

当前高校都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勤工助学岗位,但是需要注意将勤工助学与学生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提升岗位的知识含量。高校老师应该耐心引导学生在岗位上学习岗位所需的业务知识及待人接物等,让贫困生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能力得到锻炼,自信心得到提升。从而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摆脱焦虑、依赖、自卑等心理,日益变得自信乐观。

(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为贫困生营造有利的校园环境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贫困生的心理贫困是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高校里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培养贫困生健康愉悦情绪以及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的重要软环境。[5]高校应该定期举办旨在培养学生积极生活观的活动,活动要考虑符合大学生兴趣爱好,参与性要强。如心理游戏、文娱比赛等,让贫困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增强自信,建立起乐观的生活态度。

2、营造和谐的班级文化和寝室文化

班级和寝室是贫困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同学间的关系和寝室成员的关系会对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直接影响。高校应加强班级文化和寝室文化的建设,引导学生互相包容、团结友爱及互帮互助,营造和谐的班级文化和寝室文化,让贫困生感受到同学间的爱与温暖,从而逐渐愿意与人接近,参与集体生活。慢慢地不再自我封闭,消极心态也一定程度上得到消解。高校通过创造这种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贫困生自卑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个自卑者的自白:“觉得做什么都不行”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
自卑,本质上是自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