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图书馆在高职院校图书馆中的应用
2020-11-18蔡丽君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蔡丽君/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一、前言
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对于优化院校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来讲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引入和搭建的过程中,需要以院校的规模以及学术研究领域为主要方向,依托各类技术手段对智慧图书馆进行有效的信息化优化和技术加持,资源分类、信息保管以及云图书借阅等服务都要进行有效对接,提升图书馆建设质量的同时,为院校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智慧图书馆的内涵和主要职能
(一)内涵
就目前为止,社会各界对于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还没有进行完全并有效的界定,有人认为智慧图书馆就是“互联网+图书馆”,也有人说智慧图书馆就是基于云平台的集成化图书馆。从文献的角度出发,有专家认为智慧图书馆是智慧建筑的分支,即将智慧技术运用到图书馆的建设当中,从而生成一种和实地图书馆功能类似却有所升级的线上图书馆,是自动化建筑和知识集成化的产物。也有的学者认为智能图书馆是计算机现代化发展的产物,即将图书馆与云计算处理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等结合在一起,能够为读者提供管理和服务的产物。甚至有学者从感知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智慧图书馆是数字化服务和感知智慧服务结合的产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不管从那个角度出发,智慧图书馆都是建立在虚拟网络或平台上的一种知识集合仓储基地,是实地图书馆的一种延伸与升级[1]。
(二)职能
当前,就世界流行趋势来讲,智慧化已经成为一个新兴名词,智慧化网络、智慧化物流、智慧化建筑等层出不穷,而智慧图书馆已然成为当下最为流行的产物。但是从技术升级的角度来讲,在过去的十多年之间,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采取的是RFID技术模式,对于物联网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即专网专用,用户想要在网上借阅图书要进行专门的登录或登记,操作相对繁琐。但是基于大数据化的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其职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除了借阅图书之外,还附赠用户智能文献的交流功能,图书或文献的所有权被分散出去,极大地满足了普通大众对于典藏图书或高端知识借阅的需求,而且还很好地实现了无纸化操作。无论是界面登录还是文献疏通,都十分流畅,操作简单,自动化强度大。
三、智慧图书馆在高职院校图书馆中应用的意义
(一)有利于教师素质的优化升级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能够使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一般来讲,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优化过程中的主要要求就是保障教师通理论、懂技能且善教学。但是在实际的师资建设中,部分高职院校由于整体教学水平有限,再加上缺乏与企业沟通的成本,以及实习基地建设的资金,导致很多理论难以转化为实践操作。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一般不是来自基层缺乏教学经验,就是教学经验丰富但是缺乏实践操作经验,很难培养出一位具有双师型资格的教师。基于此,通过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获得与其他在校教师在线交流的机会,在获取信息和互通信息方面都占据极大的优势,不仅能够优化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守,而且还能促进教师能力的优化升级,对于强化高职院校自身的学术氛围来讲具有重要的价值[2]。
(二)有利于满足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
高职院校开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使其能够发挥技能优势为社会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但是一般来讲,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大多虽然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但是在实践引导的过程中却过于重视让学生们一遍一遍地加以练习。这样虽然会让学生们对传统技能有深入具体的了解,但是由于当下生产技术不断更新,学生们所学习的流水技术很难满足当下设备操作或者风险预警的基本技能需求,很多技能训练模式都落后于企业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想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必须要与企业发展现状结合起来,做到与时俱进。所以,通过建设智慧图书馆,学生们可以在海量的数字化资源中寻找到最新的技能培训课件或者企业实例,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来掌握相应技术。这样一来,学生们能够很好地与时代接轨,使其在日后的就业发展能够无缝对接。
(三)有利于促进院校图书馆的良性发展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建设主要的功能,一是藏书,即满足教师和学生对知识的所求;二是促进学术发展,培养专业化人才。但是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院校实地图书馆的藏书规模和建设质量,已经难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和查阅需求。而针对一些绝版图书,或者是一些数量有限的文献资料,由于数量不足,经常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面对这样的现状,只有通过建设智慧图书馆,才能在一边满足一书多求情况的同时,一边不断保障图书馆扩容,从而更好地提供人性化服务。
四、智慧图书馆在高职院校图书馆中的应用
(一)拓展个性化智慧服务规模
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本身有着十分广泛的读者群体,因此在建设智慧图书馆的过程中也需要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为基本原则,重视个体与图书馆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使得智慧图使馆的性能有效地发挥出来。具体来讲首先,可以促进图书馆云管理软件的有效应用,将每一本纸质书上都贴上芯片,通过物联网技术或无线网技术,便与教师和学生的续借。其次,针对一些学科工具书,则可以直接进行扫描操作然后将PDF或TXT版本发布到在线图书馆中,便于查阅和随时浏览。最后,通过应用数据的采集和加工,大数据系统还能对读者的喜好进行优化和分析,对其提供更为精准的个性化服务,进而也实现了对图书资源的有效管理[3]。
(二)科学拓展信息化数据平台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需要利用二维码等标签,实现对传感器以及信息服务技术的延伸,以便于有效整合相关的大数据记录。具体来讲,首先,智慧图书馆可以借助网络管理、互联网以及云计算平台,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立体网络层,并在传感器的引导下整合碎片化和异构数据信息,通过信息的传递对文献资料、图书资源等内容进行集中分类,将图书馆内的线上资源氛围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个类别。其次,该平台的建设,还可以依托校内图书馆办公系统以及各种服务终端等,对师生实际的借阅需求进行明确的管理和搜集,优化整个系统的体验功能,进而实现具有整合性的智慧化操作,使系统的一键搜索功能可以及时有效地满足师生的教学和信息阅览等。
(三)深入挖掘数字化图书资源
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及达成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更为有效地拓展实地图书馆的藏书容量。因此,深入挖掘更多、更有效、更有实效性的图书、文献资源,成为当下智慧图书馆在高职院校图书馆应用中最重要的任务。但是,在拓展线上数字化资源的时候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如要尽量保证引入的资源与教学内容或科研内容相符,将一些无用且雷同的资料剔除出去;或者是通过与其他院校的通力合作,获取文献的借阅和使用权,促进资源信息的即时共享。除此之外,还需要根据个体化的需求,加大信息资源的拓展投入,使资源形成有机整合以及良好对接,满足师生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需求,继而为培养出更为优质的技能型人才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
五、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智慧图书馆横空出世,并以其海量的资源储备系统以及多样化的借阅平台深受读者的欢迎。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建设中,引入智慧图书馆系统,不仅能够为师生提供更为多元化的学习和科研资源,而且还能拓展原有馆藏容量,促进信息文献的即时共享。同时,教师队伍的优化以及教学资源的补充,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夯实学生们的技能操作基础,为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奠定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