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族预科生情绪管理能力的研究综述
2020-11-18包头师范学院
■陆 畅 王 莹/包头师范学院
一、关于情绪管理能力的研究综述
(一)关于情绪管理能力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及关注的中心之一。情绪对每个个体都有重要的意义。情绪是个体生命连续发展的动力核心。从心理健康角度讲,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也是个体行为的重要驱动力,它影响着人们认识活动的方向、行为的选择、人格的形成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
情绪管理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又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关键机制。情绪也是一个调适系统,压抑、沉溺或过度反应都会有问题产生。情绪管理研究真正兴起,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情绪管理首先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受到关注,而后在成人心理学研究中也得到了普通重视。现在,情绪管理研究已广泛涉及儿童、成人、临床、健康、教育等领域。在当代积极心理学思潮下,情绪管理又有了新的含义。情绪管理不仅包括对消极情绪的排解,更是通过有效的方法,合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总是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
情绪管理的内涵极其丰富。不同的研究学者从自己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心理学家托马森认为,情绪管理是人适应社会现实的活动过程,其适应性功能显著;而马斯图认为情绪是服务于个人目的的活动,因此,其功效性功能突出。也有的心理学者认为以情绪的特征性功能进行界定更为确切,比如,多元智能理论提出者加德纳把情绪管理和调节作为情绪智力的一部分。
情绪管理能力的界定正是源于上述不同的内涵。但把情绪管理能力作为情绪智力一部分的界定为更多学者所接受。情绪管理能力是个体遇到对个体发展不利的情绪时,积极寻找情绪策略,以有效的方式解决情绪不适的能力。
(二)情绪管理能力的研究现状
(1)情绪管理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这方面研究主要针对不同人群进行的。人群范围较为广泛。从知网1500条搜索结果中可以看到,研究人群涉及个行各业、各类人群。例如,赵卿等人在《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上对肿瘤科护士情绪管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2)情绪管理能力与其他因素的相关研究。例如,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应对、人际归因等的相关研究。张建明等人对皖北地区初中生情绪管理能力与人际归因倾向关系进行了研究。徐有庆等人对农村大学生情绪智力与社交焦虑关系进行了探讨。
(3)情绪管理的意义及机制和干预策略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也较多。例如,赵燕等人对高职大学生情绪管理方法进行了研究;聂见飞在《慢性病学杂志》中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情绪管理进行了干预研究,等等。
(4)不同人群的情绪管理能力的研究。如教师、儿童、大学生、医护等的情绪管理能力的研究。张雅茹等人在《现代中小学教育》对农村5-8年级留守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进行研究等等。
通过梳理以上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关于民族预科生的情绪管理能力的研究还很少见。尤其是针对这一群体的情绪管理相关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二、关于民族预科生的研究综述
(一)民族预科生的特点
民族预科生是高校里一支特殊的群体。预科是高等教育的特殊层次,举行预科教育的目的是通过预科阶段的强化教育,使少数民族学生能够顺利的进入到高等教育学校的本科学习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各地陆续开办一些民族学院招收民族预科生。我国目前有20多万民族预科生。以包师院为例。包头师范学院作为内蒙古地区的高校,每年招收40名预科生,以蒙古族为主,因此,每年在校的预科生共有200人。蒙古族由于其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传承下来了特有的人格特点,同时作为预科生他们既有着当代大学生具有的共性特点,又有着少数民族学生既有的特点。这使得他们在适应大学生活、处理人际交往上表现出了很多困难。这些困难最直接的反映在他们的情绪上,如抑郁、失落、愧疚、悲伤、愤怒等。如果这些消极情绪得不到有效的调节和控制,那么,对内伤害自身,对外影响人际关系、甚至伤害他人。同时,更多的快乐、幸福的积极体验也对他们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有重大的作用。因此能否很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正确排解消极情绪、维持积极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民族预科生研究现状
在我国,对民族预科生的研究,可能最早源于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作为少数民族的马加爵的极端性在大学生中虽属少有,但他所表现出来的自卑、封闭、嫉妒、情绪调节能力差等特点在高校民族预科生中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可见情绪调节能力对来自贫困地区的民族预科生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对民族预科生的研究已受到很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其研究范围较广,笔者从中国知网查阅文献,经梳理,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对预科生的管理方面。如对民族预科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入学适应、辅导员工作等方面的研究较多。这主要是源于在大学生民族预科生的教育和管理是很重要的工作。蒙良秋在《大学教育》中对广西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进行了调查;孙德忠等人在《湖北师范大学学报》中对武汉地区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大学适应性进行了调查。
(2)对预科生在具体学科学习中的特点及学习策略的研究。比如针对民族预科生的英语学习、数学学习、汉语学习方法、特点及策略研究等。这主要是因为民族预科生的学习问题较突出。从知网搜索中对预科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这方面,且研究也较多。余鹏等在《民族高等教育研究》中对高校民族预科生汉语阅读课翻转课堂模式进行了实验研究。总之,这方面的研究所占比重较大。
总体来说,从以上的梳理中,大家不难发现,国内对预科生的研究普遍较为零散,没有形成规模和集中趋势。
三、关于民族预科生情绪管理能力的研究综述
笔者在知网上以“预科生”和“情绪管理能力”作为主题进行搜索,没找到相关研究。另外对预科生的研究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的也较少。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中的问题、语言困境出发。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了解民族预科生情绪管理能力,即了解他们处理消极情绪的能力和发挥自身潜能维持积极情绪体验的能力的研究更少,对预科生进行提升情绪管理能力的干预研究则还是空白点。而预科生作为部分高校中重要的特殊群体,其能否有效适应大学生活,愉快体验大学时光关乎着一个群体的成长,也关乎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大计。因此,填补预科生情绪管理能力的这方面的空白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此,对于民族预科生的研究,从提升其心理健康和易于学校教育和管理的角度,我们可以从下述几方面进行:(1)对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情绪管理能力状况进行普遍调查。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考察这部分群体处理消极情绪的能力和发挥自身潜能维持积极情绪体验的能力。对这一群体发放问卷和量表,也可以进行访谈,了解这部分群体情绪管理能力的状况和特点。(2)对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情绪管理状况原因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分析。内在心理因素包括人格特质、自信度、攻击性、亲社会行为、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外在的因素可以从家庭教养方式、生活事件、文化习俗、养育方式和生活环境等方面进行相关分析,找到情绪管理能力形成的原因以及情绪管理能力对他们现在生活各方面的影响。(3)提出提升情绪管理的教育对策和干预方案。编制提升情绪管理能力的干预对策,可以对预科生进行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对方案实施的途径及方式进行论证,以提高预科生的情绪管理能力。还可以分别从家庭教育、学校管理、开设课程、民族预科生自身等方面分别提出教育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