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俚语正音歌大风
——试论散曲审美取向及其当代传承发展

2020-11-18郭星明

心潮诗词评论 2020年6期
关键词:散曲中华诗词

郭星明

有元一代朝政迭更,战乱频仍,短短的98年间,多数的文人被抛落到社会的底层,但他们却并没有因此沉沦,反倒在与下层人民的紧密结合中,脱胎换骨,重获新生,运用他们手中的生花妙笔,创作出了一批放浪不羁而又雅俗共赏的元代新体诗。这些新体诗在看似俚俗的表象下面,蕴含的却是强烈的反传统的叛逆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生命意识,在以关白郑马四大家、曲中李杜等为代表的两百多位元代曲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形成了与唐诗、宋词三足鼎立的元曲高峰,成为中华传统诗歌韵文大家族中的重要一员,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中华诗词学会郑欣淼会长早在2017年3月就明确提出:“唐诗、宋词、元曲构成了我国诗歌史与文学史上的三座高峰,三者一脉相承、鼎足而立、不可偏废。只有都发展了,才能实现完整意义上的传统诗歌复兴。”因此,认真披检散曲艺术的源起、中兴和发展脉络,提出散曲在新时代条件下传承弘扬的历史命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散曲审美取向特征高度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要求

散曲,作为一种元曲中与戏杂剧相对称的中国诗歌文学体裁,包括了小令、套数,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只供清唱吟咏,也称为“清曲”和“今乐府”。从元曲与生俱来的审美取向秉性可以看出,和诗词相比,散曲具有更为鲜明的人民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特征。

首先,在语言方面,散曲既有一定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明凌濛初《谭曲杂札》评散曲的语言“方言常语,沓而成章,着不得一毫故实”。清黄周星《制曲枝语》云:“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这是对散曲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语言风格的精辟概括,故而散曲作品更容易为普通百姓所理解,是散曲人民性的重要特征。

其次,在艺术表现方面,散曲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了“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现代金元散曲研究专家任讷对散曲的这一审美取向作过精彩论述:“曲以说得急切透辟、极情尽至为尚,不但不宽弛、不令蓄,且多冲口而出,若不能待者;用意则全然暴露于辞面,用比兴者并所比所兴亦说明无隐。此其态度为迫切、为坦率,恰与词处相反地位。”这使得散曲能够更容易直面时政,反映时代,针砭时弊,是散曲时代性的重要特征。

再次,在声韵句法方面,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还可以衬字。北曲衬字可多可少,南曲有“衬不过三”的说法。这些衬字,具有明显的口语化,俚语化倾向,起到使曲意明朗、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例如关汉卿【南吕·一枝花】套数【尾声】一曲,把“我是一粒铜豌豆”七字,增衬成“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豪放泼辣,把“铜豌豆”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在继承唐诗宋词基础上,既保留严格的声韵要求,又创新出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同时为我们留下了大批雅俗共赏的散曲作品,应该是散曲创新性的重要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10月13日)他又明确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总书记还殷切期望我们“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

回顾总书记上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我们更加觉得,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大力推进散曲艺术的传统和发展应当成为每一位散曲爱好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新时代散曲传统文化复兴的“危”与“机”

散曲和传统诗词一样,近百年来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沉寂时期,随着中央对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视,诗词曲犹如枯木逢春,紧紧抓住了新千年轮回的第一抹曙光,重又绽开了绚丽的花朵。2014年6月,山西原平市农民散曲社与当地楼板寨乡党委共同举办了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主题的诗曲擂台赛,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歌颂当代农民美好生活,参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当代农民热爱祖国、勤劳致富、怡然自得的美好情怀,同时农家土话和时代新语的活泼运用,使作品朗朗上口,明快流畅,具有农民生活的原汁原味,充分展示了当代农民醇厚朴实的精神风貌。原平农民散曲作品一扫古代诗曲“才子佳人”“愤世嫉俗”“强说新愁”的陈腐题材和萎靡格调,一发而不可收,给全国的诗曲界,特别是全国的散曲界带来了缕缕清新之风,于2017年成为全国首个“中华散曲之乡”,这是散曲在新时代条件下一次创新性继承的有益尝试。

原平经验的发现、挖掘和升华,让郑欣淼、徐耿华等一批有识之士敏锐地感觉到散曲这一传统诗歌文化体裁在人民中间所蕴含的深厚的底蕴,以及它在新时代历史条件下所必将爆发出来的无穷魅力,短短三年,便联络陕西、北京、湖南、山西、广西、内蒙古六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作委员会”,为全国散曲事业的蓬勃复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截止2019年,又有浙江、河北、安徽、江西、宁夏等省加入这一全国性的组织,据不完全统计,省级成员机构数已经扩大到近二十个,一些省市自治区为了更好协调辖内散曲工作还成立了各自的协调机构,如陕西、安徽分别成立了省一级散曲学会组织,浙江省则成立了省诗词与楹联学会散曲工作委员会,等等。在此背景下,全国的散曲作家也由最初的不足两千人,猛烈扩大到超过两万人之众,同时借鉴山西原平农民散曲社的成功经验,在中华诗词学会散工委和省级散曲机构的共同组织推动下,浙江省之江诗社散曲研究会、新时代诗社散曲创作研究会、江西女子散曲社、潇湘散曲社、汾河散曲社、晋阳工人散曲社、西夏散曲社、铜川散曲社等一批散曲社团,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散曲魅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在于民众之中,于此可见一斑。

在中华诗词学会散工委的指导下,各地散曲社团纷纷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各类散曲培训班,曲友们互帮互学,共同切磋提高,浙江省还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发了散曲格律审查网站,以及散曲采稿编审平台,大大提高了散曲作品质量和编审效率。由中华诗词学会领衔的《人世情》丛书十辑即将顺利完成,一批散曲刊物,和诗刊中的散曲版块,纷纷刊载曲友作品,这些作品全方位反映祖国建设的新成就与社会发展的新面貌,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2018年更有一批曲家作品荣获全国第七届“华夏诗词奖”。

五年来,各级散曲组织和爱好者除了始终将目光聚焦在歌唱祖国、反映时代正能量作品上之外,还十分注重各地散曲历史人物遗存的发掘、保护和利用,中华诗词学会散工委先后派出委员分赴陕西、浙江、江西、北京等地考察指导,分别授予陕西潼关岳渎阁景区、浙江长兴臧懋循纪念馆、北京王平镇马致远故居、江西抚州汤显祖纪念馆等处“中华(散)曲文化教育基地”称号,各地也因地制宜开展省级散曲之乡创建工作,这些活动配合文化旅游建设,直到了画龙点睛的宣传普及作用,引起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新时代散曲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于此便得到了充分的注解。

与上述机遇相伴随的是,散曲的传承和弘扬依然存在着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适应的需求,存在着与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适应的需求,存在着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理念进一步适应的需求。居安思危,克艰破难,让更多的人认识散曲,让更多的人创作散曲,让更多的人传播散曲,让更多的人运用散曲,让更多的人喜爱散曲,为传承弘扬散曲文化而戮力同心,共同奋斗。

三、更好地坚持和关切散曲审美取向及其内在需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并弘扬散曲的人民性、时代性和创新性审美取向,同时,作为当代散曲创作队伍的一员,也必须为这一审美取向的内在需求廓清认识,建立规范,开拓路径,才能达到目标的彼岸。为此,我认为在今后十年或更长一个时期内,我们要在继续加强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委指导力量的同时,调动各方面积极力量,就若干紧迫课题,上下联动,共同树立和维护这一机构的学术权威,澄清散曲创作和交流中的认识混沌和思想疑虑,科学规范散曲创作传播普及的范本与工具,功在当代,利及千秋,为今后散曲,乃至诗词联艺术进一步繁荣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首先,建议组织全国南北曲界的创作力量,并联合诗词联创作名家及教育界权威人士,参照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和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华通韵》(试行)体例,编撰《中华曲韵》(暂名)试行版,按照普通话发音规律,科学归纳韵部和声部,同时参照《平水韵》《中原音韵》等古韵书及当今地方方言语系,明确“入派三声”,审定后可在全国散曲爱好者中间试用一年,逐步完善,持续推进,使这一工具书能够成为全国各个年龄散曲爱好者可以共同遵守的声韵工具手册。

第二,组织全国南北曲界的名家,集中对郑骞著《北曲新谱》、唐圭章著《元人小令格律》、罗锦堂《北曲小令谱·南曲小令谱》和清王奕清《钦定曲谱》等曲谱进行重新校勘,充分运用计算机工具,在保留四声的基础上,吸收《元曲鉴赏辞典》等当今曲谱的一些成果,明谱式,辨变格,示范例,制订《中华曲谱》(分南曲、北曲),审定后在全国散曲爱好者中间试用完善,彻底解决散曲振兴中的大困惑,使这一工具书能够成为指导今后曲家创作的重要工具手册。为了帮助个别曲家“倚声制曲”的需要,还可以借助信息化及移动终端工具,按作者需求自由选择一支或多支前人曲作,实现“倚声制曲”的格律审查。并在此基础上,推广运用散曲稿件采集、编审、汇校、排版的信息化处理手段,提高散曲刊物审校、散曲赛事评比的效率性、公平性和科学性,最大可能减少失误。

第三,根据新的形势和以往实施散曲之乡、散曲创作基地和散曲教育基地的经验,修订完善建设标准,本着推动散曲事业发展,扩大散曲社会影响,给散曲爱好者提供更多创作素材和创作平台等要求,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破除一些不必要的条条框框,抓住创作队伍和散曲氛围两个“牛鼻子”,进行具体分析,做到“一地一策,一事一议”,把散曲艺术和党建文化、机关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生态文化等紧密地结合起来,指导各省在新的建设标准下更有力的开展创建工作,配合各地各单位的宣传文化旅游等建设内容,为繁荣散曲事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第四,树立精品意识,打造新时代的散曲高峰群体。在今后十年中,每年制订宣传和评论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两到三个优秀散曲创作代表人物或典型散曲创作群体流派,组织散曲评论家和散曲爱好者进行深入的评论和交流,走出去,请进来,多层次交流,立体化展示,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和交流渠道,宣传这些优秀曲家、优秀作品时代性、人民性和创新性特点,弘扬主流价值观,宣传正能量。通过十年的努力,在全国散曲爱好者,乃至全国人民面前树立若干个有鲜明艺术形象的散曲作家、散曲流派,以及他们脍炙人口的散曲作品,打造新时代的散曲高峰。

站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行将结束的历史交汇点上,回顾过去的五年,值得欣慰的是,我们这一代散曲同仁紧紧抓住了每一个历史瞬间的机遇,精诚团结,开拓进取,没有重大的战略误判,没有任何的精神怠惰,也没有丝毫的能力恐慌,真正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为民族文化复兴开辟了一条富有特色的传承与弘扬并举的创新之路。展望未来,时代在召唤着我们,人民在期待着我们,我们要以创新的姿态,饱满的精神,正义的力量,俚语正音歌大风,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散曲作品,为促进散曲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散曲中华诗词
关注诗词
传承和发展散曲风格与体式
散曲创作刍议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读散曲说散曲——《中华诗词》散曲栏目《曲苑新枝》琐议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