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时代民国文献联合编目探讨
2020-11-18高凌云王丽媛
高凌云,王丽媛
(1.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 100081;2.南京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18)
民国文献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1]36。随着社会各界对民国文献的持续关注,图书馆界也愈发重视对民国文献的整理与开发,已将民国文献的编目纳入常规化工作。然而,长期以来,各图书馆在编目中各自为政,以馆内局域世界的单机编目为主,已不能适应编目大数据的处理需求及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趋势。随着网络、通讯、数字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知识服务平台、自动化管理系统、数字资源库等新技术平台大量涌现,为民国文献编目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也对编目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基于信息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广泛应用,分析传统环境下民国文献编目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民国文献联合编目工作面临的新机遇为契机,对今后相关工作的开展进行探讨,以期促进民国文献编目工作的长足发展。
1 传统环境下民国文献编目的问题
1.1 信息封闭,资源匮乏
传统模式下,由于不具备发达的互联网络环境,编目员在对民国文献的形态特征与内容特征进行描述和揭示时,大多局限在本馆的内部馆藏内,完全依据手头的在编文献,缺乏对网络资源及其他图书馆相关资源的有效参考。然而,民国文献在纸张、印刷和装帧形式上技术较为落后,加之后期存藏条件有限及人们保护意识不到位,大多面临纸张酸化、脆化、老化的现象[1]36—39,甚至存在缺页、破损、信息覆盖等状况,常常导致编目员无法有效地辨识文献的部分著录信息,导致书目数据不完整甚或不准确[2],影响了文献编目的整体质量,阻碍了读者对相关文献资源的有效检索和使用。
1.2 重复劳动,效率低下
没有稳定的信息环境和有效的互联技术提供支撑,各图书馆的编目系统彼此孤立、闭环运行,导致编目员只能在本馆的内部网络对馆藏的所有民国文献逐一进行著录与标引。此时,分布在不同图书馆的同一种民国文献很有可能被各个馆藏馆无数次机械、重复地编目,不仅降低了编目的效率,还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同时,由于以网络通信为媒介的互动交流较少,各图书馆处于分裂的独立决策状态,在编目的具体要求、工作流程、人员配置及成本预算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各图书馆的民国书目数据著录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对相关文献的有效揭示[3]37。
1.3 缺乏协作,标准不一
民国文献的编目起步较晚,多年来一直缺乏统一的领导机构进行集中规划与管理,导致长期缺乏统一的政策依据和编目标准。由于处在互不交叠的内部世界,各图书馆没有数据共建共享的迫切需求,对编目工作的标准化和兼容性要求不高,不同图书馆使用了不同的编目系统,在具体的机读格式、著录项目的制订与执行上,也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例如,在对文献进行分类标引时,依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刘国钧分类法及中小型图书馆分类法等不同分类法标引的多种数据并存[3]37—38。由此导致各图书馆的书目数据自成体系、格式繁多,分散化、碎片化、差异化严重,甚至出现了大量不规范、不统一的数据,严重阻碍了编目资源的有机整合与共享,难以适应信息技术时代联合编目工作的需求。
2 信息技术时代民国文献联合编目的新机遇
2.1 联机编目的高效工作模式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普及和各图书馆对民国文献编目整理工作的推进,搭建图书馆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民国文献的联合编目成为各图书馆的共识,而MARC及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让此成为可能。网络环境下的联合编目是指多个图书馆通过计算机自动化系统和网络技术建立统一的、开放式的编目系统,按照联合目录数据库的统一标准对民国文献进行联机共同编目[4]。这种高效、便捷、实时的编目模式有利于打破传统环境下编目条块分割、孤立无援的格局,有效推动馆际资源的集成与整合。
2.2 数字资源的有效信息延展
数字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信息传播和聚合方式的变革。部分商业数据出版公司和图书馆依托缩微技术、云计算和数字化等一系列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了多个民国文献数据库平台,如“中国历史文献总库·民国图书数据库”“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等[5]99,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文献检索服务。当在编文献的现状影响相关著录信息的有效提取时,编目员可根据需要合理利用这些数字资源,参照在编文献的其他复本,选取并补充著录信息,制作完整、准确且规范的书目数据。
2.3 编目资源的实时共建共享
各图书馆独立编目的模式造成大量的编目数据分散在不同的馆舍和不同的系统中,相互割裂、无法共享,形成各种数据孤岛,使得编目成果无法真正流通与共享,影响编目资源价值的发挥。移动互联网络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编目体系日趋成熟,民国文献的编目逐渐走向智能化、共享化。在联合编目系统内,所有成员馆可以实时在线,共同建设、维护平台书目数据,任一成员馆的数据可为其他成员馆共享共用;各图书馆也可根据中心数据平台的资源辅助完成本馆的部分编目工作,实现对同一文献仅编目一次的愿望。例如,中国国家图书馆(以下简称“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项目发布了民国时期文献联合目录平台,可供各成员馆提交书目数据和馆藏数据,有效实现了数据的共建共享[6]。
2.4 编目标准的联机规范统一
民国文献联合编目的工作模式需要各图书馆将数据汇集到共同的数据平台上,统一管理、统一检索,对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出严格要求,为统一编目标准的制定提供良好契机。同时,发达的网络技术、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又反过来为实现编目标准的规范统一提供便利。分散在各地的编目员可以利用移动网络交流平台,通过远程会议、在线教学、工作群沟通等各类线上方式,相互学习、共同探讨,制定并执行统一的编目标准和规范,有效增强书目数据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3 信息技术时代民国文献联合编目的发展策略
3.1 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夯实联合编目基础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民国文献编目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作便利。一方面,编目工作不再只是单个图书馆的独立行为,而是转变为网络技术环境下更为高效的联合编目模式,对数据的共建共享有了更高要求。这需要编目员掌握娴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及数据库应用和维护能力,适应信息技术时代民国文献编目的组织与管理需要。另一方面,编目员不用局限于手头可能存在页面污损、信息覆盖而影响有效编目的单一文献,而是可以参照相关数字化资源,合理补充必要的著录关键信息。这要求编目员具备良好的网络检索技能和信息筛选与处理能力,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网络资源中捕捉到合理有用的信息。因此,编目员首先要转变编目观念,顺应联合编目的工作需求,掌握计算机编目系统及各类软件的正确操作,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其次,要不断提升网络信息搜集、检索和分析能力,学会依托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获取有效参照信息辅助编目工作;再次,各图书馆也要结合具体实际与移动网络平台,加大对编目员的业务培训与指导,夯实联合编目的工作基础。
3.2 加强馆际技术合作,推进编目标准化建设
民国文献编目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不仅制约着联合编目工作效率的高低,也影响着编目系统内书目数据的整体质量与编目资源的共建共享。为适应信息技术时代民国文献联合编目的发展需求,各图书馆要借力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与数据处理技术的优势,加强馆际技术交流与合作,适时改进编目流程,优化编目数据,将编目工作的标准化建设落到实处。首先,要明确民国文献联合编目的迫切性与紧要性,勇于打破独立决策的封闭状态,采用现代化的编目管理模式,共同商讨,制定并执行适用于民国文献的统一编目标准与规范,如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办公室发布的《2018民国时期图书联合目录数据制作阶段性要求》[7]《民国图书联合目录数据暂行标准(20130724)》[8]等编目指导文件;其次,要基于数据兼容和共享的现实需求,加大对已有编目数据的回溯整理,基于数据格式转换技术进行可操作的批量处理,及时进行有效的数据查重并剔除冗余数据,进一步提升书目数据库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再次,要打破时空界限,定期开展线上会议和其他远程协作交流,无障碍地发布、传递和共享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编目技术,共同维护数据库的整体质量。
3.3 深化信息技术应用,重视数据质量控制
高质量的书目数据是实现编目资源共建共享的坚强后盾,完善的质量监督与审校机制则是控制书目数据整体质量的有效手段。民国文献联合编目减少了重复劳动,推动了编目资源的共建共享,也更亟需优质的数据资源予以支持保障。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实时交流平台的广泛普及为实现书目数据质量的有效控制提供了便利条件。各图书馆在严格执行统一的编目标准的前提下,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线上和线下数据质量监督与审校机制,有效监管民国书目数据的制作流程,切实维护数据的整体质量。例如,可合理利用区块链技术,在民国书目数据的制作和使用过程中引入区块链进行记录,在任何环节发现数据质量问题时均可通过区块链溯源追溯到相应的责任人,并据此进行追责与纠错[9]。同时,要挖掘在线管理的潜力,通过各类在线交流平台及时反馈发现的数据问题并提供必要的培训与指导,进一步提升编目员的工作能力,增强数据的规范化程度。
3.4 推动关联数据建设,完善文献目录编制
近年来,各图书馆纷纷在编目工作的基础上,着手编制馆藏民国文献目录,特别是加大了对地方特色文献、专题文献目录的整理。但是,从目前的建设情况来看,大部分目录仅仅以文本形式编印或出版,在数据的数字化检索、查询和利用方面仍有欠缺。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发展,语义网与关联数据技术的泛化应用使信息资源环境逐步朝着“数据网络”的方向行进[10],这也促使图书馆界将文献目录与编目系统进行有效关联,推动民国编目资源的聚合与优化。各图书馆要不断改进目录编制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整合大数据的资源处理能力,优化大数据的分析集成机制,对民国书目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数字化处理与展示,进一步拓展编目资源组织加工的深度与广度;同时,要充分利用关联数据技术实现民国文献目录索引与编目资源数据库的动态链接,提供联机检索、在线查询等服务,提高文献目录的有效利用;另外,要结合技术进步实时更新、优化文献目录与编目系统的关联,不断提高文献资源的整体质量与数字化程度,为读者提供优质、专业的文献获取服务。
3.5 加速数据库整合,共享数字资源
鉴于民国文献的珍贵性、稀缺性及脆弱性等现实因素,许多图书馆从文献保存和保护的角度出发,已开始限制或停止原有的民国文献借阅服务,给读者带来许多不便。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藏用矛盾提供了现实可能。依托馆藏文献资源和新兴数字技术,各图书馆相继开展了民国文献数据库建设项目,将文献内容数字化,建立全文数据库,供读者检索利用。但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图书馆无法共享到其他馆的数字资源,不仅造成数据库的重复建设,还存在单个数据库资源不全、检索途径单一的困境[5]99—100。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联合编目模式的普及,各图书馆要加快数据库建设的统筹规划,共享数据库建设技术,遵照统一的制度标准,以专题书目为基础共同推进数字化资源建设,有效整合民国文献数字资源。同时,要在现有文献编目的基础上,以专题或专科形式深入整理挖掘文献内容,加深标引深度,完善检索功能和检索途径,支持开放获取,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数字资源服务。
4 结 语
民国文献卷帙浩繁却面临日渐老化、损毁加速的困境,加快对其展开编目整理迫在眉睫。传统的单机编目模式已不能适应文献整理进程、读者阅读需求及图书馆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为编目工作的改进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图书馆界要抓住信息技术时代的大好机遇,发挥联合编目的最大效能,对先进技术、编目流程和文献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切实优化民国文献编目工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让民国文献更快、更好地供社会各界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