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馆配生态关系研究

2020-11-18王运显

图书馆界 2020年5期
关键词:出版社图书馆用户

王运显

(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南 信阳 464000)

图书馆馆配(以下简称“馆配”),是指馆配商针对各类型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为图书馆提供一站式或集成式文献信息资源销售、配送和伴随服务等采编服务的企业业务[1-3]。广义上是指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中关于图书、期刊、报纸、电子书和数据库等各种类型文献信息资源及相关设备等的销售、配送和服务等工作;狭义上是指纸质图书的销售、配送和伴随服务等工作。本文所述的是狭义上的馆配,主要包括物流、信息流、服务流、资金流等环节。一般认为,馆配是基于供给侧的概念,主要涉及馆配商、出版社和图书馆三个业务主体。它们之间能否建立和谐稳定的馆配关系,直接影响着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的质量与效益[4]。由于我国经济、文化、教育、技术等相关社会环境因素发展不均衡和不充分,以及馆配商的“商业思维”、出版社的“出版思维”和图书馆的“用户思维”之间的矛盾,导致出现三方业务关系协调不畅,馆配生态结构失衡等问题[5]。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反思馆配各方的利益关系,构建健康、高效和可持续的馆配生态关系,促进馆配市场规范化和制度化,维护馆配生态秩序和生态平衡,进而实现各馆配主体的协同融合发展。

1 馆配关系概述

馆配关系,主要是指馆配市场中馆配商、出版社和图书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各种关系的总和。从产业链的视角来看,馆配关系主要涉及三方7种关系,即出版社之间的关系、馆配商之间的关系、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出版社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出版社与馆配商之间的关系、馆配商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及三方整体关系。其中,出版社与馆配商之间的关系、馆配商之间的关系和馆配商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是主要矛盾,它们相互影响、互为纠缠,主导并建构着整体馆配关系,表现为博弈关系、竞合关系和共生状态。但是,从馆配运行的机制来看,用户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关键性因素,而事实上用户需求才是馆配矛盾的解决之道。因此,根据馆配市场的发展历程和馆配运行规律,整体馆配关系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即“以馆配商为中心”的线性馆配关系、“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循环馆配关系和“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馆配关系。

1.1 “以馆配商为中心”的线性馆配关系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馆配市场产生,建立了“出版社→新华书店→图书馆”的图书供应链,馆配业务主要由新华书店的“图供部”或者“团购部”承担。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各馆配主体之间主要是非市场竞争的业务合作关系。新华书店作为当时唯一的图书发行单位,几乎垄断了全国的馆配业务,在馆配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同时,出版社之间由于缺乏竞争,极少与图书馆发生直接联系,更多的是与新华书店进行合作。图书馆则主要通过新华书店的《新华书目报》《科技新书目》《社科新书目》等纸质书目,进行纲目购书。这一时期是馆配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信息流、物流、服务流和资金流等馆配业务在出版社、新华书店和图书馆之间线性流动,这是由新华书店主导的馆配合作关系。

1.2 “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循环馆配关系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高校图书馆图书文献联合采编中心、民营馆配商、馆社直供商等进入馆配市场,打破了新华书店的垄断,形成了全国性与区域性馆配商并进、民营系与新华系馆配商并存的馆配市场格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及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大幅增加了图书馆购书经费的投入,促进了馆配市场的繁荣。截至2005年,是馆配市场的快速发展时期,其间图书馆开始掌握馆配市场的话语权。由于馆配商和出版社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书馆的意愿,且高校联合采编中心和新华书店因市场竞争力不足,前者被淘汰,后者市场被挤占不得不进行体制改革,民营馆配商凭借经营更加灵活、服务更加周到、业务更加规范的优势,逐渐成为图书馆的主要合作对象。对此,出版社加强了“出版思维”与“商业思维”的融合,纷纷成立馆配部来加强与馆配商和图书馆的沟通协调,促进书目数据的循环流动,提高市场占有率。这一时期,是馆配的中级发展阶段,实现了信息流与服务流在三方之间的循环流动,这是由图书馆主导的基于竞争的合作型馆配关系。

1.3 “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网络馆配关系

2000年以来,由馆配商或者图书馆主导的馆配关系已无法反映当时馆配生态关系现状,不利于馆配各方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前者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不能充分调动馆配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后者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发展期,相关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容易产生经济问题,破坏馆配生态。为了规范馆配市场,国家相继出台了《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等相关法规政策。经过2003—2005年的试行和2006—2009年的全面推广,2010年以后,招标采购成为图书采购的新常态[6]。这实现了馆配市场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也剥夺了图书馆的馆配主导权。构建“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新型馆配关系,已经成为各方的共识:1)图书馆的宗旨是“用户第一,服务育人”,资源建设要面向用户,以用户“需要不需要”“满意不满意”为根本目标,切实提高质量和效益;2)随着用户权利意识的觉醒,用户权利逐渐从应然状态向法定状态和实然状态转变,图书馆资源建设需要从普适性向个性化和精准化转变;3)《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公共图书馆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相关政策法规要求馆配工作必须以用户为中心;4)信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和广泛应用,实现了用户需求的可视化、可预测,正在重构馆配技术框架,重建馆配生态关系,重塑馆配职业价值;5)出版社通过用户数据的聚合分析,通过“创作思维”“出版思维”与“用户思维”精准对接,实现用户需求前移;6)馆配商转型发展需要将“商业思维”与“用户思维”进行深度融合。这一时期,是馆配的高级发展阶段,实现了信息流和服务流等在各方之间的立体流动,这是由用户主导的基于合作的竞争型馆配关系。

2 当前馆配关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馆配市场处于“图书馆主导”与“用户需求主导”并存的阶段,逐步实现馆配各方基于经济价值的相加阶段向基于终极价值——“用户需求”的相融阶段的重大转型变革。但是,由于馆配各方过于关注自身利益,忽视了相关体制机制建设,致使工作中长期存在着不规范、不科学和不专业等问题,给馆配造成了严重困扰。一方面,每年逾50亿元的馆配市场[7]为给新华系、民营系和馆社直供系馆配商提供了巨大的商机,同时,也暴露出馆配商恶性竞争、信誉失范、供货及服务能力欠缺等方面的问题。而全国580余家出版社每年出版50余万种图书[8],出版社之间的竞争加剧,社商关系复杂化。“饿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图书馆”等现象频出,给馆配各方带来了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图书馆馆配关系协调不畅,用户参与度低,资源建设的专业化与用户需求的个性化之间矛盾加剧。因此,当前馆配关系失范,已经成为馆配各方健康发展的潜在威胁,馆配市场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迫在眉睫。

2.1 馆配体制机制不健全,图书馆协调不畅

在当前的馆配环境中,组织结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使构建健康、高效、有序的馆配发展愿景隐含着潜在风险:1)馆配组织结构分散,图书馆协会、出版协会、发行协会等缺乏深度协同融合,图书馆联盟、馆配商联盟和出版社联盟各自为战;2)用户组织虚化,用户话语权缺失,用户权利被弱化或忽视;3)《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公共图书馆法》《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等政策法规对馆配行为只作原则性规范和整体性要求,而馆配的规范化运行还需要系统性制度保障;4)馆配体制机制不健全,导致图书馆压力过大,关系过于聚集,协调不畅。馆、社、商、用户等都要通过图书馆进行权利表达,而各种合作机制、竞争机制、服务机制、监督评价机制等又需要组织和制度支持,因此,馆配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健全的体制机制提供保障。

2.2 馆配主体各自为政,馆配关系碎片化

从产业链的视角来看,馆配各方既是利益共同体,又是命运共同体,构建基于合作的竞争型馆配关系,有利于馆配各方的健康、可持续和协同发展。但是,由于馆配体制机制不健全,馆配各方过于专注市场属性,致使馆配主体各自为政,馆配关系碎片化,制约了整体馆配关系的构建:1)馆、社、商各自为政,图书馆的馆藏政策、馆配商的经营策略、出版社的出版策略之间缺少协同融合;2)图书馆与馆配商之间关系微妙,图书馆想要“质优价廉”,而馆配商为了利润时有钻法律空子、屏蔽书单等不良行为;3)图书馆与出版社之间,由于缺少全国性的书目数据平台,无法实现书目数据和库存数据的实时更新,限制了对馆配商的监督与制约;4)馆配商之间不是通过组织、制度、文化、创新等内涵建设提高竞争力,而是拼折扣竞标,导致馆配行业充斥着不正当竞争行为;5)馆配商与出版社深度博弈,馆配商通过出版社让利获取利润和提高竞争力,同时,积极构建馆配商联盟和大中盘格局,以博取全国性或区域性垄断利益,而出版社则被迫构建出版联盟,加强与图书馆之间的联系,减少馆配商的“压榨”。

2.3 馆配重心失衡,资源和服务效益低

馆配的终极价值是通过资源和服务与用户需求精准对接,实现个体用户的个性化发展和整体用户的全面发展。从馆配发展的历程来看,在馆配关系结构中,不管是馆配商主导还是图书馆主导,不管是出版社的“出版思维”、馆配商的“商业思维”还是图书馆的“用户思维”,都尚未真正实现馆配重心向用户主导的战略转型,导致馆配资源和服务无法与用户需求实现精准对接,长期处于低效运行状态:1)用户权利意识增强,从馆配的虚位主体向实位主体转变,争夺馆配的主导权;2)图书馆、馆配商和出版社本位意识严重,长期忽视用户需求;3)用户需求表达的主动性不够,馆配各方在资源建设和服务建设时,无法精准施策;4)信息技术和媒介融合,信息的无序化生产与用户个性化、多样化需求都加剧了馆配供需矛盾。

2.4 技术更新融合,传统馆配关系的平衡被打破

技术不仅具有工具性,更具有社会关系的建构意义。相关技术的更新迭代以及技术融合和媒介融合为馆配业务注入新发展动力的同时,也给传统的基于经济效益的竞争型馆配关系带来了严重的冲击:1)促进“读者第一”和“以用户为中心”等图书馆用户权利从“应然状态”向“实然状态”转化,用户的主体地位和话语权得以确认和增强;2)图书馆工作从基于用户的普适性需求向基于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转变、从粗放型服务向精准型服务转变、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读者决策采购”常态化、“按需服务”智能化;3)“按需出版”和“纸电同步出版”或“数字出版”成为出版社发展的方向;4)馆配商从纸质资源服务商向知识服务商、平台运营商、设备服务商和图书馆服务运营商等图书馆综合服务商转型。

3 馆配生态关系构建

当前,馆配市场和馆配工作要以满足用户需求为中心,全面推进馆配供给侧、需求侧和技术侧的转型变革,运用“命运共同体”的思维,积极构建馆配整体发展观。馆配各方要尊重市场规律,加强整体性和系统化建设,积极建构基于合作的竞争型馆配关系。同时,要将图书馆的“用户思维”进行战略前移,深度融合出版社的“出版思维”和馆配商的“商业思维”,构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用户为中心,以资源建设和服务建设为基本点)的馆配共识。

3.1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基于合作的竞争型馆配关系

目前,馆配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供需错位正成为馆配生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第一,出版产能过剩,产品低端和同质化严重,制约了出版转型升级;第二,馆配商过度竞争,压缩了利润和生存空间,导致馆配的供给与需求契合度差;第三,图书馆受限于制度和规则,导致馆配话语权弱化甚至缺失,供需秩序的维护与执行不到位。因此,要全面协调馆配各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运用用户思维和用户观点,以“用户是否需要”“用户是否满意”为评判标准,以“是否有利于提高馆配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发展馆配服务效能”“是否有利于促进用户个性化发展”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做到:1)构建基于合作的竞争型馆配关系,满足用户需求是各馆配主体合作的基础,而竞争是为了更好的合作;2)提高需求侧的话语权和监督权,将用户纳入馆配体系,构建以用户为核心的馆配关系;3)打破利益分配隔阂,全面协调图书馆、出版社和馆配商的生产、销售、服务供需关系,构建馆配共同体;4)将作者纳入馆配体系,提高作者“创作思维”与用户需求的契合度,促进馆配主体结构的优化重组。

3.2 立足用户需求,切实提高馆配资源和服务效能

馆配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用户需求,而馆配的根本矛盾是资源和服务能否与用户需求实现精准对接。因此,要对出版社的“出版思维”、馆配商的“商业思维”、图书馆的“用户思维”与用户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进行精准解构,需要构建基于需求侧的新型馆配合作关系:1)建立用户组织机构,重视用户需求表达,维护用户权利;2)图书馆对用户需求负有直接责任,在资源建设方面要开放决策权,构建读者决策采购(PDA)模式,服务过程中要重视用户体验,加强针对性、个性化和精准化服务;3)馆配商负有运营责任,要深度开展用户需求调研和数据分析,积极构建馆配平台,通过线上和线下馆配会,实现用户的决策采购权,提高馆配效益和效能;4)出版社负有生产责任,在出版选题和创意策划等方面提高用户参与度,积极推动按需出版和数字出版,提高馆配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在内容与形式上的互动性。

3.3 加快技术融合,构建全面协同的馆配系统

传统馆配系统由于信息不对称,往往导致馆配系统碎片化,各馆配主体协调不畅,馆配系统功能和整体效能无法充分发挥。“用户至上”“用户为中心”“读者第一”等服务理念多表现为图书馆等馆配主体的宣传与自我表达,用户权益“口惠而实不至”的尴尬局面亟待化解。新常态下,信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和在馆配系统的广泛应用,实现了馆配各方的数据化和可视化,为构建全面协同的馆配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撑:1)实现馆配主体的全面融合,提高馆配主体的业务素养和技术能力,促进馆配主体与用户和作者之间的利益融合;2)实现馆配系统数据的全面融合,促进馆、社、商、用户等相关数据的深度聚合与分析,提高用户需求与资源和服务的一体化水平;3)实现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系统、馆配商数据系统、出版社出版系统与用户管理系统的一体化融合,促进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提高馆配整体效能。

3.4 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促进馆配制度化和规范化

完善的体制机制是馆配市场和馆配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根本保证:1)健全馆配工作机制,加强馆、社、商行业协会、学会的协同协作,促进馆配工作标准化;2)健全馆配制度,制订馆配细则,尊重馆配的特殊性和规律性,真正实现馆配工作制度化;3)加强馆配专业化建设,坚持“业务工作由专业人员来做”的原则,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馆配人员要跳出馆配来分析和研判馆配,而立法、管理与用户要融入馆配业务,重新审视和反思馆配工作;4)构建馆配评价体系,通过对馆配主体的标准化、专业化和规范化评价、用户需求的契合度评价以及用户满意度评价,提高馆配效益和科学化水平。

4 结 语

随着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转型变革,出版社、馆配商和图书馆正面临大变局,馆配市场正处于转型发展期和关键机遇期。馆配主体要深度融合国家发展战略,积极践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政策和书香社会、学习型社会、全民阅读的倡议,认真贯彻《公共图书馆法》《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等政策法规,把握馆配市场发展规律,积极建构馆配命运共同体和落实总体发展观。同时,馆配各方要牢记“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初心和使命,将“为馆找书”“为书找馆”与“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的理念有机结合,全面推进馆配商的“商业思维”、出版社的“出版思维”和图书馆的“用户思维”之间的深度融合,构建健康、高效和可持续的馆配生态关系,促进馆配工作从重视经济效益向重视社会效益转变,实现供给与需求、技术与方法、质量与效益、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统一,在实现馆配各方协同融合发展的同时,为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拓展馆配主体的“可为”和“应为”空间。

猜你喜欢

出版社图书馆用户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2021少儿出版用户触达能力指数
我等待……
图书馆
信用卡资深用户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工业出版社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