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时期南京都城建设及其对南京明城墙的影响
2020-11-18丁冠文吴煜乐
丁冠文 吴煜乐
(南京外国语学校,江苏南京 210008)
0 引言
自夏商周以来,中国城市建设史已有数千年。在历史印记中,对古代中国城市的记忆首先是城墙、城门、城楼、角楼、护城河等等。不同时期它们的功能不断演化,形成多种不同规制的城墙,各种历史典籍均有大量描述。作为城市、城池和城堡的抵御外侵防御性建筑,历代都得到各级统治者的重点关注与投入,留下了诸多历史信息和见证,成为古代城市的文化象征。这其中,曾为十朝都会、六朝古都的历史名城南京,其现存的明城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建造在江南的全国性政权都市城墙。
南京地区自有城墙之始迄今已达2500 多年,南京主城建造的城墙也有2400 多年的历史,目前南京城墙的遗存始建于元末明初,距今600 多年,其间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建设、战火损毁再到重建,南京城墙记录了大量的历史。
南京城在东吴时期建都方式一直影响到后世的明城墙建设,2007 年在今南京总统府附近考古勘探出六朝建康都城宫城的东城墙遗址,依山而建的楚威王有2350 年历史的鬼脸城,依然坐落在秦淮河畔的南京石头城公园内。从历史发展来看,两个阶段对现存南京明城墙的影响最大,第一阶段是东吴孙权筑建业城;第二个阶段是六朝时期南京城的发展。本文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分析这两个阶段南京城墙建设对后期明代南京城建设的影响。
1 东吴时期的建业城
作为“十朝古都”的南京,东吴(公元229 年—公元280 年)是历史上在南京建都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由此揭开了南京城市历史的篇章。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 年),孙权在诸葛亮、刘备、张紘三人先后劝说下,为了对抗来自北边曹操的威胁,将政治中心由京口(镇江)迁至秣陵(南京),公元212 年改秣陵为建业。公元229 年,孙权由武昌迁都建业,在金陵邑故址建石头城作为军事要塞,依山为城,因江为池,跨水而立,周围数十里,设有子、罗城二重城,地势十分险要。后孙权在石头山修建了石头城,用它作为维护东吴京师建业的资本。公元240 年,按照《建康实录》卷二记载:“诸郡县治城郭,起楼、穿堑、发渠,以备非常”[1],孙权开始重新修建建业城,南面直抵秦淮河,北面城墙到玄武湖附近,东面到紫金山西侧,西边城墙到石头城。与之前的城池建设不同,城墙违背《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的传统形制,没有采用其它地区都城建设成四方形状,而是按照南京地区的地理特点,依托紫金山、玄武湖、秦淮河等天然地形地貌,从城市城防的需求角度,依山傍水,因地制宜修建成不规则形状[2]。这种建设方式给后代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这是南京历史上第一座都城,在南京城市历史发展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南京开始成为地区政治中心及江南文化中心。
东吴时期的建业城位置大约在现在的南京城北部,周长约20 里。建业城仿造了吴王阖闾的吴城,共有三重:外郭、宫城和都城。受制于当时三国分立,战争频繁,东吴建城时物质材料比较匮乏,使用竹篱作为建城材料,这种方式取材方便且容易施工,但这种城池不坚固,使用寿命有限。直到梁朝时,才开始将城池改变为在外部使用城砖。
早期的建业城外郭未筑城,而以竹篱为外界。范围大致东面到青溪,南面至淮水,西面至石头城,北面至覆舟山。宫城位于都城北面,约占都城总面积的1/4,主要包括太初宫及昭明宫。此外,东吴时期的宫室建筑,还有具备宫苑性质的庞大的苑城,以及太子所居的南宫等。太初宫形制狭小,周围三百丈,共开八门。南垣五门:正中是公车门,东侧升贤门、左掖门,西侧明扬门、右掖门。东、西、北称为苍龙门、白虎门、玄武门。御道南端,近淮水是大航门,胯淮水有朱雀航(约在今中华门内镇淮桥以西),正殿是神龙殿。孙皓从武昌还都建业以后,着手在太初宫的东侧建设昭明宫,周五百丈,正殿赤乌殿[3]。
2 东晋宋齐梁陈时期建康城的历史沿革
晋朝时期,北方大乱,晋室南渡,因初期国力较弱,大体上继承了东吴的基础,《景定建康志》引用《舆地志》“晋琅邪王渡江镇建邺,因吴旧都修而居之,宋、齐而下,宫室有因有革,而都城不改”。东晋和南朝时的建康城墙和宫殿,其城垣的位置和规模,周二十里一十九步(约8775.7 米),东晋、宋、齐、梁、陈朝大多在这个范围。因六朝时期战乱频起,建康城多次被焚毁后重建,在城市外廓、护城河、城门、宫城等的格局、建材等方面逐步增改和完善[4]。
这个时期建康城,主要包括台城、都城、外郭。外郭南到秦淮河,西至石头城,把东府城、西州城、越城等都城外围重要军事据点囊尽其中。郭内是都城,是台城外围的第一道屏障,分布着大量商市、寺观、各类官署、部分宗室贵族宅邸、作坊。台城在都城之内,是东晋时期最重要的宫城,并为此后的宋、齐、梁、陈各代所沿用(大致位于现在珠江路六朝博物馆附近)。最初的宫城延续东吴时期的建筑,到公元330 年,苏峻叛乱,焚毁建康城,在东晋平定苏峻之乱之后,重新规划宫室,在原苑城旧址上起建建康宫,又称台城,是东晋到陈朝时的政治中心地带。台城中的城门、城垣及宫内殿、堂、楼、阁等,经过不断增创,至梁武帝时达到鼎盛。同时建康作为都城在当时具有特殊地位,城池和宫室建设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各代对建康城池的防御加固,规模化的改造,三百多年的建设发展,使得建康城极具南方地域特色,成为当时城市建造集大成者,商业的发展、人才的聚集,使之成为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随着隋朝灭陈(公元589 年),隋文帝杨坚为消除建康城在东南地区的政治地位和影响,下诏“平荡耕恳”,只留下石头城作为“蒋州”的州城治所。到唐朝,沿袭隋朝遏制建康的政策,在建制上更多时期仅为其他郡州的辖县,这段时期,南京城墙发展处于低谷时期。但到唐末,占据长江中下游的杨吴、南唐两个区域政权,又重新定都南京,使金陵在六朝后又重新成为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其城市格局直接影响到明朝南京城的规划和建设。
3 六朝建康城对南京明城墙建设的影响
自公元307 年永嘉元年司马睿渡江后,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大批北方士族南迁,带来中原地区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批人力物力,南方地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六朝在南京建都的300 多年时间里,持续的建康城建设给后续历朝城市建设带来了较深的影响。
经过宋、元两朝后,到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都城明朝南京城又迎来历史上新的发展高潮。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后,他采纳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于1366 年开始兴建南京城城墙。经过宋、元两朝后,到明朝,南京首次成为大一统王朝的都城,迎来历史上新的发展高潮。自朱元璋攻克集庆,改名应天府后,因南京具有龙盘虎踞的天然形胜,采纳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主张,于公元1357 年开始正式修造南京城。南京都城有四重,包括了宫城、皇城、京城及外郭,以原来秦淮河、玄武湖等作为天然护城河。公元1373 年,南京又开始对城墙加高增厚修筑,在六朝建康城和南唐金陵城的基础上,利用它的南面和西面城墙加以拓宽改建,“在旧城之外,惟聚宝、三山、石城仍旧,起通济右转至清凉则皆新拓之,周九十三里,外垣倍焉”,囊括了六朝时的建康城和南唐时的金陵城[3]。
4 结语
六朝时期的建康都城建设,承汉启唐,其充分利用南京龙蟠虎踞之称的天然地形、地貌,从防御的需要,因形随势而建的不规则状,这种建设方式给后代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明代城墙建设中也充分利用了六朝时期建设的台城、石头城等历史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