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论的三重性问题
2020-11-18
【内容提要】语言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言语交际是语言的一项重要功能,也是维系各种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为了避免言语误解的产生,我们需要对言语的基本功能做出细致地划分。言语有三种基本功能,这里我们称之为言语理论的三重性问题,即言语传递信息、言语传递情感、言语传递人文关怀。研究发现,面对不同的交际对象,人们通过语言传递出的言语内容不同。因此,在言语交流过程中,不仅要懂得借助语境条件,更要学会创造恰当的语境条件,从而避免言语错位的产生而影响彼此之间和谐的社会关系。
一、引言
语言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言语交际是语言的一项重要功能,也是维系各种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语言与言语的关系究竟如何,学界对此看法不一。最早提出语言和言语二分说的是结构主义学派的创始人索绪尔,他严格地区分了语言和言语理论。①李宇明,萧国政,赵世举,冯雪锋:《言语与言语学研究》,武汉:崇文书局,2005年,第5页。他认为“语言学唯一的、真正的对象是就语言为语言而研究的语言。”②[瑞]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23页。索绪尔将语言作为符号系统来研究,将言语视为一种能动的个人行为,这对当时的语言学发展是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的,而时至今日,语言学研究已经进入到百花齐放的时代,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语言研究的“源”问题,即究竟我们应当将语言研究的视角放在哪里的问题。Z.S.Harris(1952)在《语言》(Language)这本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的文章中指出,“语言不是零散的词或句子中发生的,而是存在于连贯的话语之中。”①Harris Z.S.Discourse analysis,Language,1952,p.1-30.这对于我们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启发意义,提示我们将目光由传统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结构研究转向实际交际中的话语研究之中。胡裕树(1996)在谈到句子的结构研究内容时曾这样讲“为什么同是一个‘鸡叫’,有时成为句子有时又不能呢?分别就在同现实有没有特定的联系上。因为句子同现实有了特定的联系,具有特定的内容,所以才能作为语言的基本运用单位。”②胡裕树:《现代汉语》,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14页。我们不难看出胡裕树已经对语言和言语的概念有了明确的区分,这里我们可将其概括为言语是具象化的语言。吕明臣(2000)将语言和言语作出明确地区分,认为语言是一个抽象的、独立于个人的、能够复现的、静态的、封闭的符号系统,而言语则是具体的、属于个人创造的、一次性的、动态开放的非符号形态的客观存在。③吕明臣:《言语的建构》,《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5期。范晓(2005)主张言语、语言和话语的三分法,认为语言是言语的工具,言语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行为活动之一,话语是言语的直接产物,且话语是具有可储存功能的。④李宇明,萧国政,赵世举,冯雪锋:《言语与言语学研究》,武汉:崇文书局,2005年,第2-24页。邵军航(2016)对委婉语的外延现象进行划分的过程中,区别了语言和言语,认为语言是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体系,而言语是对语言的使用。⑤邵军航:《委婉语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6页。近些年来,中国语言学学科蓬勃发展起来,为进一步强调语言研究的问题意识及学科发展问题,李宇明(2019)提出语言研究的“本源问题”来自于现实的语言生活,且语言的真实存在状态是话语,“语言”(langue)是对话语的抽象。⑥李宇明:《语言学的问题意识、话语转向及学科问题》,《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从语言学发展的角度来看,从过去“语言”(langue)研究为中心到今天提倡以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言语”(parole)为主要研究对象,我们认为这是历史选择的必然。我们认为“语言”(langue)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具备的统一的规范的表达体系,“言语”(parole)是在这套规则体系指导下的个人自主能动性的价值体现。此外,我们认为“话语”可以称之为是“言语”的产物,它是每个行为能力人在用语言进行言语表达过程中运用的语音、语调、词语等意象组成的话语形象。言语行为的接受者可以透过话语形象分析言语行为发出者的行为意图,明确其言语目的,进而作出恰当地有效反应。
言语的三种基本功能,在这里我们称之为言语的三重性问题,即传递信息、传递情感和传递人文关怀。我们谈论言语三重性的意义是什么?第一,明确我们对言语功能的划分;第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言语误解问题;第三,可以帮助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理解与实施具体的言语行为。
二、言语的基本功能
(一)传递信息
在这里,我们不妨借用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所举的事例加以说明:在该场景中共有两人,建筑师傅A和他的助手B,此时建筑师傅A的任务(目的)是用各种建筑石料进行建筑,这些石料包括方石、柱石、板石和椽石,助手B的任务是听从A的指令,按照顺序将石料传递给A,维特根斯坦将这种简单的用声音传递信息继而转化为生产力的方式称之为一套完整的“朴素语言”。①[奥]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汤潮,范光棣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第8页。我们认为这种“朴素语言”正是我们所说的言语的信息传递功能,我们认为这是言语最基本最原始的功能。就像儿童学习说话时,他(她)口中的“妈妈”就是他(她)目光所投射到的女性,他(她)所传递的信息就是在确认眼前的女性是否是自己的母亲。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认为儿童在学习说话时所说出的话语也是带有目的性的,我们可将其视为一种对外界信息的再确认。生成语言学派认为,人类的这种语言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但我们认为,即使人类本身具备这样的生理基础,但也需要后天的引导和学习,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语境因素,1920年印度狼孩的实例就是很好的证明。②苗心雨:《语言的二重性与文化传递性》,《北方文学(下旬)》,2017年第4期。没有语言环境,人类是无法运用语言进行言语沟通交流的,更谈不到用言语进行信息传递。
在以往的研究中,已有学者注意到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例如,库瓦巴拉(Kuwabara)说过“语言信号是一种复杂的声学活动,除了传送语言内容之外,它还提供出有关说话人身份、个性,以及情感方面的信息。”③赵蓉晖:《语言与性别——口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05页。孙汝建(2014)将话语结构中表现出不同交际价值的结构成分称为信息成分,他将构成话语的信息片断分为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指称信息和关系信息。④孙汝建:《现代汉语语用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58-60页。言语的信息传递功能则是由说话人将信息传递给听话人的,而在言语信息传递之前,说话人需要首先判定该信息对于听话人来说属于已知信息还是未知信息。在通常情况下,说话人会将未知信息放在句末,将已知信息放在句首。⑤孙汝建:《现代汉语语用学》,第59页。吕公礼(2016)在描述语言信息如何建构时这样说,“人类主体间进行信息交流,目的是传递和获取信息”。⑥吕公礼:《语言信息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64页。我们可以将这句话理解为话语的形成是人与人之间带有目的的信息传递。陆俭明(2017)提出语言最本质的功能就是传递信息,这一功能决定了语言是一个具有层级性的符号系统,而在这复杂的层级性符号系统中,句子这一动态单位是信息传递的基本单位,进而提出了“句子本身的意义”和“句子所传递的信息”两个概念。⑦陆俭明:《重视语言信息结构研究,开拓语言研究的新视野》,《当代修辞学》,2017年第4期。这里我们所说的是言语的信息传递功能,即在实际语言生活中,说话人受某种目的驱使,创造语境条件对受话人进行信息传递。
(二)传递情感
言语是人类用语言进行情感传递的一种特殊方式。在此前的研究中,学者们已经对语言与情感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过阐述。郭熙(2004)在讨论语言的功能时这样谈道:“在讨论语言的功能的时候人们会想到两个经典观点:其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其二,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这说明语言具有两种功能,即交际功能和表达情感功能。”①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增订本)》,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45页。赵杰,田晓黎(2015)认为不同的语言所反映出的民族情感不同,西班牙语较汉语来说更加温婉细腻,因为西班牙语是典型的屈折语,其中每个细小的语义都可以通过语音和词缀形式的变化来体现,因此在表达情感上就更加恰如其分,难怪有句话说“用西班牙语和情人说话”,相比之下,汉语的很多情感细节则很难用语言表述出来,造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结果。②赵杰,田晓黎:《语言人类学》,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第74-77页。塞缪尔·早川,艾伦·早川(2015)将语言分为报告式的语言和表情的语言,报告式的语言可以帮助我们把事情做好,表情的语言则能够表达说话者的情感,是能够真正打动我们的语言,且动人的语言都有一种如同力量般的性质使听话人的心理有所变化。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区分了说明性含义和情感性含义,指出一个字的情感性含义是它对听者心理所造成的一系列情感影响。③[美]塞缪尔·早川(Samuel Hayakawa),(美)艾伦·早川(Alan Hayakawa):《语言学的邀请》,柳之元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91-94页。我们这里所说的言语传递情感是指说话人的话语蕴含了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情感,且这种情感会给听话人带来一系列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表层的,也可以是深层的。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情感需求,社会角色不同则情感需求不同,而且面对不同的人我们的情感需求也不同。这里所谓的言语传递的表层情感是指说话人对听话人实施的话语输入包含了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关心,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外显式情感传递。这种情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熟人之间见面经常是这样表达的,“吃了吗”“哪儿去”“多大啦”等等,然而这样的见面语并没有实际意义,仅表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一种表示客套的问候(李中元 2017)。④李中元:《语言面面观》,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109页。我们认为这种问候的方式属于典型的“中国式”的表层情感传递方式。言语传递的深层情感是指说话人的话语蕴藏着对听话人深切的情感关怀,我们可以将这种方式定义为内隐式情感传递。例如:
1达 西:任凭我做了怎样的努力也是枉然,这些努力毫不奏效。我再也抑制不住我的感情。你必须允许我告诉你,我是多么热烈地仰慕你和爱你。
2伊丽莎白:在现在这样的场合下,我以为约定俗成的做法是,向对方表明的一片情意表示感激,尽管你很难给予同样的回报,在这儿滋生出一种感激之情是很自然的,如果我现在体味到了这样的一种情感,我此刻就会对你表示感激了。可是我没有——我从不曾想要得到过你的好评,而且你在给出它们时肯定也是很不情愿的。给任何一个人造成痛苦,都是我所不愿意的。现在若是你感到了痛苦,我也是完全出于无意,而且我希望它会是短暂的。我想经过我的这番解释之后,你的那些本来就一直阻挠着你对我产生好感的情愫,会很轻易地就把这痛苦克服掉的。
3达 西:这便是我有幸听到的全部回答吗?或许,我可以请教一下,我为什么会受到这么一个干脆无礼的拒绝呢?不过,这已经是无关紧要了。
4伊丽莎白:我倒也要请教一下,为什么你显然想的是要触犯我,侮辱我,而却偏偏要告诉我说,为了喜欢我,你甚至违背了你的意志、理智和性格呢?如果说我不礼貌,难道这一条还不可以作为我不礼貌的理由吗?而且我还有其他的理由。你知道我有的。即便我的感情不反对你,对你没有芥蒂,甚至于对你有好感,即便如此,对一个毁了我最亲爱的姐姐的幸福的男人,你想一想我怎么可能会接受呢?①[英]简·奥斯汀(Jane Austen):《傲慢与偏见》,王晋华译,北京:开明出版社,2018年,第207页。
这里我们引用了《傲慢与偏见》中达西与伊丽莎白之间的对话作为我们的例证。话轮1中一共包含三句话,每一句都是在向伊丽莎白传递自己的情感。第一句话所传递的内涵是达西在此之前已经做过很多事情来试图打动伊丽莎白,可伊丽莎白却无动于衷。第二句话是达西在向听者伊丽莎白直接抒发此时自己的心理感受。第三句话则直接传递了自己对伊丽莎白的爱慕之情。话轮2中伊丽莎白不仅拒绝了达西的爱意,而且认为他所表达的这种情感也是不真诚的。话轮3中达西连续使用了两个疑问句,表面上是一种信息的索取,但实际上是间接向听者(伊丽莎白)表达自己懊恼的情绪。话轮4中伊丽莎白并没有直接回答话轮3中达西提出的问题,因为她认为话轮3中达西并不是在传递信息而是在传递情感,因此她也选择了用同样的方式,以疑问句的形式传递了自己对达西的不满。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言语可以传递情感。在言语交流过程中,句子本身传递出的信息与话语的实际意义并不完全对称。这种不对称性会引发言语误解,进而导致言语交际失败。
(三)传递人文关怀
说话人基于某种目的与听话人进行言语交际,其话语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而这种启发意义是站在听话人的立场为其设定的。清代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这样表述,“莫对失意人,而谈得意事”,意思就是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应当注意自己的话语传递内容,要从听者的角度考虑话语是否恰切。②孙汝建:《现代汉语语用学》,第150页。如果说言语传递信息体现了人类的交际需求,言语传递情感体现出人的情感需求,那么言语传递人文关怀则体现出人类的社会需求。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属于群居型的生物,人的社会性决定了社会需求,这种社会需求就决定了我们的话语在传递信息、传递情感的同时也应当传递人文关怀。例如: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
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③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0页。
上例是摘引自《论语》中的两句话。鲁哀公问孔子如何能使百姓服从?孔子答道:如果将正直的人提拔起来放在邪曲的人之上,百姓就服从了;但如果将邪曲的人提拔起来放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会服从。从孔子对鲁哀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只是将治国理政的方法告诉鲁哀公,而不是将具体的实施步骤传递给他,是在通过言语给予鲁哀公为政之道的启迪,是用言语传递人文关怀。
需要说明的是,言语传递人文关怀的所产生的效果是未来发生的,这种语用效果是受当下听话人对话语内容的理解程度而定的,如若听话人准确理解了说话人想要表达的实际意义,其话语效果则会尽快达成,反之则会推迟,甚至以失败告终。例如:
1 客户甲:你们这个保险就是不合理的,那俺们全款交钱还要这么多啊。
2 销售员:*(@@)我都〈stop〉我都给您打七二折了,在哪都是最低的了呀▼
3 客户甲:▲在哪也没这么贵啊。
4 销售员:而且咱家这边都是大的保险公司来给您选。
5 客户甲:(8s)那个〈stop〉要是二十一万,保险稍少点儿,俺也不计较就保了。
6 销售员:嗯┄就是我现在这些已经是最基本的,它有三者、不计免和4S店专修▼
7 客户甲:▲你要是二十一万保险没超过一千块钱,咱就成交,行不行?
8 销售员:哥,我真〈stop〉真成交不了,因为〈stop〉的确您不是第一个,我理解,顾客不光说┴就算是顾客自己不做保险也会觉得在4S店上保险不合理,顾客有顾客的心情,但是这的确就是我们4S店规定的,没有什么办法。
9 客户甲:那就行吧。那车二十一万呗?
10销售员:行,那我去给您问问,看看价格能不能达到,然后再问问领导有没有什么赠品▼
11客户甲:▲不用问,‖俺们⊙
12客户乙:‖就要钱。
13客户甲:俺们也不是难为你,毕竟咱们不是(┄)
14客户乙:反正不是难为你,就是达到就买,达不到就不买呗。
15销售员:行,我再去给您问问领导啊,坐这等我一下哈。
16客户乙:嗯。
上例中,客户认为在4S店内给车辆做保险的金额过高,因此反复向销售员提出降低保险费用的请求(话轮1、话轮3、话轮5和话轮7均是就该问题提出的一系列请求)。面对客户的请求,在话轮8中,销售员首先告知客户甲自己不能接受该请求,并进一步说明理由,销售员巧妙地将人文关怀式的话语嵌入到话语解释中,使原本生硬的话语变得有情有义,为接下来与客户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奠定了基础。从话轮9中客户的话语可以看出,销售员人文关怀式的话语被客户理解并接受,二者之间的商谈由降低保险金额转移到降低车辆价格的环节中。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日常言语交际过程中,特别是就某些涉及双方的利益进行争辩的环节中,合理地运用人文关怀式的话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三重关系的错位问题
(一)如何理解三重关系的错位
在生活中,信息与情感传递错位的情况屡见不鲜,且经常发生在关系比较亲密的人之间。下面我们举个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
王某(男性)和李某(女性)是男女朋友关系,二人刚吃过午餐从餐厅出来。
1王某:亲爱的,刚才你吃那么少,吃饱了吗?
2李某:我正减肥呢,你不知道嘛!
3王某:亲爱的,你不用减肥,再胖我都喜欢你。
4李某看了一眼王某,说:我减肥又不是为了你,你根本不了解我。
李某随即转身离开,然而此时的王某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所措。
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发生,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就在于听话人未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意图。在该实例中,王某询问女友“吃饱了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询问对方是否吃饱的问题,而是出于对女友的关心和爱护的一种情感的表达,而李某却把这句关心的话语错误地理解为是简单的信息传递,继而告知对方自己在减肥。在话轮3中,当王某得到了女友的回应后,又一次向李某传递情感,表达对李某真挚的爱意,即他对李某的爱不会因她的胖瘦而有所改变。而此时的李某早已忍无可忍,认为王某依然是在传递信息,甚至认为这是彼此间存在沟通障碍的表现,认定王某不了解自己而转身离去。如果考虑到“双方的关联和统合”①庞秀成:《翻译理论“一分为三”的视域》,《外国语》,2010年第3期。,即信息与情感两方面的传递,这种尴尬的局面就不会发生。
除此之外,情感与人文关怀传递错位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例如:
张某是某旅游公司策划部的刚入职的职员,贾某是策划部的主管。
1张某:领导,不知道这期的策划案您看了没有?
2贾某:哦,看过了,我忘和你说了,你先坐这啊。(3s)小张啊,来公司一段时间了,感觉怎么样?
3张某:*(@@)嗯,都挺好的,谢谢您关心。
4贾某:那就好,你有事就来找我,千万别客气啊。
5张某:好的,领导。
6贾某:(2s)那个策划案我看了,还可以,你的想法不错,嗯┄也很大胆,和我们之前的旅游线路来比呢┄挺有创意的。
7张某:Np*是嘛,我还以为我做得您不太满意呢(@@)。
8贾某:刚来,能做成这样已经挺不错的了。(2s)这样,这个方案呢先放我这,我再看看,你先去小李那个组跟一下他们的企划案,你看好吧?
9张某:谢谢领导,那这个案子如果还需要修改您再告诉我。
10贾某:好的。
张某走出贾某办公室后又激动又兴奋,禁不住向同事炫耀自己的策划案得到了领导的赏识,殊不知,贾某已经安排另一位职员重新做这个案子。
在上例中,很显然张某没有真正领会领导话语的真正含义。对于一个刚入职的职场“小白”来说,准确领会领导话语的意图十分重要。话轮2中,面对职员张某的疑问,贾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将话题转移到关心下属的工作情况上来,之后经过一番寒暄,直到话轮6,贾某才正面回答话轮1中张某提出的问题。事实上,在话轮6中,贾某的话语所传递的不是字面的信息,而是表达对职员张某工作态度肯定的同时,意在说明他的策划案脱离了公司的实际运营情况,不能被采纳,在这里贾某的话语传递的是一种人文关怀,而这种话语却被职员张某理解为是领导对自己的褒奖。
(二)错位产生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自己的话语不被理解的情况,我们常说“你错怪我了,我真没这个意思”,事实上这种“被误解”的情况的发生是有原因的。
在上面的事例中,王某出于对女友的关心而实施了相应的言语行为,而最终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王某没有把握好语境条件这一重要的因素。人的每个行为动作都是有目的性的。我们可以从心理学的层面描绘一个人行为动作的形成过程,即人们在某种目的的驱使下,结合对当前处境的判断而做出相应的利己的行为动作。因此,为避免言语行为不当,充分地了解当下语境十分必要。
我们认为应当在合理把握当下语境的同时要学会创造语境。Austin(1962)任何说话和写作行为都是语境创造行为。海姆斯(Hymes)感兴趣的是具有在不同的社会场合能说出得体的话语的成年人的交际能力,他对话语使用者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进行了充分地考察。①顾曰国:《使用者话语的语言学地位综述》,《当代语言学》,1999年第3期。懂得在合适的场合发表合适的言语是一种语言能力,在文学作品中就有这样的事例。在《红楼梦》第三十五回中,在宝钗与贾母的对话中贾母这样说:“……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②曹雪芹,高鹗:《红楼梦》,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52页。这里贾母对王夫人与王熙凤二人进行对比,意在说明二者的日常言语行为表现所带给她不同的感受,继而形成了对二人不同的评价,这说明懂得创造语境营造沟通氛围的王熙凤更得贾母的欢心。“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曾经我们会认为这种评价是贬义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这种评价已然成为称赞一个人懂得为人处世的赞美之词。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即可说明问题,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场景一,李某邀请朋友周末到家中聚餐,临近结束时,李某问朋友“也不知道你吃好了没有,再来些什么吧?”;场景二,李某的朋友从卫生间走出来,李某问朋友“也不知道你吃好了没有,再来些什么吧?”很显然,场景二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发生的,这也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的重要性。综合以上分析,在言语交流过程中要懂得借助语境条件的同时要学会创造合适的语境条件,这样才能够避免言语关系错位而影响彼此的正常言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