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亲的阿老表
2020-11-18
彝族老表是父亲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恩人,直到他九十高龄,步态龙钟,说话颠三倒四的时候,仍然时常提起他,对这位彝族老表一直念念不忘。
我家住在牟定坝区的天台街上。还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父亲结识了一位来自高寒山区白沙河的彝族老表。那天中午,彝族老表来天台街赶正月十六,口渴难耐时,就到我家里讨水喝。父亲刚从生产队劳动收工回来,灰头土脸的正忙着煮饭,我们四兄妹围在锅洞旁正等待父亲的烧煮。父亲从桶里舀了瓢冷水递给这位身穿羊皮褂的彝族老表,又拿了个草墩请他坐。彝族老表也不客气,坐下后就掏出老草烟卷了支递给父亲,自己也卷了一支咂起来。他咂了几口烟,看看我父亲,又看看我们四兄妹,突然从挎包里摸出一个荞粑粑,在灶火灰里焐一下,一撇四瓣,就分给我们四兄妹吃。那个年代缺吃少穿,我们正饥肠辘辘,饿得淌清口水。第一次嚼着这荞粑粑,津津有味,感到非常的香甜可口。
从那以后,这位彝族老表每次到牟定县城赶街路过天台街,都会特意烤几个荞粑粑送来给我家,一年总会有那么五六次,两家人成了不是亲戚的亲戚,比亲戚还要好的朋友。原来,彝族老表是他们村的生产队长,抓农业生产有自己的两刷子。彝族高寒山区种不出水稻,但荒山荒地多,土地贫瘠,很适合种荞籽。就是开块荒地撒一把荞籽下去,只消七十多天就能收获。
那时我们家的主食多半是煮麦子或老蚕豆吃,或蒸老麦瓜拌面吃。整个天台街的人几乎没吃过什么荞粑粑,这荞粑粑成了我们四兄妹的稀罕之物。吃了这荞粑粑经饿,人干起活来也会有使不完的力气。我们常以能吃到荞粑粑为荣,一说起吃荞粑粑的感受,就会引来同学们异常羡慕的目光。
每年到了夏末初秋,彝族老表还会挑两箩筐红梨和几个荞粑粑送来我家。那些水果,摆放在楼板上,够我们一家人吃一两个月的了,肚子饿时吃一个梨也能抵饱。那时候我们家里很穷,没有什么东西送给这位善良的彝族老表,全是他送给我们家。他还豪爽地对我父亲说,没有吃的,尽管去他家拿,他们山里人少地多,山上野物野果多,随便整整不会饿着肚子。有那么三四年,我和读初中的哥哥,一放暑假就去白沙河彝族老表家摘梨,哥挑一挑,我用篮子背一篮,临走时彝族老表还不忘做几个大荞粑粑,让我们拿回来给我父母吃。
还有一年,六七月青黄不接,家里实在没有吃的了,父亲就领着我哥到这位彝族老表家“走亲戚”,挑回了一挑红梨,彝族老表还撮了四升荞子给我父亲带回来。并十分歉意地对父亲说,天干年成不好,不然要多给父亲带几升荞子。其实,那年头农村到处都差不多,缺吃少穿,极度贫困,彝族老表家也好不到哪里,是他人好心好对我们家好。
有一次彝族老表到我家,见风湿严重的母亲跪在灶膛前的一片棕单上,用火筒对着几个柴疙瘩吹火做饭,满屋子烟雾弥漫,呛得人睁不开眼。他回去后第二天就赶着他家的两头毛驴,给我家送来了两驮花垭子柴,自己肩上还挑着一挑。那时我们坝区燃料奇缺,又没有钱买柴,一到做饭就愁死了。我和哥哥、姐姐到了星期天,就要从坝区到很远很远的山区去偷柴,天不亮就出门,下午四五点钟才回得到家。有时遇到看山守山的护林员,刀子皮条被没收,还要挨贫下中农一顿批评教育。
1985年,父母从山区买来木料盖房(这些木材是那些胆子大的人半夜三更到彝族山区偷来卖的),房子盖好后还缺两道窗子没材料,彝族老表见了二话没说,回去后就把自己家的两道窗子拆下来送到我家,父亲感激不尽,硬塞钱给他,但他说什么也不肯收下。并说,他们山上木料多的是,两道门窗不费什么力气就安起来了。可是父亲第二年去他家一看,他家的两道窗子并没有安装,而是用塑料布蒙着,这件事令父亲终生难忘,也使父亲感到非常愧疚。
我家房子盖起来后,家里开起了小卖部,我们家的日子也慢慢好起来了,我和哥哥通过读书考取了中专,毕业后都参加了工作,收入也明显比彝族老表家多了。日子好过了,父亲没有忘记彝族老表当年对我家的帮助。彝族老表来赶街买东西都不要他的钱,说那几年你帮了我家多少忙,我们感谢还来不及呢!彝族老表喜欢喝酒,父亲就每次都送几斤酒、红糖、粉丝、面条等给他。但就是这样的次数多了,彝族老表反而不肯来我们家了。慢慢地,两家人的关系又这样淡了下来,以致后来我们有好几年都没有见到这位善良的彝族老表,但我们心中一直都记得他的好。
20世纪90年代,这位七十多岁、对我们家最好的彝族老表去世了。父亲今年也进九十岁了,还时不时叨念起他,说彝族老表待人真心实意,可以真诚到掏心掏肝掏肺,是他一生中遇到的最好的彝族老表!